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奥地利」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粗体文字'''
 +
<big>'''奥地利'''</big>共和国( 德语:Republik Österreich,英语:The Republic of Austria),简称奥地利(Austria),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与多国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维也纳,人口超过170万,国土面积83855平方千米。
  
'''奥地利共和国'''(Audio|Republik Österreich.ogg|Republik Österreich)通称''' 奥地利'''(Österreich IPA-de|ˈøːstɐˌʁaɪç||De-Österreich.oga),是 个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但在历史上也被分类成[[西欧]]或者[[东欧]]的国家国于欧洲地理区划分的定义不同,按照欧盟定义,奥地利因为 [[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而属于中 国家;按照联合国定义,奥地利是[[奥匈帝国]]解体出来的国家 之一, 故属于东欧国家;按照美国定义,奥地利属于[[北约]]国家之一、和东欧 华约对立, 以属于西欧国家。}} 奥地利与多国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 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 [[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维也纳]] ,人口 超过170万 < name="CIA" /><ref name="Vienna pop">cite web |url=http://www.statistik.at/blickgem/pz1/g90001.pdf |title=Probezählung 2006 – Bevölkerungszahl |date=31 October 2006 |work=Statistik Austria |format=PDF |language=de |accessdate=27 May 2009 }}</ref>国土面积{{convert|83855|km2|sqmi|0}},同时因[[阿尔卑斯山]]存在的缘故,奥地利成爲了一个山地国,只有32%的 国土海拔低于convert|500|m}},最高点海拔convert|3798|m|ft|0}} <ref name="CIA">{{cite web |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au.html |title=Austria |work=[[The World Factbook]] |date=14 May 2009 |publisher=[[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accessdate=31 May 20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10113837/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AU.html| archivedate=10 June 2009 |deadurl=no }}</ref>
+
 奥地利 从中世纪开始到 战结束前 曾是欧 洲列强 之一, 更是统治中欧650年哈布斯堡王朝 的所 在地 其他民族有 斯洛文尼亚 人、克罗地亚人 匈牙利人 占总 人口 的1% 官方语言德语。78%的 居民信奉天主教
  
  如今的 奥地利是一个[[半总统制]] [[代议民 ]] 国家, 下含九个[[奥地利行政区划|联邦州]]。<ref name="CIA" /><ref name="johnson 17">Lonnie Johnson 17</ref>奥地利 [[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之一,2012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46,330 美元。其[[ 人类发展指数]]在2014 年排世界 第21 。同时自1995 以来就是[[ 欧盟]]成员 <ref>Jelavich 267</ref><ref name="CIA" />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创始国之一 。<ref name="OECD">{{cite web |url=http://www.oecd.org/about/0,3347,en_33873108_33873245_1_1_1_1_1,00.html |title=Austria About |publisher=OECD |accessdate=20 May 20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06022708/http://www.oecd.org/about/0,3347,en_33873108_33873245_1_1_1_1_1,00.html |archivedate=6 May 2009 |deadurl=no}}</ref>1995 年签订[[ 申根公约]],<ref name="Schengen">{{cite web |url=http://migration.ucdavis.edu/mn/more.php?id=643_0_4_0 |title=Austria joins Schengen |date=May 1995 |work=Migration News |accessdate=30 May 2009 }}</ref>1999 年接受 并于2002年起使用[[ 欧元]]。奥地利曾是统治[[中欧]]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并且奥地利在民族上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国]]、[[瑞士]]、[[卢森堡]]同为[[德语区]],在历史上和[[中欧]]东欧的的[[匈牙利]]、[[捷克]]、[[波兰]]都有紧密的关联
+
 奥地利是一个 高度发达 资本 国家, 是当今世界 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46330 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 在2011 年排世界 第19 ,其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1955 加入 欧盟, 是OECD 的创始国之一 。1955年宣布为永久中立国,1995 年签订申根公约 ,1999 年接受欧元。
  
== 历史 ==
+
== 历史 沿革 ==
Vienna Battle 1683.年[[哈布斯堡王朝]]于[[维也纳之战]]打败了试图向[[欧洲]]中西部扩张的[[鄂图曼帝国]].
+
 根据考古发现,奥地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在罗马以前,有多个凯尔特人的部落在此地区活动。其后罗马帝国 领了凯尔特王国诺里库姆并设立为行省。
 根据考古发现,奥地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在罗马以前,有多个[[ 凯尔特人]] 的部落在此地区活动。其后[[ 罗马帝国]]佔 领了凯尔特王国[[ 诺里库姆]] 并设立为行省。
 
  
 罗马帝国衰落后奥地利曾先后被[[ 匈人]] [[ 伦巴第]] 人、[[ 东哥特]] 人、[[ 巴伐利亚]] 人和[[ 法兰克]] 据。一支斯拉夫部落向阿尔卑斯地区迁移, 据了现今奥地利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建立了[[ 兰塔尼亚|卡兰 塔尼亚]] 王国。公元788年[[ 查理曼]] 征服了该地区,鼓励拓殖,并引进了[[ 基督教]] 。查理曼之后,[[法兰克帝国]]分裂, 奥地利地区 成为独立 [[ 东法兰克王 国]]的一部分,当时 该地区被称 爲“''marchia Orientalis'' ”( 拉丁语 “东方边疆领”之意) ,由巴伐利人领袖(后来的巴伐利亚公爵)管理。976 年被 [[ 巴本堡 王朝]] 的利奥波德 ,作为对抗南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前线基地
+
 罗马帝国衰落后奥地利曾先后被匈 人、伦巴第人、东哥特人、巴伐利亚人和法兰克人 据。一支斯拉夫部落向阿尔卑斯地区迁移, 据了现今奥地利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建立了卡 塔尼亚王国。公元788年查理曼征服了该地区,鼓励拓殖,并引进了基督教。查理曼之后, 包括 奥地利地区 在内 的东法兰克 由巴本堡 朝继承。 该地区被称 为“marchia Orientalis”(“东方边疆领”之意) ,976 年被 予巴本堡的利奥波德。
  
 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记录是在996年,当时写 作''Ostarr îchi'' 亦即“东方 边疆领 ”的古德语翻译 。1156年的[[ 小特权]] 将奥地利升格为公国;1192年巴本堡王朝又获得了[[ 施蒂利亚公国]] 。1246年奥地利的[[肺 特烈二世 (奥地利)|肺特烈二世]] 死后,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亚的[[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之手。但1278年在边疆领之战中奥托卡二世败于德意志的[[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一世]] ,从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止,奥地利一直受[[ 哈布斯堡家族]] 统治。
+
 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记录是在996年,当时写 作Ostarr îchi, 用以表示巴本堡王朝的 边疆领 地区 。1156年的小特权将奥地利升格为公国;1192年巴本堡王朝又获得了施蒂利亚公国。1246年奥地利的 特烈二世死后,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亚的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手。但1278年在边疆领之战中奥托卡二世败于德意志的鲁道夫一世,从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止,奥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14、15世纪积极扩张领土 。1526年奥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亚和鄂图曼帝国未有佔领的匈牙利,两大帝国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9月12日的[[维也纳之战]]中奥地利联合来自波兰的援军将围困维也纳两个月之久的[[鄂图曼帝国]]军队击败。这场战役阻止了鄂图曼帝国向[[欧洲]]中西部扩张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随后的一连串军事行动,导致1699年[[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奥地利获取匈牙利全境。从此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圣罗马帝国]]
+
 哈布斯堡家族在14、15世纪积极扩张领土。
  
随著普鲁士的掘起, 奥地利 开始 与普鲁士 之间 长期 争夺德意志 霸权的 斗争。同时 奥地利 也先后伙 普鲁士及俄 斯两次参与瓜分波兰(第一次和第三次)
+
1526年 奥地利 取得 波希米亚和奥斯曼帝国未有占领的匈牙利,两大帝国 之间的 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9月12日的维也纳之战中奥 利联合来自波兰的援军将围困维也纳两个月之久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击败。这场战役阻止了奥斯曼帝国向欧洲中西部扩张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 霸权 ;随后的一连串军事行动,导致1699年卡尔洛夫奇条约 签订, 奥地利 获取匈牙利全境。从此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 神圣 马帝国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而在此两年前,[[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兰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兰茨二世]]皇帝)宣佈自己为[[奥地利帝国]] 皇帝 统治范围是以 奥地利 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1867年,为 化解奥地利在[[ 奥战 ]]中的失利对帝国的衝击,[[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对帝国内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做出妥协,宣佈将[[奥地利帝国]]更改为所谓[[共主邦联]]──[[奥匈帝国]],匈牙利 地区 在理论上升级为[[奥匈帝国]]内部 一个王国,并拥有自己的国王(在 匈帝国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匈牙 国王始终由奥匈帝国皇帝兼任),议会和海关系统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一 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在一战中战败的奥匈帝国被 割为多个小国家,其中原先[[内莱塔尼亚]]的一部分成为了[[奥地利 第一 国]](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间的11个月称为“[[德意志奥地利]]”),并被禁止与[[德国]](即当时的[[魏玛共和国]] 合併。1938年,[[纳粹德国]]实现了[[德奥合併]],奥地利到[[二战]]结束前的7年都受其统治
+
随着普鲁士 崛起 ,奥地利 开始 鲁士之间长期的 夺德意志 地区 霸权 斗争。同时 也先后伙同普鲁士及俄罗斯两 参与瓜 波兰( 第一 第三次 )。
  
[[纳粹德 ]]于1945 战败后 ,奥地利 被同盟 和苏军分别佔领 直到1955年[[ 奥地利 国家条约]]签订 止。在 奥地利 宣佈成为[[永久 ]]之后 佔领 奥地利的 军队陆续撤离 ,奥 获得独立并 成为 今天的[[ 奥地利第 共和国]]。1989年,[[东欧]][[共产党]]政权解体后, 奥地利 逐渐参 更多 欧洲一体化进程 ,并 于1995年加入[[欧盟]] 又于1999 加入欧元区
+
1806年神圣罗马帝 解体,而在此两 弗兰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兰茨二世皇帝)宣布自己为 奥地利 的皇帝 统治范围是以 奥地利为 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1867年,为了化解 奥地利 在普奥战争 的失利对帝 的冲击 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对帝国内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做出妥协,宣布将 奥地利 帝国更改为所谓共主邦联──奥匈帝国,匈牙利地区在理论上升级为奥匈帝国内部 一个王 国, 并拥有自己的国王(在 匈帝国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匈牙 国王始 由奥匈帝国皇帝兼任),议会和海关系统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在一战中战败的奥匈帝国被分割为多个小国家,其中原先内莱塔尼亚的一部分 成为 奥地利第 共和国 (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间的11个月称为“德意志 奥地利 ”),并被禁止 德国(即当时 魏玛共和国)合并。1938年 纳粹德国实现了德奥合 并, 奥地利到二战结束前的7 都受其统治
  
== 政治 ==
+
  纳粹德国于1945年战败后, 奥地利 被同盟国和苏军分别占领,直到1955年 奥地利国家 条约签订为止 奥地利 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之后 领奥地利 的各 军队陆续撤离 ,奥地利 最终获得独立并 为今天 的奥地利 第二共和 。1989年 东欧共产 权解体后 奥地 逐渐参与更多 欧洲一体化进程 并于1995年加入欧盟 又于1999年加入欧元区
{{main| 奥地利 政治}}
 
[[奥地利总统|总统]]是 奥地利 的[[ 国家 元首]],由每6年一次的全民选举直接选出 总统负责提名[[ 奥地利 总理列表|总理]] 总理通常是议会中最大党派的 袖。[[ 奥地利国 会]]由两院组成 分别是由64名州代表构成的[[ 奥地利 联邦院|联邦院]](即[[上议院]])和183名由直接选举选出的议员构 成的[[ 奥地利国 民院|国民院]](即[[下议院]])。国民院负责制定法律 ,主 持新 府的就职仪式 通过不信任表决罢免联邦政府及其成员。联邦院则代表各州的 益,有权将国民院通过 法案驳回 但如果国民院坚持原法案 联邦院则无权再次否决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中间偏左]]的[[ 奥地利 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中间偏右]][[ 奥地利 人民党|人民党]]长期组成[[大联合政府]],这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联合政府极为少见
+
== 行政区划 ==
 +
区划
 +
全国划为9个州 它们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 奥地利 、下 奥地利 、萨尔茨堡、施泰尔马克、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作为议会第一大党及佔有总理职位30年之后,1999年大选 [[右翼民粹主义]]的[[奥地利自由党|自由党]]成为 二大党,因此人民党结束与社民党多年的大 联合 政府关系,与自由党合作组成右翼联盟。这在奥地利 内外都引起强烈反应 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浪潮;[[ 盟]]就对新的右翼政府採取政治制裁措施,奥地利外交陷入孤立。当自由党被认为不会对奥地利 民主构成威胁,9月欧盟取消了制裁,国内政局和对外关系逐步恢复正常。2002年9月 由于执政两党在关于政策和领导权 争执加剧,人民党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宣佈提前举行议会选举 在当年11月的选举中 民党的地位获得巩固,取得79席和42.3%选票,取回第一大党地位,而自由党得票率大幅下降,议席大减至18席,只得到10.1%的选票
+
== 首都 ==
 +
维也纳(Vienna)是除纽约和日内瓦外 ,第 三个 联合国 城市 也是 洲古典音乐 摇篮 更是世界著名 音乐之都 。人 口175.74万(2012年12月31日)
  
  在2006年10月1日的大选中,社 党以微弱优势获胜,重新获得了对政府的主导权并最终与 民党再次组成“大联合政府”。<ref>为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选举权及竞选的公正,奥地利具有独特的针对旅外侨民的计票政策。身居国外的奥地利籍公民,于竞选当天可以在被指定的奥地利驻该国领事馆进行投票,或者在领事馆领取选票后邮寄回奥地利相应竞选机构。奥地利政府甚至还在竞选当 的[[奥地利航空公司]]的各个航班上设立投票点。例如在2006年的选举中 由于居住在国外并最终通过特殊方式参与选举的 奥地利 公民超过40 为奥地利总 人口 的1/20左右,2006年10月1日当天产生的本土大选结果 海外选票在经过了1个多月的清点后有所变动, 奥地利 未来同盟的选票基本不变,社民党和 民党的选票差距有所降低;最大的变数 于,绿党的选票通过海外计票超出自由党600多票,使得绿党以极微弱优势跃居国会第3 </ref>
+
== 人口 族 ==
 +
 +
截至2014年1月1 日,奥地利 总人口为850.485 万, 约20%的 人口 集中 维也纳。 奥地利 主要分布 维也纳、格拉茨和萨尔茨堡等 城市
  
2008年 人民 党因为预算争议,宣佈退出持续一年半的大联合政府 ,奥地利 于当年9月28日提前举行国 议会选举。虽然在选举 社民党和 民党的得票率皆创历来新低 社民党大幅度下降至不足30%并失去了11个议席 但仍以约3.3个百分点的优势超过了 民党的得票率。在经过艰苦谈判之后 最终两党于当年12月2日达成妥协并重新组建大联合政府,[[ 尔纳·法伊曼]]成为新任总理
+
== 民族 ==
 +
全国 口中,奥地利 族占88.8% 奥地利民 族占11.2%,其 德 国 占1.5% 波黑人占1.1%, 土耳其 占1 % 塞尔 亚人占1 %
  
  在2013年9月29日的新一届 国民 议会选举中,社民党和人民党的得票率自2008 选举以来继续创新低,分别祗得到了26.8%和24.0%的选票,在总得票勉强超过半数议席之后得以继续联合执政 成为 奥地利 第二共和国史上得票优势最微弱的联合政府 历史遗留问题,欧洲经济危机带来的对欧洲一体化的不信任感,东欧剧变及欧盟东扩后大量东欧移民带来的社会和治安问题等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奥地利 选民趋嚮保守及极右党派 选举中不断扩大势力的根本原因,而右翼的[[ 奥地利 自由党]]更是2013年选举中的最大赢家,其21%的得票率与议会传统的两大党派之一人民党的得票率已经相差无几。此外 由旅加拿大的 奥地利 富翁Frank Stronach组建 对欧盟及欧元持抵制态度、但持[[自由主义]]的施特罗那赫团队,在成立刚满 年之后就获得了5.7%的支持率并在大选 一举拿下了10个议会席位(按照2013 夏季的民意调查结果该党甚至希望能够获得20个左右的议会席位) 也可以说明当前的经济及政治背景下奥地利选民的消极保守态度
+
  对奥地利移 潮始于上世纪70 ,奥地利 约有3万华人 。奥地利 华侨侨领估计 奥华人90%从事餐饮业。据2012年5月 奥地利 《新闻报》报道 ,奥地利的 餐馆诞生于1940 年, 已发展到约1200家
  
  当前奥 利议会(国民院)的议席分配如下(根据2013年9月29日的选举结果):
+
== 理环境 ==
*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52席(得票率26.8%)
+
位置
* [[ 奥地利 人民党|人民党]]47席(得票率24.0%)
+
奥地利 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 ,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 ,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
* [[奥地 自由党|自由党]]40席(得票率20.5%)
 
* [[奥地 绿党|绿党]]24席(得票率12.4%)
 
* [[Team Stronach|施特罗那赫团队]]11席(得票率5.7%)
 
* [[Neos – Das Neue Österreich|新党]]9席(得票率5.0%)
 
  
==  政区 ==
+
==  地形 ==
 奥地利 由9个联邦州(Bundesland)组成 联邦州以下设84个 (Bezirk ), 区以下设市(Stadt) 镇(Gemeinde)
+
 奥地利 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面积83,858平方公里 西部和南部是山 (阿尔卑斯山脉 ), 北部和东北是平原 丘陵地带,47%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
  
{{clear}}
+
==  气候 ==
{| class="prettytable sortable"
+
 奥地利 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
|- bgcolor=#DDDDDD
 
! style="padding-left: 1em"; class="unsortable" |
 
! style="padding-left: 1em" |
 
! style="padding-left: 1em" | 联邦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首府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center" | 人口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center" | 面积<br /><small>平方千米</small>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center" | 人口密度<br /><small>每平方千米</small>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center" | 城市数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center" | 市镇数<br /><small>含城市</small>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Flag of Burgenland (state).sv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1
 
| style="padding-left: 1em" | [[布尔根兰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艾森施塔特]]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278,655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3,965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70.3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3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71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Flag of Carinthia (state).sv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2
 
| style="padding-left: 1em" | [[凯恩藤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克拉根福]]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60,089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9,536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8.7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7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32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Flag of Niederösterreich (state).sv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3
 
| style="padding-left: 1em" | [[下奥地利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圣珀尔滕]]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575,291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9,178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82.1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74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73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Oberösterreich Dienstflagge (Variation).PN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4
 
| style="padding-left: 1em" | [[上奥地利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林茨]]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399,226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1,982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16.8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29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444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Flag of Salzburg (state).sv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5
 
| style="padding-left: 1em" | [[萨尔茨堡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萨尔茨堡]]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26,875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7,154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73.6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19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Flag of Steiermark (state).sv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6
 
| style="padding-left: 1em" | [[施泰尔马克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格拉兹]]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199,489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6,392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73.2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34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43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Tirol Dienstflagge (Variation).pn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7
 
| style="padding-left: 1em" | [[蒂罗尔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因斯布鲁克]]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693,651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2,648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4.8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1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279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Vorarlberg Dienstflagge (Variation).PN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8
 
| style="padding-left: 1em" | [[福拉尔贝格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布雷根茨]]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362,258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2,601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39.3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96
 
|-
 
| align="center" bgcolor=#DDDDDD | [[File:Wien Dienstflagge.PNG|40px]]
 
| style="padding-left: 1em" | 9
 
| style="padding-left: 1em" | [[维也纳州]]
 
| style="padding-left: 1em" | [[维也纳]]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637,772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415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3946.4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
 
| style="padding-left: 1em; text-align: right" | 1
 
|-
 
|}
 
<small>2005年数据,资料来源为 奥地利 统计局。</small>
 
  
== 地理 ==
+
  叶林气候, 东部和 西 部的 气候不尽相同 ,西部 西洋的影响,呈现 海洋性气候 的特征, 差小且多雨;东部为 大陆性气候, 温差相对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气温1月为-2℃,7月为19℃。夏天7月 气温 多是在14~19摄氏度 最高气温也不过32摄氏度。 天比较 ,温度一般都达到零摄氏度以下
奥地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地势西高 低,[[阿尔卑斯山]]贯穿奥地利的西 部和 ,这使得奥地利成为著名 冬季运动胜地。[[山地]]占国土面积的70%。[[山脉]]南北两侧是[[石灰岩]]带,中央是[[结晶岩]]带。最高峰为[[大格洛克纳山]],海拔3798米。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东南部和北部为[[丘陵]]地型及[[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在境内长350公里。南部有[[穆尔河]]和[[德拉瓦河]] ,西部 则有[[因河]]和[[萨尔察赫河]]等。奥地利 部分地区处于[[温带 海洋性气候]]和[[ 大陆性 湿润 气候]]过渡区内 ,气 ,冬 季寒 、夏季凉爽。奥地利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6.7%<ref>{{Zh-hans icon}}粮食组织森林面积及其变化[ftp://ftp.fao.org/docrep/fao/011/i0350c/i0350c04b.pdf]{{dead link|date=2018年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首都]]为座落于[[多瑙河]]边的[[维也纳]]。其它 主要 城市包括[[萨尔茨堡]] [[因斯布鲁克]] [[格拉茨]]和[[ 茨]]等
+
== 资源 ==
 +
矿产 主要 有石墨、镁、褐煤、铁 石油 天然气等。森 、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
  
  总[[面积]]约83879 平方公
+
== 国家标志 ==
 +
国旗
 +
奥地利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从上到下由红、白、红三个 行相等的横长 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地利大 国时期,据说当参考资料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 经济 ==
+
'''国徽'''
 奥地利的[[市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准较高。同时奥地利的工农业都比较发达。工业主要有[[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器]]、[[纺织]]、[[木材加工]]、[[水力发电]]等;[[畜牧业]]以养[[牛]]、[[猪]]为主。农作物有[[马铃薯]]、[[甜菜]]、[[小麦]]、[[玉米]]等。奥地利的经济与其它欧盟国家联系紧密,特别 与德国。加入欧盟使奥地利直接进入统 的欧盟市场,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外资。2006年奥地利的GDP增长率为3.3%。
+
 奥地利 国徽 中心图案 是一 只姿
  
== 人口 ==
+
  态高贵的黑色 奥地利 雄鹰,以雄鹰作 为奥地利 国徽已有900 历史。在14世纪 奥地利 采用的是拜占庭式的双头鹰图案 雄鹰舒伸的双翅象征着要将国家的安全置于其羽翼 下。1918年 奥匈帝国解体后 ,奥地利 宣布成立共和国 新政府决定采用德国腓 烈二世的独头雄鹰图案作为 雄鹰头顶的 垛璧形金冠与双爪上的镰刀、锤子分别代表国民中的中产阶级 农民和工 。1938年 德国吞并 奥地利 后,象征 权的雄鹰图案被取消。1945年,随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失败,奥地 解放,独头鹰再次出现在国徽中 鹰爪上增添 挣断 锁链,是纪念奥地利摆脱 德国 统治,重获自由,同时 胸部还增添了奥 利国旗 图案
 奥地利 有92%的人口称自己的族系 为奥地利 人(这数字曾更接近百分之百,直到1990 代南斯拉夫的难民涌入 奥地利 为止) <ref name=book01_p64>{{Cite book | author = Tony Judt(东尼贾德) | title = Ill Fares the Land(厄运 地-给崩世代的建言) | location = 台湾新北市 | publisher = 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date = 2014年1月 | pages = 64 | ISBN = 978-986-5727-00-0 | accessdate = 2014年10月16日 | language=zh }} </ref>属[[欧罗巴人种]] 大多为[[阿尔卑斯类型]] 而其余大约10%的 奥地利 人口并非奥地利裔。这些人大多来自周边地区 ,特 别是东欧 另外有约1万8千名[[斯洛文尼亚]]族人在克恩顿州和施蒂利亚州定居。地处欧洲 大族([[日耳曼]] [[斯拉夫 |斯拉夫]]、[[罗曼语族|拉丁]])之交汇处 ,奥地利 要由属于[[日耳曼]]部落群 [[阿勒曼尼人]]、[[巴伐 亚人]]、[[法兰克人]]结合而成 并吸收有[[马扎儿人]]、[[匈奴人]]、[[斯拉夫人]]以及[[罗马]]化 土著居民 成分。他们虽与[[ 德国 人|德意志人]] 族源和语言上有不少近似 的地 方,但却有著自己独特 民族 成过程
 
  
  超过74%的奥地利人信奉[[基督宗教]],< name=book01_p64/>,59.9%为[[罗马天主教]],6%为[[正教会]],3.5%为[[新教]][[路德宗]],4%为其他新教。其他宗教包括[[伊斯兰教]](6%)、[[佛教]]、[[印度教]]等。
+
'''国歌'''
 +
  让我们拉起手来
  
[[犹太人]]曾大量居住在奥地利,1930年时犹太人数量超过十万 但后来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数量剧减。1900年全国人口只有大约6,003,845人 之后全国人口逐渐回升 据2017年3月14日全国人口统计奥地利共有8,598,375人
+
群山巍峨,江河浩荡 尖塔高耸 禾苗满望 铁锤挥舞 前程无量
  
== 语言 ==
+
  你是伟大子孙 祖国,你 善良人民 故乡 ,奥地利 声名远扬
奥地利 官方语言 [[德语]],口语使用[[上德意志语]] 多种方言([[阿勒曼尼语|下阿勒曼尼]]方言、[[巴伐利亚语|中巴伐利亚]]方言、[[巴伐利亚语|下巴伐利亚]]方言) 与书面语差别较大。 奥地利 的德语标淮与德国使用的德语标淮也有一些区别
 
  
== 教 ==
+
顽强战斗,踊跃争先,你是一颗坚强的心,跳跃在大陆中间。
1774年,奥地利当时还属于[[ 神圣罗马帝国]] 的一部分,女大公爵[[ 亚· 西亚]] 开先河为当时的奥地利订定教育制度的基础。奥地利的教育体制由联邦政府控制,对6-15 岁的儿童实行9年义务教育,其教育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部分,亦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
 
 +
你诞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奥地利久经考验。
 +
 
 +
阔步向前,自由无碍,勇敢地跨进新时代,愉快地劳动,相信未来。
 +
 
 +
== 政治体制 ==
 +
 
 +
自2008年上台以来,社民党和人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保持社会稳定,赢得多数选民的认可。2010年,联合执政的两党表现出较强的大局意识,力避正面冲突或矛盾公开化,执政基础进一步稳固。联邦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
 +
 
 +
== 政体 ==
 +
实行联邦制和议会民主制下的总理负责制。
 +
 
 +
== 宪法 ==
 +
  现行宪法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总理为政府首脑。
 +
 
 +
== 议会 ==
 +
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职仪式,通过不信任表决罢免联邦政府及其成员。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权将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提案驳回,但如国民议会坚持原案,联邦议会不得再提异议。国民议会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共62席,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议长由各州多数党议员轮流担任,任期半年。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
 +
 
 +
== 政党 ==
 +
(1)奥地利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执政党。1889年成立。1919~1920年执政,1934年被取缔。1945年改名为社会党,1991年改为现名。主席维尔纳·法伊曼。
 +
 
 +
(2)奥地利人民党(Österreichische Volkspartei):执政党。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基督教社会党,1945年改为现名。主席迈克尔·施平德莱格尔(Michael Spindelegger)。
 +
 
 +
(3)奥地利自由党(Freiheitliche Partei Österreichs):在野党。1955年成立,前身是“独立者联盟”,曾于1983~1986年和社会党组成联合政府。2000年2月与人民党联合执政,2005年党内发生分裂后失去执政地位。主席海因茨-克里斯蒂安·斯特拉赫(Heinz-Christian Strache)。
 +
 
 +
(4)奥地利未来联盟(Bündnis Zukunft Österreich)。在野党。2005年4月4日因自由党内部发生分裂而成立,自由党所有内阁成员和绝大多数议员加入该党,并与人民党联合执政至2007年1月。主席约瑟夫·布赫尔(Josef Bucher)。
 +
 
 +
(5)绿党(Die Grünen):在野党。前身是“绿色和平组织”。1986年成立。联邦发言人(主席)埃娃·格拉维施尼克(Eva Glawischnig)。
 +
 
 +
== 司法机构 ==
 +
全国有三个法院系统:宪法法院,审理涉及宪法、特别是地方与联邦政府纠纷的案件,院长卡尔·科里内克(Karl Korinek);行政法院,审理涉及官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纠纷案件,院长克莱蒙斯·雅伯伦纳(Clemens Jabloner);最高法院,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院长约翰·雷舒特(Johann Rzeszut)。
 +
 
 +
== 政要 ==
 +
总统海因茨·菲舍尔。1938年10月9日生于格拉茨市。1971年当选国民议会议员。1975年起先后任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联邦科研部长,1990年、1996年和1999年三次当选国民议会议长。2002年12月起任国民议会第二议长。2004年4月25日当选联邦总统,7月8日就任。2010年4月25日再次当选。
 +
 
 +
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19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库尔茨,成长于维也纳西南方的梅德林区(Meidling)。库尔茨表示自己从来不是含金匙长大的,他上公立学校,母亲是老师,父亲是工程师。传统上,梅德林是蓝领阶级住宅区,库尔茨一直住在那里。2009年担任人民党青年部主席,2011年出任新组建的移民融合事务部部长。2013年9月他以高票当选国会议员。2013年12月16日库尔兹开始担任奥地利外长。2017年10月出任总理。
 +
 
 +
== 军事体制 ==
 +
1955年9月,奥地利颁布《国防法》,创建联邦军。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最高安全决策机构,是联邦政府在外交、安全和国防事务上的总咨询机构,由联邦总理、副总理、外交、国防、内政、司法部长及议会各议会党团代表等17名有表决权的正式成员组成,联邦总理任主席,联邦军总参谋长列席。国防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平时由联邦政府授权国防部长对联邦军行使指挥权。总参谋长是国防部长的最高军事顾问,代表国防部长对奥军境内外行动实施指挥。联合作战司令部是战略级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地面和空中部队[1]。
 +
 
 +
奥长期奉行中立政策。自1995年加入欧盟后,积极参与欧盟共同防务建设。自1996年起,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
奥军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个月。截止至2013年,地面部队现有兵力3.5万人。下设特种部队司令部、宪兵司令部、9个军区司令部、2个步兵旅、2个装机步旅和1个指挥支援营。空中部队现有兵力6700人,下设空中监视司令部和空中支援司令部。
 +
 
 +
主要装备:歼击机23架、直升机78架、防空导弹76套、高炮74门。
 +
 
 +
2010年国家安全与国防预算79.7亿欧元,占联邦财政总预算支出的11.26%。
 +
 
 +
== 外交关系 ==
 +
概况
 +
2004年,奥对外关系发展平稳。奥坚持以欧盟为外交依托,积极推动欧盟深化和东扩,大力巩固和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5月欧盟东扩后,奥从昔日冷战前沿和欧盟东部边界转而成为欧洲的中心地带。如今奥外交已更多地与欧盟整体外交联系在一起,在国际事务中,尤其在事关奥和欧盟整体利益问题上,须与欧盟协调一致。奥积极寻求加强与中东欧邻国的关系,推动开展与东欧邻国的区域合作,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为本国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此外。奥还积极拓展与美、俄、中等大国关系。奥主张欧盟与美消除分歧,建立新型的平等伙伴关系。同时,奥还积极推动欧盟与俄发展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
 
 +
== 国际立场 ==
 +
关于欧盟一体化问题。认为欧盟应加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建设,尽快建立欧盟独立安全防务体系,加强欧洲在面临局部冲突时的干预能力。欧盟应提高决策和行动能力,制定统一宪法,并最终成为高度一体化的联邦。强调大小成员国应一律平等,中小国家只有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各自在联盟内的利益。主张欧盟各机构间权力平衡,维持欧盟轮值主席制,各新老成员国在欧盟委员会拥有一个表决席位。
 +
 
 +
关于欧盟东扩问题。认为欧盟东扩将长久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对维护和促进欧盟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东扩将进一步增强欧盟综合实力,扩大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欧盟还应向东欧、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扩大。东扩将使奥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也将给奥带来经济利益。
 +
 
 +
关于中东问题。认为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关系到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只要中东问题存在,恐怖主义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中东问题应以谈判方式解决,以巴分别建国、和平相处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途径,“土地换和平”原则应予以坚持。支持美、俄、欧盟和联合国四方为解决中东问题所做的努力,认为应推动实现中东“路线图”计划。
 +
 
 +
关于反恐问题。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认为世界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强反恐,联合国应在国际反恐斗争中承担领导责任。但同时认为,应防止以反恐为名侵犯民主权利。主张将反恐防恐与维护人权相结合,积极培养共同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
 
 +
== 奥中关系 ==
 +
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把加强同奥地利在内的西欧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1984年4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访奥,这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外长首次访奥。1985年9月,奥地利总统基希施莱格访华,其是首位访华的奥地利总统。
 +
 
 +
90年代,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各领域合作发展加快。1991年10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对奥进行正式访问。1992年1月,奥国民议会议长菲舍尔访华。1993年4月,弗拉尼茨基作为中奥关系史上第一位奥地利总理访华。1994年1月和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访奥。1995年9月,奥总统克莱斯蒂尔访华。1996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奥。10月,奥总理弗拉尼茨基再度访华。1997年3月,奥国民议会议长菲舍尔第二次访华。1998年3月,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许塞尔访华。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访奥。1999年3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奥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奥,成为中奥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又一高潮。
 +
 
 +
2001年5月,双方隆重庆祝了中奥建交30周年,奥总统克莱斯蒂尔第二次访华。2002年7月,外交部长唐家璇访奥。8月,奥联邦议会议长比林格访华。9月,朱镕基总理访奥。2003年1月,最高法院院长肖扬访奥。4月,奥联邦议会副议长哈塞尔巴赫女士访华。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贺国强访奥。11月,奥外长费雷罗-瓦尔德纳、联邦议会议长阿格尔和奥社会保障部部长豪普特相继访华。2004年7月和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相继访奥。7月和11月,奥国民议会第二议长普拉默和副总理兼交通、创新和科技部长戈尔巴赫分别访华。2005年4月,应温家宝总理邀请,奥总理许塞尔对华进行正式访问。10月,奥国民议会议长科尔访华。2006年,2月,应奥外长普拉斯尼克邀请,李肇星外长对奥进行正式访问。5月,两国外长就中奥建交35周年互致贺电。2007年1月,应奥政府邀请,华建敏国务委员对奥进行正式访问。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应奥联邦议会邀请访奥。4月,奥联邦议会副议长哈泽尔巴赫访华。8月,应全国对外友协邀请,奥联邦议会议长埃尔利茨率奥中友协高级代表团访华。11月,奥农林、环境与水利部长普吕尔应农业部邀请访华。2007年,奥议会奥中议员小组和全国人大中奥议员友好小组相继成立。2009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奥地利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2011年5月6日,奥地利总理维尔纳·法伊曼访华。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
 +
 
 +
== 经济情况 ==
 +
概况
 +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
 +
 
 +
==工业 ==
 +
2009年工业产值1135.7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5%。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制造、化工、采矿、电子和汽车发动机制造等。2009年工业从业人员40.2万。
 +
 
 +
机械工业包括金属加工、机械和设备制造等,是奥地利最大的产业,约有企业1900家,产值约占奥地利工业产值的1/4。奥地利 机械工业每年研发投人高达约4.8亿欧元。特种机械、定制机械和锅炉建造是奥地利机械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
 
 +
化工业是奥地利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根据奥地利国家投资促进 局(ABA)介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约1/10。2010年,奥地利 约有280家化工企业,员工41700人,年营业额约142亿欧元,其产品70% 出口。有包括巴斯夫(BASF)、Beiersdorf和Henkel在内的近1000家跨 国公司在奥地利设立东欧地区总部。
 +
 
 +
奥地利汽车行业约有700家企业,员工15-20万人,年营业额约215亿欧元。如加上关联产业及服务,汽车业的总就业人数可达37万人,相当于每8个工作岗位中有1个是在汽车业。
 +
 
 +
== 农业 ==
 +
2010年农林业产值为39.6亿欧元,同比增长4.4%,农林业从业人数52万。2007年有可耕地138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6.4%。牧场145万公顷(1986年),占17.2%。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
 +
 
 +
== 服务业 ==
 +
服务业在奥地利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2013年,奥地利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含税和补贴)的比重为69.8%,工业占比约 28.7%,农业仅占1.5%。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奥地利工业占比相对较高,服务业占比比较适中,这种经济结构被认为具有较强的抵御危机的能力。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过程中,奥地利经济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表现也强于其它大部分欧盟成员国。
 +
 
 +
== 对外贸易 ==
 +
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机械、钢铁、造纸、交通工具、木材加工和家具、工业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主要进口能源、燃料、机械、汽车以及初加工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
 
 +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284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100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通货膨胀率:1.9%;失业率:4.5%。
 +
 
 +
货币:欧元,1欧元=100分(截止2014年7月12日,1欧元=8.4395人民币元,1欧元=1.3774美元) 。
 +
 
 +
== 文化艺术 ==
 +
语言
 +
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口语使用上德意志语的多种方言(下阿勒曼尼方言、中巴伐利亚方言、下巴伐利亚方言),与书面语差别较大。奥地利的德语标准与德国使用的德语标准也有一些区别。
 +
 
 +
== 音乐 ==
 +
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
 +
 
 +
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
 
 +
== 节日 ==
 +
水仙花节
 +
 
 +
巴特奥塞水仙节是奥地利规模最大的以鲜花为主题的民间节日,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水仙公主”,并举行花车、花船游行。2009年的巴特奥塞水仙节已是第50届
 +
 
 +
== 维也纳铜管乐节 ==
 +
 
 +
2009年6月6日,奥地利在维也纳市中心举行的第30届维也纳铜管乐节上表演。来自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列支敦士登等国的40支铜管乐队,共约2000名乐手参加了当天的演奏及列队行进表演
 +
 
 +
== 中世纪节 ==
 +
 
 +
在奥地利南部克恩顿州一座名叫弗里萨赫的阿尔卑斯山区小镇,弗里萨赫始建于中世纪,是克恩顿州的第一座小镇,也是奥地利当年南北商业通道上的必经之地。从1996年开始,镇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一个传统:在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行为期3天的“中世纪节”,以纪念这座古镇的建立。节日期间,镇上一切现代化的痕迹都用麦草、麻袋等物遮挡,全镇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中世纪的服装,全方位模拟那个时代的生活。
 +
 
 +
== 丰收节 ==
 +
 
 +
丰收节原是当地农民略带宗教感恩色彩的庆祝丰收活动,如今成为一个农民展示自己产品、促进本国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的舞台。
 +
 
 +
== 土豆节 ==
 +
 
 +
格拉斯的土豆节始于1997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秋季商品交易和美食节日。每年10月第一个周末的土豆节都能为这座仅有1400位居民的小镇吸引至少1.3万游客。
 +
 
 +
== 社会福利 ==
 +
 
 +
广播电台(ORF )是奥地利最大的电视台和广播台。
 +
 
 +
== 电视 ==
 +
 
 +
奥地利大的电视台是奥地利电视1台(0RF1 )和奥地利电视2台(0RF2)。私人电视台有ATV等。
 +
 
 +
== 网络媒体 =
 +
 
 +
股票门户网(Aktien Portal)、今日奥地利(Austria Today)、奥地利时代(Austrian Times)等。
 +
 
 +
== 报刊 ==
 +
 
 +
12011年奥地利全国共有各类报纸294种,其中日报15种, 免费赠阅报纸3种,周报262种。奥地利的主要报刊有《信使报》、《标准报》、《新闻报》、《皇冠报》、《维也纳报》和《经济报》等。在奥地 利有一定影响的华文报纸有《欧洲时报》、《欧洲联合周报》、《欧洲华信报》和《中国人报》。奥地利的主要期刊有《侧面》、《新闻周刊》、 《趋势》和《工业》等。
 +
 
 +
== 通讯社 ==
 +
 
 +
奥地利的新闻通讯社有奥地利新闻社(Austria Presse Agentur)和奥地利文传社(Pressetext Austria) 。
 +
 +
== 科 教 ==
 +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
 
 +
1774年,奥地利当时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女大公爵玛 亚· 莎 (Maria Theresia) 开先河为当时的奥地利订定教育制度的基础。奥地利的教育体制由联邦政府控制,对6 ~15 岁的儿童实行9年义务教育,其教育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部分,亦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
 
 +
== 学前教育 ==
  
=== 学前教育 ===
 
 
 大部分满3岁的儿童会进入幼稚园学习,但非强迫性。
 
 大部分满3岁的儿童会进入幼稚园学习,但非强迫性。
  
=== 初等教育 ===
+
== 初等教育 ==
 迄儿童满6岁时 (每年9月1日为界定日) 即须进入国民小学 (Volksschule) 接受为期4年的教育。期间,学龄儿童的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用由国家负担。可就读的学校除了一般国家设立的学校之外,在特定条件下尚可前往当地的私立学校就读,甚至在家中学习。
+
 
 +
 迄儿童满6岁时 (每年9月1日为界定日) 即须进入国民小学 (Volksschule) 接受为期4年的教育。期间,学龄儿童的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用由国家负担。可就读的学校除了一般国家设立的学校之外,在特定条件下尚可前往当地的私立学校就读,甚至在家中学习
 +
 
 +
== 中等教育 ==
 +
 
 +
继国民小学后,学童约10岁,可以选择进入普通中学 抑或是主干中学 ,为期4年。普通中学设有入学考试,须通过考试才可以就读;主干中学则无此限制。若学童有特殊问题可择特别学校为其学习的机构。迄顺利完成8年级 (9年义务教育) 的学习后,学童将面临从4种教育机构中,即普通高中,高阶职训学校 ,中级职训学校 ,多元技术学校附设进阶职校 ,择一就读,每一种皆为新的阶段,而其中只有高阶职训学校需考试且有分数门槛。由高阶职业学校及普通高中跃升至高等教育时,须通过毕业考试。
 +
 
 +
== 高等教育 ==
 +
 
 +
奥地利大学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为2年,专业学习阶段为2~3年。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要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考试取得必要的学分,学习的最后阶段写篇毕业论文,在通过之后即可毕业。奥地利只在大学里设一个高级学位──博士学位。博士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续。博士生年龄不限,博士生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安排,主要形式由导师指导。传统学制无学士学位,称为Diplomstudium,分为2~3大阶段(Abschnitt)。修学分通过各个阶段毕业考试及论文(Diplomarbeit)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Magister;工科为Diplom-Ingenieur)。修得硕士学位后得进入博士班(Doktoratstudium),撰写博士论文(Dissertation)通过答辩后依学术分类授予不同的博士学位(Doctor)。
 +
 
 +
奥地利学制严谨,原则上,攻读博士领域须与先前所修硕士同一类别。奥地利改革高等教育,引进学士学位,但至目前为止,仅有极少数系所提供学士课程,大部分系所仍以传统Diplomstudium修业规定授课。奥地利公立大学采分工制,各校水平平均,学生是以希望修习科目及交通便利与否作为选校依据。与私立院校相形,公立大学文凭极受重视
  
===  中等教育 ===
+
==  人民生活 ==
  民小学后,学童约10岁,可以选择进入普通中学(AHS Unterstufe, Allgemeinbildende höhere Schule)抑或是主干中学(Hauptschule),为期4年。普通中学设有入学考试 须通过考试才可以就读; 干中学则无此限制。若学童 特殊问题可择特别学校(Sonderschule)为其学习的机构。迄顺利完成8年级(9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后,学童将面临从4种教育机构中,即普通高中(AHS Oberstufe) 高阶职训学校(BHS, Berufsbildende höhere Schulen) 中级职训学校(BMS, Berufsbildende mittlere Schulen)、多 技术学校附设进阶职校(Polytechnische Schule mit anschließender Berufsschule) 择一 ,每 一种皆为新的阶段,而其中只 高阶职训学校(BHS)需考试且 分数门槛。由高阶职 学校及普通高中跃升至高等教育时 须通过毕业考试(Matura)
+
  实行全 社会保险和救济制度 ,主 医疗 失业 养老和事故四大类保险。2009年人均国民收入33061欧 元,就 业人员月平均工资2910欧元 ,每 千人拥 小汽车522辆;全国共 医生38313,医院267家 病床65544张
  
===  高等教育 ===
+
==  交通运输 ==
奥地利的高等院校主要分两种,分别为大学(Universität)与高等技术院校(Fachhochschule)。奥地利大学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为2年,专业学习阶段为2-3年。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要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考试取得必要的学分,学习的最后阶段写篇毕业论文,在通过之后即可毕业。奥地利只在大学里设一个高级学位──博士学位。博士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续。能否成为博士生要看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导师同意与否。博士生年龄不限,在奥地利的大学裡不设研究生院,博士生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安排,主要形式由导师指导。传统学制无学士学位,称为Diplomstudium,分为2-3大阶段(Abschnitt)。修学分通过各个阶段毕业考试及论文(Diplomarbeit)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Magister;工科为Diplom-Ingenieur)。修得硕士学位后得进入博士班(Doktoratsstudium),撰写博士论文(Dissertation)通过答辩后依学术分类授予不同的博士学位(Doktor)。奥地利学制严谨,原则上,攻读博士领域须与先前所修硕士同一类别。近年奥地利改革高等教育,引进学士学位(Baccalaureus),但至目前为止,仅有极少数系所提供学士课程(Bakkalaureatsstudium),大部分系所仍以传统Diplomstudium修业规定授课。1980年代以前,各艺术院校毕业文凭称Diplom,商学院毕业文凭称Diplom-Kaufmann,相当于今日的艺术硕士(Mag.art.)及社会经济学硕士(Mag.rer.soc.oec.)。工学硕士至今仍然使用Diplom-Ingenieur的传统名称。奥地利公立大学採分工制,各校水准平均,学生是以希望修习科目及交通便利与否作为选校依据。与私立院校相形,公立大学文凭极受重视。私立大学,前三所由奥地利机构成立的以外,后两校仅在美制[[工商管理硕士]]等企业管理系所受到重视。
 
  
== 文化 ==
+
  全国各类公路总长约10.7万公里 ,其 中高速公路 快速路2112公里(2014 年)。
奥地利产生过很多著名的作曲家 例如[[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布鲁克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古斯塔夫·马勒|马勒]]、[[荀贝克]]、[[维博恩]]、[[博格]]等。 他著名的奥地利人包括[[物理学家]][[玻尔兹曼]]、[[薛定谔]],[[元首 (纳粹德国)|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天文学家]][[乔治范派尔巴赫]](Georg von [[Peuerbach]]),[[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哥德尔]],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诗人[[彼特·鲁塞格尔]](Peter Rosegger) [[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等。
 
{| class=
 
=== 传统节日 ===
 
|----- style="background:#efefef" ;
 
! 日期
 
! 中文名
 
! 德文名
 
! 备注
 
|-----
 
| 1月1日 || [[新 ]] || ''Neujahr'' || 
 
|-----
 
| 1月6日 || [[主显节]] || ''Heilige Drei Könige''
 
 
|-----
 
| ''日期不定'' || [[复活节]]星期日 || ''Ostersonntag''
 
| [[耶稣受难日]](复活节之前2天 为法定[[新教]]节日
 
|-----
 
| ''日期不定'' || [[复活节]]星期一 || ''Ostermontag''
 
 
|-----
 
| 5月1日 ||  || Staatsfeiertag
 
| 亦为[[劳动节]]
 
|-----
 
| ''日期不定'' || [[耶稣升天日]] || ''Christi Himmelfahrt''
 
| 复活节40天后的星期四
 
|-----
 
| ''日期不定'' || [[圣灵降临节]]星期日 || ''Pfingstsonntag''
 
 
|-----
 
| ''日期不定'' || [[圣灵降临节]]星期一 || ''Pfingstmontag''
 
 
|-----
 
| ''日期不定'' || [[基督圣体圣血节]] || ''Fronleichnam''
 
| 圣灵降临节11天后的星期四
 
|-----
 
| 8月15日 || [[圣母升天节]] || ''Mariae Himmelfahrt''
 
 
|-----
 
| 10月26日 || 国庆节 || ''Nationalfeiertag''
 
| 1955年通过[[中立宣言|永久保持中立的法律]]
 
|-----
 
| 11月1日 || [[诸圣日]] || ''Allerheiligen''
 
 
|-----
 
| 12月8日 || [[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日]] || ''Mariae Empfängnis''
 
 
|-----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Christtag'', ''Weihnachten''
 
 
|-----
 
| 12月26日 || [[圣诞节翌日]] || ''Stephanitag''
 
 
|-----
 
| 12月31日 || [[跨年日|新曆除夕]] || ''Silvester''
 
 
|}
 
  
== 观光==
+
== 铁路 ==
'''观光业'''是'''奥地利'''经济的重要产业,佔奥地利GDP 量的约9%<ref name="STAT">{{cite web|url= http://www.statistik.at/web_de/static/tourismus_in_oesterreich_2007_bmwa_wko_stat_031155.pdf|title= TOURISMUS IN ÖSTERREICH 2007|accessdate= 2008-11-18|language=de |date= May 2008|format= PDF|publisher= BMWA, WKO, Statistik Austria|deadurl= yes|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18105425/http://www.statistik.at/web_de/static/tourismus_in_oesterreich_2007_bmwa_wko_stat_031155.pdf|archivedate= 2008-12-18}}</ref> 。奥地利的 游客主要集 在夏季和冬季,峰值是二月和七月/八月<ref name="STAT"/>。2007 年, 奥地利是世界国际 游收入排名第八位 国家 达189亿美元< name="UNTWO"/> 在世界入境游客数排名 奥地利 排名第12位 达2080万人<ref name="UNTWO">{{cite web |url=http://www.tourismroi.com/Content_Attachments/27670/File_633513750035785076.pdf |title=UNTW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 Vol.6 No.2 |accessdate=2008-11-18 |publisher=UNTWO |date=June 2008 |format=PDF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19191518/http://www.tourismroi.com/Content_Attachments/27670/File_633513750035785076.pdf |archivedate=2008-08-19 }}</ref>。除 萨尔茨堡、维也纳等城市之外,阿尔卑斯山 山地景观也是奥地 重要的旅游资源 奥地利主要国际游客来源地如下<ref>[http://www.statistik.at/web_en/publications_services/Publicationsdetails/index.html?includePage=detailedView&sectionName=Tourism&pubId=532 Tourismus in Österreich 2014]</ref>
+
全国铁路 长5702公里。2012年客运量2.629亿人次,同比增长7.7%, 货运量约1.005亿吨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 奥地利 成为贯穿东西南北欧洲的轨道交通枢纽。正在建设 维也纳 心火车站工程将于2014 底正式建成使用 届时往来的 客无需费很大周折,即可实现东西和南北方向 直接通行 铁路运输也将更加快捷 于2009年年初开通的欧亚大路桥新线,只需2周多的时间即可由 国北方到达 奥地利 中部 为贸易提供 便 利。
{| class=
 
|-
 
|- style="color:white;"
 
!  style="width:5px; background:#00966E;"|排名
 
!  style="width:130px; background:#00966E;"| 国家
 
!  style="width:50px; background:#00966E;"| 人数
 
|-
 
|1||{{flagcountry|Germany|| 11,750,027
 
|-
 
|2||{{flagcountry|Netherlands|| 1,671,581
 
|-
 
|3||{{flagcountry|Switzerland|| 1,309,660
 
|-
 
|4||{{flagcountry|Italy|| 1,051,490
 
|-
 
|5||{{flagcountry|United Kingdom || 802,552
 
|-
 
|6||{{flagcountry|Czech Republic || 660,086
 
|-
 
|7||{{flagcountry|United States ||  632,512
 
|-
 
|8||{{flagcountry|France ||  516,770
 
|-
 
|9||{{flagcountry|Belgium || 514,264
 
|-
 
|10||{{flagcountry|China || 497,925
 
|-
 
|11||{{flagcountry|Hungary|| 493,055
 
|-
 
|12||{{flagcountry|Russia|| 467,565
 
|-
 
|13||{{flagcountry|Poland|| 425,730
 
|-
 
|14||{{flagcountry|Spain|| 309,794
 
|-
 
|15||{{flagcountry|Denmark|| 264,704
 
|-
 
|16||{{flagcountry|Romania|| 264,704
 
|-
 
|17||{{flagcountry|Japan || 245,306
 
|-
 
|18||{{flagcountry|South Korea|| 234,557
 
|-
 
|19||{{flagcountry|Sweden || 205,501
 
|-
 
|20||{{flagcountry|Slovakia|| 176,760
 
|-
 
|||总计 || 25,291,371
 
|}
 
  
== 体育 ==
+
  奥地利地处欧洲心脏位置,通过奥地利联邦铁路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与周边邻国紧密相连,成为欧洲铁路网的一部分。主要枢纽火车站,如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 因斯布鲁克 等有频密的火车前往 地利各地,以及其邻国的主要城市
Innsbruck Panorama Nordkette 3.|[[ 因斯布鲁克]]举办1964年和1976年[[冬季奥运会]]和2012年冬季青年 运会
 
  
  由于 奥地利 为多山的地形,所以[[高山滑雪]]是一项突出的运动。
+
 奥地利 铁路主要路线如下:
  
[[足球]]是奥地利的第一运动,国内的[[奥地利足球超级联赛|足球联赛]]亦是奥地利最受欢迎的体育联盟,[[ 维也纳 快速]]队和[[奥地利维也纳足球俱乐部]]是 内最为成功的两隻球会 亦多次 与[[欧洲冠军联赛]]
+
东西向: 维也纳 一林茨一萨尔茨堡(进入德 ),萨尔茨堡一因斯布 鲁克一费尔德基希(Feldkirch)—布雷根茨(进人瑞士) 萨尔茨堡一比绍 夫斯霍芬(Bischofshofen)— 尔茨谷(Selzthal)—格拉茨(进人斯洛文尼 亚)
  
  奥地 的职业运动 除了[[足球]]还有[[奥地利冰球联赛]]和[[奥地 篮球联赛]]
+
  南北向:林茨一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维也纳-布鲁克安德莫尔(Bruck an der Mur)—克拉根福一菲拉赫(进入意大 布鲁克安德莫尔 一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因斯布鲁克一博莱纳(Brenner)(进入意大
  
== 中奥关系==
+
== 空运 ==
 奥地利在 清朝旧译名为奥斯马加(当 时奥地利是[[奥匈帝国]] 的一 部分) 同治八 (1869年)清朝与 斯马加签订了“ 约四十五款 通商章程九款 税则一册”<ref>见《[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122/135/191/2007/2007021644324.html 清史稿·邦交八]》</ref>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朝又与 斯马加签订 《[[辛丑条约]]》
+
 奥地利 的航空客运和货运 欧洲中部的实力相对较强,维也纳机场在 原西欧国家通往中东欧国家航线中排行第二,仅次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同 也是中东欧地区有直达中国航线的两个国际机场之一。 奥地利 航空公司曾是世界上最佳航空公司之一,由于经营不善,2009年被汉莎航空公司收购。维也纳机场 中东欧地区最重要 机场之 一, 从这里飞行3小时可到 达任何欧洲国家的主要城市。2012 地利全国民用航空客运量2660 万人次(入境、出境和转机人数之 同比上升3%;货运量20.7万吨 同比下降2.7%。维也纳到周边国家主要城市均有直航航班 。奥 地利航空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通 北京到维也纳的航班
== 注释 ==
 
{{reflist|group="注"|2}}
 
  
==  参考文献 ==
+
==  水运 ==
{{Reflist|30em}}
+
发源于德国的多瑙河有350公里流经奥地利境内,奥地利因此也成为 这条国际河流的主要经营者之一,客货运都占一定比例。特别是夏季,多瑙河之游巳成为奥地利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2013年多瑙河货运量1060 万吨。
  
==  外部链接 ==
+
==  名人 信息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26172928/http://www.cenews.eu/?cat=3 奥地利 - 中欧新闻网Cenews.eu](Central European News in Chinese - 中欧与世界新闻 - 中欧社)
 
* [http://www.aodili.net/ 奥地利 信息 网]
 
* [http://www.bmaa.gv.at/view.php3?r_id=1817&LNG=cn&version= 联邦州]{{Dead link|date=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
 
* [http://de.wikipedia.org/wiki/Schulsystem_in_%C3%96sterreich#Schulverwaltung "奥地利教育制度Schulsystem in Österreich." Wikipedia. Die Freie Enzyklopädie.]
 
  
== 参见 ==
+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 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 。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 、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 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 [[ 奥地利 名人列 ]]
 
* [[ 地利通讯]]
 
* [[奥地利交通]]
 
* [[奥地利军事]]
 
* [[奥地利外 ]]
 
* [[奥地利政治人物]]
 
* [[奥地利政党]]
 
* [[奥地利旅游]]
 
* [[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
 

於 2019年1月28日 (一) 19:46 的修訂

粗體文字 奧地利共和國( 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英語:The Republic of Austria),簡稱奧地利(Austria),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國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83855平方千米。

奧地利從中世紀開始到一戰結束前曾是歐洲列強之一,更是統治中歐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所在地。其他民族有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匈牙利人,占總人口的1%。官方語言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奧地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1955年加入歐盟,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55年宣布為永久中立國,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歐元。

歷史沿革

根據考古發現,奧地利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羅馬以前,有多個凱爾特人的部落在此地區活動。其後羅馬帝國占領了凱爾特王國諾里庫姆並設立為行省。

羅馬帝國衰落後奧地利曾先後被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占據。一支斯拉夫部落向阿爾卑斯地區遷移,占據了現今奧地利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建立了卡拉塔尼亞王國。公元788年查理曼征服了該地區,鼓勵拓殖,並引進了基督教。查理曼之後,包括奧地利地區在內的東法蘭克由巴本堡王朝繼承。該地區被稱為「marchia Orientalis」(「東方邊疆領」之意),976年被贈予巴本堡的利奧波德。

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記錄是在996年,當時寫作Ostarrîchi,用以表示巴本堡王朝的邊疆領地區。1156年的小特權將奧地利升格為公國;1192年巴本堡王朝又獲得了施蒂利亞公國。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後,巴本堡王朝絕嗣,奧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亞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之手。但1278年在邊疆領之戰中奧托卡二世敗於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從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止,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14、15世紀積極擴張領土。

1526年奧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亞和奧斯曼帝國未有占領的匈牙利,兩大帝國之間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9月12日的維也納之戰中奧地利聯合來自波蘭的援軍將圍困維也納兩個月之久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擊敗。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向歐洲中西部擴張的行動,並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隨後的一連串軍事行動,導致1699年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奧地利獲取匈牙利全境。從此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

隨着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開始了與普魯士之間長期的爭奪德意志地區霸權的鬥爭。同時奧地利也先後夥同普魯士及俄羅斯兩次參與瓜分波蘭(第一次和第三次)。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而在此兩年前,弗蘭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蘭茨二世皇帝)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並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系統等;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被分割為多個小國家,其中原先內萊塔尼亞的一部分成為了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間的11個月稱為「德意志奧地利」),並被禁止與德國(即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合併。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

納粹德國於1945年戰敗後,奧地利被同盟國和蘇軍分別占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占領奧地利的各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並成為今天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後,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並於1995年加入歐盟,又於1999年加入歐元區。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劃為9個州,它們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泰爾馬克、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首都

維也納(Vienna)是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第三個聯合國城市。也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更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人口175.74萬(2012年12月31日)。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1月1日,奧地利總人口為850.485萬,約20%的人口集中在維也納。奧地利華人主要分布在維也納、格拉茨和薩爾茨堡等大城市。

民族

全國人口中,奧地利民族占88.8%,非奧地利民族占11.2%,其中德 國人占1.5%,波黑人占1.1%,,土耳其人占1 %,塞爾維亞人占1 %。

中國對奧地利移民潮始於上世紀70年代,奧地利約有3萬華人。奧地利華僑僑領估計在奧華人90%從事餐飲業。據2012年5月奧地利《新聞報》報道,奧地利的第一家中餐館誕生於1940年,已發展到約1200家。

地理環境

位置 奧地利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

地形

奧地利是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面積83,858平方公里,西部和南部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北部和東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帶,47%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

氣候

奧地利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

葉林氣候,東部和西部的氣候不盡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徵,溫差小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相對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夏天7月氣溫多是在14~19攝氏度,最高氣溫也不過32攝氏度。冬天比較冷,溫度一般都達到零攝氏度以下。

資源

礦產主要有石墨、鎂、褐煤、鐵、石油、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

國家標誌

國旗 奧地利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上到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地利大公國時期,據說當參考資料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 奧地利國徽的中心圖案是一隻姿

態高貴的黑色奧地利雄鷹,以雄鷹作為奧地利國徽已有900年歷史。在14世紀奧地利採用的是拜占庭式的雙頭鷹圖案,雄鷹舒伸的雙翅象徵着要將國家的安全置於其羽翼之下。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新政府決定採用德國腓特烈二世的獨頭雄鷹圖案作為國徽。 雄鷹頭頂的三垛璧形金冠與雙爪上的鐮刀、錘子分別代表國民中的中產階級、農民和工人。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象徵主權的雄鷹圖案被取消。1945年,隨着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奧地利解放,獨頭鷹再次出現在國徽中,鷹爪上增添的掙斷的鎖鏈,是紀念奧地利擺脫德國統治,重獲自由,同時在鷹的胸部還增添了奧地利國旗的盾形圖案。

國歌 讓我們拉起手來

群山巍峨,江河浩蕩,尖塔高聳,禾苗滿望,鐵錘揮舞,前程無量。

你是偉大子孫的祖國,你是善良人民的故鄉,奧地利聲名遠揚。

頑強戰鬥,踴躍爭先,你是一顆堅強的心,跳躍在大陸中間。

你誕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奧地利久經考驗。

闊步向前,自由無礙,勇敢地跨進新時代,愉快地勞動,相信未來。

政治體制

自2008年上台以來,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甦,保持社會穩定,贏得多數選民的認可。2010年,聯合執政的兩黨表現出較強的大局意識,力避正面衝突或矛盾公開化,執政基礎進一步穩固。聯邦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

政體

實行聯邦制和議會民主制下的總理負責制。

憲法

現行憲法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總理為政府首腦。

議會

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權將國民議會通過的法律提案駁回,但如國民議會堅持原案,聯邦議會不得再提異議。國民議會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共62席,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議長由各州多數黨議員輪流擔任,任期半年。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

政黨

(1)奧地利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執政黨。1889年成立。1919~1920年執政,1934年被取締。1945年改名為社會黨,1991年改為現名。主席維爾納·法伊曼。

(2)奧地利人民黨(Österreichische Volkspartei):執政黨。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基督教社會黨,1945年改為現名。主席邁克爾·施平德萊格爾(Michael Spindelegger)。

(3)奧地利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Österreichs):在野黨。1955年成立,前身是「獨立者聯盟」,曾於1983~1986年和社會黨組成聯合政府。2000年2月與人民黨聯合執政,2005年黨內發生分裂後失去執政地位。主席海因茨-克里斯蒂安·斯特拉赫(Heinz-Christian Strache)。

(4)奧地利未來聯盟(Bündnis Zukunft Österreich)。在野黨。2005年4月4日因自由黨內部發生分裂而成立,自由黨所有內閣成員和絕大多數議員加入該黨,並與人民黨聯合執政至2007年1月。主席約瑟夫·布赫爾(Josef Bucher)。

(5)綠黨(Die Grünen):在野黨。前身是「綠色和平組織」。1986年成立。聯邦發言人(主席)埃娃·格拉維施尼克(Eva Glawischnig)。

司法機構

全國有三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審理涉及憲法、特別是地方與聯邦政府糾紛的案件,院長卡爾·科里內克(Karl Korinek);行政法院,審理涉及官方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糾紛案件,院長克萊蒙斯·雅伯倫納(Clemens Jabloner);最高法院,審理刑事和民事案件,院長約翰·雷舒特(Johann Rzeszut)。

政要

總統海因茨·菲舍爾。1938年10月9日生于格拉茨市。1971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1975年起先後任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聯邦科研部長,1990年、1996年和1999年三次當選國民議會議長。2002年12月起任國民議會第二議長。2004年4月25日當選聯邦總統,7月8日就任。2010年4月25日再次當選。

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1986年出生於維也納的庫爾茨,成長於維也納西南方的梅德林區(Meidling)。庫爾茨表示自己從來不是含金匙長大的,他上公立學校,母親是老師,父親是工程師。傳統上,梅德林是藍領階級住宅區,庫爾茨一直住在那裡。2009年擔任人民黨青年部主席,2011年出任新組建的移民融合事務部部長。2013年9月他以高票當選國會議員。2013年12月16日庫爾茲開始擔任奧地利外長。2017年10月出任總理。

軍事體制

1955年9月,奧地利頒布《國防法》,創建聯邦軍。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安全決策機構,是聯邦政府在外交、安全和國防事務上的總諮詢機構,由聯邦總理、副總理、外交、國防、內政、司法部長及議會各議會黨團代表等17名有表決權的正式成員組成,聯邦總理任主席,聯邦軍總參謀長列席。國防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平時由聯邦政府授權國防部長對聯邦軍行使指揮權。總參謀長是國防部長的最高軍事顧問,代表國防部長對奧軍境內外行動實施指揮。聯合作戰司令部是戰略級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地面和空中部隊[1]。

奧長期奉行中立政策。自1995年加入歐盟後,積極參與歐盟共同防務建設。自1996年起,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奧軍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個月。截止至2013年,地面部隊現有兵力3.5萬人。下設特種部隊司令部、憲兵司令部、9個軍區司令部、2個步兵旅、2個裝機步旅和1個指揮支援營。空中部隊現有兵力6700人,下設空中監視司令部和空中支援司令部。

主要裝備:殲擊機23架、直升機78架、防空導彈76套、高炮74門。

2010年國家安全與國防預算79.7億歐元,占聯邦財政總預算支出的11.26%。

外交關係

概況 2004年,奧對外關係發展平穩。奧堅持以歐盟為外交依託,積極推動歐盟深化和東擴,大力鞏固和發展與中東歐國家關係。5月歐盟東擴後,奧從昔日冷戰前沿和歐盟東部邊界轉而成為歐洲的中心地帶。如今奧外交已更多地與歐盟整體外交聯繫在一起,在國際事務中,尤其在事關奧和歐盟整體利益問題上,須與歐盟協調一致。奧積極尋求加強與中東歐鄰國的關係,推動開展與東歐鄰國的區域合作,維護該地區的穩定,為本國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此外。奧還積極拓展與美、俄、中等大國關係。奧主張歐盟與美消除分歧,建立新型的平等夥伴關係。同時,奧還積極推動歐盟與俄發展長期穩定的戰略夥伴關係。

國際立場

關於歐盟一體化問題。認為歐盟應加強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建設,儘快建立歐盟獨立安全防務體系,加強歐洲在面臨局部衝突時的干預能力。歐盟應提高決策和行動能力,制定統一憲法,並最終成為高度一體化的聯邦。強調大小成員國應一律平等,中小國家只有結成利益共同體才能更有效地維護各自在聯盟內的利益。主張歐盟各機構間權力平衡,維持歐盟輪值主席制,各新老成員國在歐盟委員會擁有一個表決席位。

關於歐盟東擴問題。認為歐盟東擴將長久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對維護和促進歐盟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東擴將進一步增強歐盟綜合實力,擴大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歐盟還應向東歐、東南歐和地中海地區擴大。東擴將使奧安全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也將給奧帶來經濟利益。

關於中東問題。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關係到地區穩定乃至世界和平,只要中東問題存在,恐怖主義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中東問題應以談判方式解決,以巴分別建國、和平相處是解決巴以問題的唯一途徑,「土地換和平」原則應予以堅持。支持美、俄、歐盟和聯合國四方為解決中東問題所做的努力,認為應推動實現中東「路線圖」計劃。

關於反恐問題。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認為世界各國應共同努力加強反恐,聯合國應在國際反恐鬥爭中承擔領導責任。但同時認為,應防止以反恐為名侵犯民主權利。主張將反恐防恐與維護人權相結合,積極培養共同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觀,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

奧中關係

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把加強同奧地利在內的西歐國家的合作作為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合作領域不斷擴大。1984年4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訪奧,這是兩國建交以來中國外長首次訪奧。1985年9月,奧地利總統基希施萊格訪華,其是首位訪華的奧地利總統。

90年代,兩國關係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合作發展加快。1991年10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對奧進行正式訪問。1992年1月,奧國民議會議長菲舍爾訪華。1993年4月,弗拉尼茨基作為中奧關係史上第一位奧地利總理訪華。1994年1月和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訪奧。1995年9月,奧總統克萊斯蒂爾訪華。1996年9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訪奧。10月,奧總理弗拉尼茨基再度訪華。1997年3月,奧國民議會議長菲舍爾第二次訪華。1998年3月,奧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許塞爾訪華。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丁關根訪奧。1999年3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奧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奧,成為中奧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又一高潮。

2001年5月,雙方隆重慶祝了中奧建交30周年,奧總統克萊斯蒂爾第二次訪華。2002年7月,外交部長唐家璇訪奧。8月,奧聯邦議會議長比林格訪華。9月,朱鎔基總理訪奧。2003年1月,最高法院院長肖揚訪奧。4月,奧聯邦議會副議長哈塞爾巴赫女士訪華。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組織部部長賀國強訪奧。11月,奧外長費雷羅-瓦爾德納、聯邦議會議長阿格爾和奧社會保障部部長豪普特相繼訪華。2004年7月和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和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相繼訪奧。7月和11月,奧國民議會第二議長普拉默和副總理兼交通、創新和科技部長戈爾巴赫分別訪華。2005年4月,應溫家寶總理邀請,奧總理許塞爾對華進行正式訪問。10月,奧國民議會議長科爾訪華。2006年,2月,應奧外長普拉斯尼克邀請,李肇星外長對奧進行正式訪問。5月,兩國外長就中奧建交35周年互致賀電。2007年1月,應奧政府邀請,華建敏國務委員對奧進行正式訪問。7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應奧聯邦議會邀請訪奧。4月,奧聯邦議會副議長哈澤爾巴赫訪華。8月,應全國對外友協邀請,奧聯邦議會議長埃爾利茨率奧中友協高級代表團訪華。11月,奧農林、環境與水利部長普呂爾應農業部邀請訪華。2007年,奧議會奧中議員小組和全國人大中奧議員友好小組相繼成立。2009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奧地利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2011年5月6日,奧地利總理維爾納·法伊曼訪華。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奧地利進行國事訪問。

經濟情況

概況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發展較快,經濟增長速度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

工業

2009年工業產值1135.7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5%。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製造、化工、採礦、電子和汽車發動機製造等。2009年工業從業人員40.2萬。

機械工業包括金屬加工、機械和設備製造等,是奧地利最大的產業,約有企業1900家,產值約占奧地利工業產值的1/4。奧地利 機械工業每年研發投人高達約4.8億歐元。特種機械、定製機械和鍋爐建造是奧地利機械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化工業是奧地利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根據奧地利國家投資促進 局(ABA)介紹,化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約1/10。2010年,奧地利 約有280家化工企業,員工41700人,年營業額約142億歐元,其產品70% 出口。有包括巴斯夫(BASF)、Beiersdorf和Henkel在內的近1000家跨 國公司在奧地利設立東歐地區總部。

奧地利汽車行業約有700家企業,員工15-20萬人,年營業額約215億歐元。如加上關聯產業及服務,汽車業的總就業人數可達37萬人,相當於每8個工作崗位中有1個是在汽車業。

農業

2010年農林業產值為39.6億歐元,同比增長4.4%,農林業從業人數52萬。2007年有可耕地138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16.4%。牧場145萬公頃(1986年),占17.2%。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自給有餘。

服務業

服務業在奧地利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2013年,奧地利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含稅和補貼)的比重為69.8%,工業占比約 28.7%,農業僅占1.5%。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奧地利工業占比相對較高,服務業占比比較適中,這種經濟結構被認為具有較強的抵禦危機的能力。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過程中,奧地利經濟表現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在經濟復甦過程中,表現也強於其它大部分歐盟成員國。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機械、鋼鐵、造紙、交通工具、木材加工和家具、工業半製成品和製成品;主要進口能源、燃料、機械、汽車以及初加工產品和工業製成品。

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2840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100歐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通貨膨脹率:1.9%;失業率:4.5%。

貨幣:歐元,1歐元=100分(截止2014年7月12日,1歐元=8.4395人民幣元,1歐元=1.3774美元) 。

文化藝術

語言 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口語使用上德意志語的多種方言(下阿勒曼尼方言、中巴伐利亞方言、下巴伐利亞方言),與書面語差別較大。奧地利的德語標準與德國使用的德語標準也有一些區別。

音樂

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

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節日

水仙花節

巴特奧塞水仙節是奧地利規模最大的以鮮花為主題的民間節日,節日期間選出當年的「水仙公主」,並舉行花車、花船遊行。2009年的巴特奧塞水仙節已是第50屆

維也納銅管樂節

2009年6月6日,奧地利在維也納市中心舉行的第30屆維也納銅管樂節上表演。來自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列支敦士登等國的40支銅管樂隊,共約2000名樂手參加了當天的演奏及列隊行進表演

中世紀節

在奧地利南部克恩頓州一座名叫弗里薩赫的阿爾卑斯山區小鎮,弗里薩赫始建於中世紀,是克恩頓州的第一座小鎮,也是奧地利當年南北商業通道上的必經之地。從1996年開始,鎮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一個傳統:在每年7月的最後一個周末舉行為期3天的「中世紀節」,以紀念這座古鎮的建立。節日期間,鎮上一切現代化的痕跡都用麥草、麻袋等物遮擋,全鎮居民無論男女老少都穿上中世紀的服裝,全方位模擬那個時代的生活。

豐收節

豐收節原是當地農民略帶宗教感恩色彩的慶祝豐收活動,如今成為一個農民展示自己產品、促進本國農產品銷售和流通的舞台。

土豆節

格拉斯的土豆節始於1997年,如今已發展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秋季商品交易和美食節日。每年10月第一個周末的土豆節都能為這座僅有1400位居民的小鎮吸引至少1.3萬遊客。

社會福利

廣播電台(ORF )是奧地利最大的電視台和廣播台。

電視

奧地利大的電視台是奧地利電視1台(0RF1 )和奧地利電視2台(0RF2)。私人電視台有ATV等。

= 網絡媒體

股票門戶網(Aktien Portal)、今日奧地利(Austria Today)、奧地利時代(Austrian Times)等。

報刊

12011年奧地利全國共有各類報紙294種,其中日報15種, 免費贈閱報紙3種,周報262種。奧地利的主要報刊有《信使報》、《標準報》、《新聞報》、《皇冠報》、《維也納報》和《經濟報》等。在奧地 利有一定影響的華文報紙有《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歐洲華信報》和《中國人報》。奧地利的主要期刊有《側面》、《新聞周刊》、 《趨勢》和《工業》等。

通訊社

奧地利的新聞通訊社有奧地利新聞社(Austria Presse Agentur)和奧地利文傳社(Pressetext Austria) 。

科教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1774年,奧地利當時還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女大公爵瑪莉亞·德蕾莎 (Maria Theresia)開先河為當時的奧地利訂定教育制度的基礎。奧地利的教育體制由聯邦政府控制,對6~15歲的兒童實行9年義務教育,其教育體制大體上可以分為4個部分,亦即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學前教育

大部分滿3歲的兒童會進入幼稚園學習,但非強迫性。

初等教育

迄兒童滿6歲時 (每年9月1日為界定日) 即須進入國民小學 (Volksschule)接受為期4年的教育。期間,學齡兒童的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用由國家負擔。可就讀的學校除了一般國家設立的學校之外,在特定條件下尚可前往當地的私立學校就讀,甚至在家中學習。

中等教育

繼國民小學後,學童約10歲,可以選擇進入普通中學 抑或是主幹中學 ,為期4年。普通中學設有入學考試,須通過考試才可以就讀;主幹中學則無此限制。若學童有特殊問題可擇特別學校為其學習的機構。迄順利完成8年級 (9年義務教育) 的學習後,學童將面臨從4種教育機構中,即普通高中,高階職訓學校 ,中級職訓學校 ,多元技術學校附設進階職校 ,擇一就讀,每一種皆為新的階段,而其中只有高階職訓學校需考試且有分數門檻。由高階職業學校及普通高中躍升至高等教育時,須通過畢業考試。

高等教育

奧地利大學學習年限一般為4~5年,其中基礎學習階段為2年,專業學習階段為2~3年。學生在規定的年限內要完成必修課、選修課的學習,通過考試取得必要的學分,學習的最後階段寫篇畢業論文,在通過之後即可畢業。奧地利只在大學裡設一個高級學位──博士學位。博士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續。博士生年齡不限,博士生教育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安排,主要形式由導師指導。傳統學制無學士學位,稱為Diplomstudium,分為2~3大階段(Abschnitt)。修學分通過各個階段畢業考試及論文(Diplomarbeit)答辯後授予碩士學位(Magister;工科為Diplom-Ingenieur)。修得碩士學位後得進入博士班(Doktoratstudium),撰寫博士論文(Dissertation)通過答辯後依學術分類授予不同的博士學位(Doctor)。

奧地利學制嚴謹,原則上,攻讀博士領域須與先前所修碩士同一類別。奧地利改革高等教育,引進學士學位,但至目前為止,僅有極少數系所提供學士課程,大部分系所仍以傳統Diplomstudium修業規定授課。奧地利公立大學采分工制,各校水平平均,學生是以希望修習科目及交通便利與否作為選校依據。與私立院校相形,公立大學文憑極受重視。

人民生活

實行全國社會保險和救濟制度,主要有醫療、失業、養老和事故四大類保險。2009年人均國民收入33061歐元,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2910歐元,每千人擁有小汽車522輛;全國共有專業醫生38313,醫院267家,病床65544張。

交通運輸

全國各類公路總長約10.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2112公里(2014年)。

鐵路

全國鐵路總長5702公里。2012年客運量2.629億人次,同比增長7.7%, 貨運量約1.005億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奧地利成為貫穿東西南北歐洲的軌道交通樞紐。正在建設的維也納中心火車站工程將於2014年底正式建成使用,屆時往來的旅客無需費很大週摺,即可實現東西和南北方向的直接通行,鐵路運輸也將更加快捷。於2009年年初開通的歐亞大路橋新線,只需2周多的時間即可由中國北方到達奧地利中部,為貿易提供了新的便利。

奧地利地處歐洲心臟位置,通過奧地利聯邦鐵路的四通八達的網絡與周邊鄰國緊密相連,成為歐洲鐵路網的一部分。主要樞紐火車站,如維也納、薩爾茨堡、格拉茨、因斯布魯克等有頻密的火車前往奧地利各地,以及其鄰國的主要城市。

奧地利鐵路主要路線如下:

東西向:維也納一林茨一薩爾茨堡(進入德國),薩爾茨堡一因斯布 魯克一費爾德基希(Feldkirch)—布雷根茨(進人瑞士),薩爾茨堡一比紹 夫斯霍芬(Bischofshofen)—參爾茨谷(Selzthal)—格拉茨(進人斯洛文尼 亞)。

南北向:林茨一格拉茨(進入斯洛文尼亞),維也納-布魯克安德莫爾(Bruck an der Mur)—克拉根福一菲拉赫(進入意大利),布魯克安德莫爾 一格拉茨(進入斯洛文尼亞),因斯布魯克一博萊納(Brenner)(進入意大利)。

空運

奧地利的航空客運和貨運在歐洲中部的實力相對較強,維也納機場在 原西歐國家通往中東歐國家航線中排行第二,僅次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同時也是中東歐地區有直達中國航線的兩個國際機場之一。奧地利航空公司曾是世界上最佳航空公司之一,由於經營不善,2009年被漢莎航空公司收購。維也納機場是中東歐地區最重要的機場之一,從這裡飛行3小時可到 達任何歐洲國家的主要城市。2012年,奧地利全國民用航空客運量2660 萬人次(入境、出境和轉機人數之和),同比上升3%;貨運量20.7萬噸,同比下降2.7%。維也納到周邊國家主要城市均有直航航班。奧地利航空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開通了北京到維也納的航班。

水運

發源於德國的多瑙河有350公里流經奧地利境內,奧地利因此也成為 這條國際河流的主要經營者之一,客貨運都占一定比例。特別是夏季,多瑙河之游巳成為奧地利旅遊的主要項目之一。2013年多瑙河貨運量1060 萬噸。

名人信息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繫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闢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樸優美,織體乾淨細緻,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