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奇干村
来自头条的图片
奇干村

中文名称 :奇干村

所属地区 :中国内蒙古

地理位置 :大兴安岭西麓

气 候 :高寒山林气候

奇干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是蒙古族先祖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地处大兴安岭西麓,为高寒山林气候。夏季温差大,白天30℃,夜晚零下20℃。该地段森林为天然氧吧,阿巴河河水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每天夜晚9点之后还能听到驻防部队的歌声响彻村中。奇干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是蒙古族先祖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在奇干村,似乎处处都是让人无法忽视的美。晚上,躺在河边,身上铺着一张塑料布,仰头望星空,连北斗七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2018年10月8日,经地方推荐和专家审核,农业农村部拟将奇干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目录

村落概况

奇干村地理坐标为,北纬52°11′,东经120°46′,奇干村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平坦开阔地势由西北向西南稍倾斜,南北长,东西狭窄。海拔1421米,有激流河、乌玛河、阿巴河等主要河流,清泉、溪流密布,草场丰美。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雨量436.5毫米,无霜期81天左右。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常住人口190人,该村主要形成于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几代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全村建筑分布既有网格化布局,又错落有致。全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原始森林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一部分,至今尚未开采,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次生林范围较小。山地林区野生浆果种类较多,有越桔、旱葡萄、水葡萄、托盘、刺玫果、稠李子、山丁子等,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酿制果酒、制作果酱的优质原料。境内珍贵野生动物较多,如猞猁、驼鹿、紫貂、榛鸡、黑熊、松鸡、狐狸、灰鼠、黄鼠、棕熊、马鹿等,其品种、数量均占全旗首位。防风、赤勺、龙胆草、杜鹃、柴胡等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质量优良天然使用菌资源也很可观。奇干境内矿藏丰富,黄金储量占全市第一位。

历史沿革

奇干村历史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足以缅怀历史、激励后人。如奇干日伪军警人员的覆没,乌玛、西口子暴动等反满抗日斗争事件等等。

建制沿革

行政管理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今奇干村设置珠尔干河总卡伦,辖莫里勒克、毕拉尔河、牛尔河、长甸、伊穆河、奇雅河、永安山、额勒和哈达等卡伦,管理以上地区的边务和内政。1920年,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撤销后,设置奇干设治局。1921年改为奇乾县。1932年废。1933年,伪额尔古纳右翼旗公署设于奇干村。1948年,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把乌启洛夫(今奇干乡)划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改称奇干区。1956年10月改为奇干乡。1958年4月,成立奇干鄂温克民族乡。1965年9月,鄂温克族集体迁至敖鲁古雅后,原地称奇干乡。1968年,奇干乡与北极人民公社合并后,成立奇干人民公社。1984年复改为乡。2000年撤乡并入莫尔道嘎镇。2011年原乡区划,又划入新建立的恩和哈达镇。2013年5月恢复奇干乡。乡政府所在地设在奇干村。

村落选址与格局

奇干村依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坐落于河边开阔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环抱,环境优美。该乡主要形成于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几代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全乡建筑分布既有网格化布局,又错落有致。俄罗斯族的木刻楞传统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三十余栋,并连片分布。木刻楞既有西方建筑风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内涵,全部为原木垛起,房顶及室内均为木板装饰,冬暖夏凉,古朴庄重。村庄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与当地的黄金业兴起与衰落有关,当时主要为俄国人越界进行采金等生产活动安家落户,按照俄罗斯村庄布局建设,坐落于界河边,便于来往于两国,及水上运输及人畜饮水需要。后经多次扩建和政府指导性建设,永久性村庄持续下来。现存三十余栋木刻楞房屋错落有致,虽经历史变迁进行过大的维修,但原始的房屋造型、修缮工艺、居室布局、院落特点无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村庄空间较大,与俄罗斯的生活习俗有关。进入村庄可以看到奇干村属面南背北之方格化空间布局,街巷基本为棋盘式格局,保持了中西方相融合的村庄协调布局方式。既有群体建筑相互簇拥,又有单体建筑形成的空旷恬静之开阔。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从村西缓缓流过汇入黑龙江,蕴藏着中俄混血民族--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情缘,北部的支流阿坝河及小孤山半地穴居址古遗址群,又将蒙古族"额尔古涅.昆"及祖先乞颜部落的生生不息之灵气,汇聚于此。另十八里土筑墙遗址及出土陶等,又为奇干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鲜明佐证。现俄罗斯族民居处于山清水秀之中,古朴庄重,清新典雅,周围原始森林环抱,獐狍野鹿等珍稀动物栖息林中,是一座俄罗斯族风格独特的生态化村庄。

传统建筑

俄罗斯族的木刻楞传统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三十余栋,并连片分布。木刻楞既有西方建筑风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内涵,全部为原木垛起,房顶及室内均为木板装饰,冬暖夏凉,古朴庄重。"木刻楞"是生活在高寒地区俄罗斯民族的独创,这是一种用原木刻槽相互咬合叠罗而成的木质房屋,可以看出这种房子的选料是十分考究的,原木的直径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上,粗的可达40厘米,每栋房子都要选择一样粗细的原木,原木上下削平,两根原木之间夹上长在松树林间的一种叫"茅蒿"的苔藓,保证了主体建筑的坚固、保暖、耐用;屋脊是用笔直的松木劈成的"灯笼板"铺成,而不使用锯破开的板,这样的屋脊不仅疏导雨水的性能良好,且耐腐蚀,一般可用四、五十年;室内地面时用松木拼得严实合缝的地板。而一些考究的人家,在门窗、屋檐上都雕刻有工艺装饰图案,地板也涂上橘黄色彩漆,在刷漆之后还要上光打蜡,显得十分豪华。

历史环境要素

  • 1.奇干小孤山遗址:该遗址距奇干村东北约1公里,位于小孤山东南坡上。自山顶至半山腰分布有近圆形半地穴式房址53座,直径2-10米,深约0.5-0.8米。大体可分为五排,排列较规整。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灰褐红褐陶片等。遗址坡面较缓,背坡较陡,东西长270米,南北宽70米,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遗址区内有半地穴居址53个,共分5排,多为圆形坑。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奇干十八里遗址:遗址位于额尔古纳河246航标处东岸的台地山顶上,面积约10000㎡,西邻额尔古纳河,东北南是高山和原始森林,遗址西北和北侧有一道相连的壕,西面长90米,北面长29米,壕宽约11米,壕内分布圆形半地穴式遗址58个,直径约5-7米,深约0.8-1.2米。采集到有袈裟黑褐色的陶片。穴居址现已被多年的浮土和树叶所掩埋,所剩的土坑非常浅,有的已经看不清楚。
  • 3.奇干岭后遗址:该遗址位于激流河南岸高山平台上,地处原始森林深处,距奇干乡约十八公里,东南有明显的土筑墙迹,残高七十公分,墙外有壕,壕宽约一公尺,深约五十公分,靠近南端有六公尺的门。南、西、北三面均为山崖,坡度都在六十度以上,最陡的是北坡,坡度有八十度左右。该遗址周长为二百七十二公分,内有五十个左右的属穴居的居住点。出土汉代陶片二十三片,带有纹饰的陶片很有特点。根据其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所在地情况分析,该遗址系古代人居住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俄罗斯族的节日"巴斯克节"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叫"耶稣复活节",与俄罗斯族信封东正教相关。节日期间,家家要念经祈祷,户户挂松枝,家里布置一新,穿上民族服饰,制作五颜六色的糖果、糕点、彩蛋,开展荡秋千,撞彩蛋,唱歌,跳舞等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节日一般持续七天,至今仍以活动方式传承,与村落生活的俄罗斯族人生活密不可分。大兴安岭额尔古纳市奇干乡奇干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计648座传统村落。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奇干乡干村入选。奇干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是蒙古族先祖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奇干村现在只有八户人家,旁边是一个驻军的军营,守护着国土的边境。奇干村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一般。草地、小木屋、屋前的木栅栏,房间里都是木头的,屋顶、墙壁、地板,桌子、床,全都是没有上漆的木头。奇干村具有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保持传统、厚重鲜活。为保护传统村落本体及周边的环境,目前,自治区文物局正在组织开展做好中国传统村落各类项目的实施工作。呼伦贝尔市文物部门按照自治区文物局要求,已经开始制定传统村落的文物保护规划、环境风貌保护规划及保护方案。

自然资源

村里现在只有八户人家,旁边是一个驻军的军营,守护着国土的边境。对于她们来说,奇干村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一般。草地、小木屋、屋前的木栅栏、屋边的、狗,很不真实。住宿的地方是在一个老大娘的家里。房间里都是木头的,屋顶、墙壁、地板,桌子、床,全都是没有上漆的木头。一个灯泡悬挂在屋顶中央。一切仿如想象中的童话世界。在奇干村,似乎处处都是让人无法忽视的美。晚上,躺在河边,身上铺着一张塑料布,仰头望星空,连北斗七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1]

视频

316片尾奇干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