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平寨位於安陸城西北40公里的孛畈鎮柳林村境內,海拔517米,是安陸的最高點。它與白兆山屬同一山脈,是新編《安陸縣誌》記載的安陸四大名勝之一。
概況
太平寨位於安陸城西北40公里的孛畈鎮柳林村境內,海拔517米,是安陸的最高點。它與白兆山屬同一山脈,即大洪山系,是新編《安陸縣誌》記載的安陸四大名勝之一。
原名太平山,因兩山對峙,又名「石門山」。《安陸縣誌》云:「太平山,距縣城九十里,由石門入澗,緣馬鬃嶺而南,險峻不可方軌」。太平寨築於太平山頂,僅一線蟻旋而上,地勢險要,為西晉張昌舉兵的地方。公元302年,即西晉太安二年,朝廷徵發荊楚人入蜀鎮壓益州農民起義,該年五月,義陽人張昌不堪苦役,率江夏流民數千人舉行武裝起義,在太平山安營紮寨,與朝廷對抗,因紮寨太平山,築寨太平山,故名太平寨。後來張昌又以太平寨為根據地建立了國家,設立了百官,立山都縣吏丘沈為天子,國號神風,張昌為相國。占領了荊、江、揚、徐、豫五個州的廣大地區,一年半後,政府軍圍剿,張昌戰死在湖南零陵縣境內。起義雖然後來失敗了,但張昌起義的故事卻留在了民間。[1]
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比白兆山的歷史文化早400多年。
歷史沿革
據考,自古以來太平山為兵家扼險用兵之地,遊人唱詠之所。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入安陸,城關淪陷。1942年8月,原國民黨安陸縣政府遷至太平寨山下的龍王寺,並在麻羊窪創建了最早的安陸縣第一初級中學(簡稱安陸一中)。老一輩回憶:當年在這裡舉行考試時,縣老爺還親率達官貴人騎馬巡視考場,其場面極為壯觀。國民黨安陸縣政府在龍王寺歷時三年之久。後來日本人投降後,又於1945年9月搬回安陸城關。
當地老人還回憶說:在當地65歲以上的人都見過抗戰時期的李先念,很多人聽過他的講話。他在太平寨、龍王寺、三里店一帶打過不少仗,這些在《安陸抗戰演義》一書中都有記載。
旅遊資源
極具考古的古老寨堡:太平寨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但在太平寨山頂還保留有當時修建的古寨房,古建築不下百間,從寨房、寨牆的布局結構來看,足見其規模的龐大。極具有旅遊觀光和考古價值。
奇秀可餐的自然風景:在太平寨的各個側面有一處處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如「飛泉迎陽」、「水簾羅漢」、「金庭玉洞」等諸景;有「鷓鴣鑽天」、「鷂子翻身」、「獅子岩」、「龍頭岩」等奇石;有與當地古長城相連的「牛角山」、「九個彎嶺」、「映花尖山」、「蠻王寨」、「英王寨」等險峰;在太平寨山腳下還有與太平寨交相輝映的龍王寺水庫,似一天然湖泊,庫水清澈透明,藍似天空,可謂世間仙景,人間樂園。
可供尋謎探幽的原始森林:在太平寨東面山谷中有面積約100畝的原始森林(太平寨地區原是一片原始森林,1958年前森林面積龐大,1958年大辦鋼鐵,森林大部分被毀)。原始森林中以馬尾松居首,且滿山遍野皆是。棵棵馬尾松高大挺拔,軀幹參天,非兩人不可合圍。走進原始森林,上不見天日,下不見地皮,灌木從生,極其茂盛。據說至今無人從林中穿透。林中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系統完整,奇樹異木、奇花異卉比比皆是。柴胡、葛根、紫素、二花、伏苓等百種異草奇藥盡藏其間。
由於太平寨森林茂盛,蔭天蔽日,四季鬱鬱蔥蔥,自然環境良好。加上地理位置和氣候適應各類飛禽走獸棲身的緣故,引來百類鳥獸棲身。在太平寨一帶常常有野豹、野豬、豬獾、狼、狐狸、山羊等各種野獸出沒,常常看見有貓頭鷹、錦雞等不知名的鳥類飛翔,各種飛禽走獸不下百種。走進原始森林,呼吸的是新鮮空氣,似一天然氧吧,人們頓覺神清氣爽、精神煥發,真是探討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修身養性、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內地罕見的古長城:有詩曰:「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少人因為沒有機會一睹北京城外古長城的雄偉風采而遺憾。但太平寨為你提供了一個遊覽古長城雛形的機會。太平寨的古長城修在與太平山相毗鄰的群山頂部,全部用石料砌成,高約2米,寬約1.5米,連綿10餘華里,其氣勢雄偉壯觀,在內地實屬罕見。至於太平寨的古長城始建於何年,為何而建,特別是有幾處古長城修建在懸崖峭壁處,那重量過千斤的大石塊,這在當時是如何運上山的,又是如何建的,目前尚無證可考。太平寨有多井字形拱券結構敵樓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門一座。登城便道有一個小瓮城,瓮城內周圍鐫修長城贊助碑,碑上鐫刻捐資贊助修復長城的單位、集體和個人名單。瓮城前廣場兩側土崗上,塑有高8.5米的明末戍邊修城名將、薊州總兵戚繼光花崗岩塑像,身着戎裝,氣宇軒昂。瓮城西面三岔牆,有一段向外延伸30多米,設一敵台,稱哨樓。三岔牆水洞處,城牆突然下伏,繼而又隨山勢插入雲霄。長城最西端有一方形石樓,名寡婦樓。傳明隆慶年間戚繼光曾徵調河南軍士繕修長城樓台,時有 十二名婦女結伴尋夫捐資修建了這座敵樓,後人傳稱為「寡婦樓」。樓兩層,高13米,四大磚柱將樓隔成四個拱形大廳,四面有拱券箭窗。樓上層建有長方形小屋,西端裝飾龍頭,四面有檐角蹲伏陶製麟、鳳、獅等動物模型,四周築雉堞垛口。長城內側有一牆圍子,名「養馬閣」,為古代養馬處。
「龍王城」堡古地道:在太平寨山麓,龍王寺水庫南邊,有一座山叫「龍王城」,其頂部約有500平方米,全部用石頭砌成碉堡狀,碉堡內有循環地道,地道寬約 1米,高1.6米,可行人,現大部分保存完好。據安陸縣誌記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縣境有高竅、祟頭、傅家、大鶴山、小鶴山、太平山、杏花尖山、龍窩、自由山、月落嶺、黃金、萬福山、扁腦山(大安山)、烏嶺山、吉陽山、槎山、壽山、三陂港等18座堡寨,太平山堡寨便是其中之一,堡寨的古地道中國南方難以尋覓。其建築年代也有待考證。
南山山谷九龍泉:太平山寨中泉水豐富。相傳,太平寨的南山是一片風水寶地,山谷中有九條龍盤住鋸守着。九龍居住之處一年四季都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俗稱「九龍杯泉」。特別是「老龍泉」,泉水有約一茶杯粗,據有關部門化驗,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水質純淨甘冽。夏天,泉水清澈,甘甜爽口,沁人心肺。冬天,泉水溫暖,從不結冰。
深幽難探梅花洞:在太平寨的南側有著名的溶洞——梅花洞,據《德安府志》記載:「梅花洞在府西八十里太平寨校馬場南,洞深里許,高如廈屋,石壁仿佛有彌勒像,再進則水聲如崩濤怒瀑,從山頂四注而不見水,又進則一池似為龍蟄,常有誤驚者,自覺四沖,炬火盡滅,自後無敢探其幽者」,由此可見梅花洞之奇、險、神。
千年古剎石岩寺:在太平山梅花洞南面有兩座山,由於兩山對峙,似兩扇石門,故曰石門山。石門山之間原有一寺,名曰石岩寺。清人沈會霖《石門寺詩並敘》曰:「城西九十里,由梅花洞折而南,崇山屏立,中容澗水,怪石森森,屹立如龍象,俗曰濁潭。又,兩山對峙,亦曰石門。」寺以山名,故曰石門寺,或曰石岩寺。寺已廢。相傳,張三丰真人曾在此修道,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雲遊到此,並賦有《石岩寺詩》一首八韻,可惜詩已失傳,挖掘至今尚未有果。
清朝古宅建築群:在太平寨附近,有一自然村灣,名曰鄧家灣房屋。相傳,鄧家灣房屋建於1871年,即清朝同治年間。占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建房60餘間,現保存比較完整。據文物專家們說,該房屋是安陸市唯一從修建到現在沒有重修古民居。
其房屋坐北朝南,分兩院三層。正屋主建築為二層青磚木樓結構,正堂的每塊磚上「同治十年,歲次辛未,鄧玉峰造」的字樣清晰可見。鄧家灣子大門口有粉白的大照壁,大門為紅邊黑漆,大門上飾有浮雕銜環。八字形粉紅色大照壁左右兩邊有雌雄石獅一對守護(「文革」中被毀,)門前設有下馬石。一進大門便可見一石鋪甬道直達二門,大門與二門之間的兩邊是廂房,廂房兩面又各有配房,各自自成一體。進到二門又是庭院,大院內卵石鋪地,石階四通八達。穿過院子,再上數級台階方可進入正堂。正堂前的下水道暗道一直通到村外,下水道最寬處可走人,鄧家灣房屋興建距離現在已近140餘年,可如今看來其風格獨特匠心獨具的設計仍然讓人感慨萬分。
美麗的神話傳說:在太平寨一帶有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如《獅子岩》、《龍頭岩》、《蠻王寨》、《英王寨》、《九龍戲水》、《梅花仙女》等。尤其以梅花洞為題材的傳說居多。《窮秀才尋找梅花仙女》便是其中之一。
中原罕見的石林:在太平寨山腰指羊沖,有一大片天然石林,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千態各異石林,在中原地區實屬罕見!
今天的太平寨依然是濃蔭蔽日,古木參天。歷史上構築的石寨、石屋、石堡仍歷歷可見。山下還保存有較為完好的清同治年間的房屋建築。山上的泉水資源也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有老龍泉、九龍杯泉,均位於太平寨的深山狹谷中,特別是老龍泉,一年四季一茶杯粗的泉水從石縫中流出,水質純淨甘冽,冰甜爽口,泌人心肺。興建于山腳下的龍王寺水庫,則似一天然湖泊,給山寨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今日的太平寨,是人們回歸自然,尋幽探勝的好去處。[2]
相關視頻
縱穿安陸太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