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夷陵區,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長江西陵峽兩岸。 夷陵區總面積3438.99 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另轄2個鄉級單位。區人民政府駐地小溪塔街道辦。 截至2017年末,夷陵區戶籍總人口為521481人。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昌縣 ,設立宜昌市夷陵區。7月28日,夷陵區正式成立。 夷陵區內6條高速、3條國道、6條省道、國家南北向鐵路焦柳線和鴉宜鐵路。2017年10月,宜昌市夷陵區被國家農業部列為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2017年12月14日,夷陵區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9年3月6日,夷陵區入選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19年11月18日,夷陵區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夷陵區內有三峽人家、三峽大壩等旅遊景點。

目錄

歷史沿革

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古屬荊州之域。

周初為夔國地。

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年),楚滅夔,乃歸於楚並為其西疆邊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夷陵縣屬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屬蜀由臨江郡所改之宜都郡。

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縣為西陵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改西陵縣為夷陵縣,屬宜都郡。

南北朝,宋、齊均名夷陵縣,屬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縣;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陝州。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復夷陵縣,並改陝州為夷陵郡。

地理環境

夷陵區位於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長江西陵峽兩岸,介於110°51』~111°39』,北緯30°32』~31°28』之間,東西最大橫距71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8千米,

總面積有3424平方千米。

東鄰遠安縣當陽市,南連枝江市西陵區宜都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接秭歸縣興山縣 ,北抵保康縣 夷陵區境為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複合部位。地層以黃陵背斜為核心,由里向外,形成多層弧形帶狀。

夷陵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東南一面臨向平原,呈西北向東南梯級傾斜下降。

夷陵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季氣溫變幅大,冷暖交替頻繁,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夏季氣候日變化大,中午炎熱,早晚較涼爽,大旱時晝夜不回涼,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常有旱、澇、風、雹等災害性天氣;秋季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再次交替,降溫快,少雨多晴、天高氣爽;冬季氣溫下降快,乾燥少雨雪。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分鄉鎮、太平溪鎮、三斗坪鎮、樂天溪鎮、龍泉鎮、鴉鵲嶺鎮、黃花鎮、下堡坪鄉、鄧村鄉;另轄2個鄉級單位:三峽壩區和東城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 [4] 區政府駐小溪塔街道。

自然資源

夷陵區發現礦產48種,占湖北省已發現138種礦產的34.78%,占全國總品種的28.07%。全區已探明40種礦產資源儲量,占全國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礦種的29%。

具有工業開採價值且已開發利用的有22個礦種,磷礦、石墨礦、硫鐵礦、石英砂岩、石灰石、白雲石、花崗石、大理石、透輝石、鎂橄欖石等以儲量大。

夷陵區 有野生動物(不含魚綱)4綱29目82科29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綱17科41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綱17目40科76種。

野生動物中,獸綱9目26科63種,主要有果子狸、野豬、豹貓、小麂、毛冠鹿、黃鼬、華南兔、鼬獾、豬獾、狗獾、松鼠、鼯鼠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林麝、豹、獼猴、穿山甲、黑熊、水獺、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鬣羚、斑羚等;

鳥綱有16目38科183種,主要有鴛鴦、灰雁、環頸雉、白冠長尾雉、紅腹角稚、樹鷚、黑枕黃鸝、褐河鳥、柳鶯、蘭翡翠、崔牲子、鷂、鵠、鵪鶉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雕、鴛鴦、紅腹錦雞、紅腹角雉、冠長尾雉、勺雞、紅翅綠鳩以及眾多的鷹、鴞類等

兩棲綱有2目8科22種,主要有大鯢、巫山北鯢、蟾蜍、中國林蛙、黑斑側褶蛙、棘腹蛙、棘胸蛙、雙團棘胸蛙、沼蛙、澤蛙、無斑雨蛙、斑腿泛樹蛙、花姬蛙等

夷陵區藥材有7類256科1104種,其中植物藥材213種。主要有天麻、黃姜、柴胡、麥冬、橘梗、金銀花、尾參、百合、杜仲、棗皮、銀杏、何首烏、生地、白朮、白芍、伏苓、黃蓮、藥菊、薄荷、魚腥草、柴蘇等。

夷陵區有植物2500餘種,其中種子植物120科450屬1200種。按所含種數排列的前15個優勢科分別為薔薇科、菊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虎耳草科、忍冬科、殼斗科、毛茛科、蓼科、樟科、玄參科、石竹科、唇形科、景天科,加上較大的樺木科、金縷梅科、四照花科、衛矛科等,構成植被的主要成份;按所含種數排列的前15個優勢屬為蓼屬、景天屬、懸鈎子屬、堇菜屬、櫟屬、李屬、槭屬、莢迷屬、冬青屬、構屬、薔薇屬、山胡椒屬、木姜子屬、鳳仙花屬、衛矛屬。

境內還保存着一批古老的孑遺植物金錢槭、連香樹、珙桐、水青樹、領春木、香果樹、化香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有紅豆杉、珙桐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樟樹、楠木、水青樹、香果樹、鵝掌楸、紅椿、櫸樹等8種。人工栽培的珍稀植物有銀杏(Ⅰ級)、杜仲(Ⅱ級)、厚朴(Ⅱ級)、喜樹(Ⅱ級)等。

風景名勝

三峽人家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峰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1]

宜昌長江三峽

宜昌長江三峽為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是萬里長江大峽谷之一,其間有三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名勝古蹟眾多。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作為中國古文化發源地之一,這裡有着眾多的名勝古蹟,諸如白帝城、黃陵、南津關等。其中,以瞿塘峽最為險峻,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2]

西陵峽口

西陵峽口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西陵峽口風景區位於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離三峽國際機場20公里,與宜昌市火車站相隔5公里,10路旅遊專線車直達風景區各景點,交通十分便利。風景區東起葛洲壩,西至三峽大壩,總面積142平方公里,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美稱,位置得天獨厚,旅遊資源豐富,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居「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榜首,是湖北省唯一通過IS09000和IS014001質量環境管理認證的風景區。

「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鍾神秀在西陵(歐陽修語)。」這裡無峰不雄,無灘不險,無洞不奇,無壑不幽,無瀑不秀,無一處不可以成詩,無一處不可以入畫。自1979年對外開放以西陵峽口風景區。[3]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