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子太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子太師

太子太師,古代官職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

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於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職事官。"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復置但不常有。"清代承襲明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1]

基本信息

名稱 太子太師 性質 中國封建時期官職
用途 追贈死去的重臣 實則 虛銜無實職

簡介

太子太師,古代官職,西晉始置。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主要是追贈死去的重臣。著名的太子太師有姜太公,董卓,顏真卿,龐籍,李時,嚴嵩。

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於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職事官"。

漢、魏東宮師保,只置太子太傅、少傅。晉武帝咸寧中,備六傅之職,加置太師、少師、太保、少保。因避司馬師諱,太師缺筆作太帥。南朝不置,北魏復置,以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為東宮三太,正二品。北齊沿置,稱三師,掌師範訓導,輔翊皇太子。隋、唐沿置,隋為正二品,唐為從一品,宋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作為加官,只授給宰相相官未至僕射者與致仕的樞密使,實非東宮官。遼南面朝官,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起,都有太子三師、太少。元不常置。明初以朝臣兼東宮師傅。成祖後,太子三師、三少只用為兼官、加官、贈官。清同明制。

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復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清代承襲明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

由來

在古時皇族中,因太子常居東宮,"東宮"便成了太子的別稱,此為"宮"。而"太子少保"是負責教導太子的官員,便得"宮保"的簡稱。此官制在漢代始置,對於它的由來,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設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又設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三孤",為"三公"之副。當中的"少"即副也,他們僅次於"公"高於"卿"的特殊官職。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統稱為"師保"。"師""傅""保"三者均含有輔佐和教導的雙重意義。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為"師",周武王尊他為"師尚父"。其後,漢代沿襲了周代的官制,於"三公"系列外又增設了"太子六傅"之職,專事對太子的教導,他們分別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稱"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稱"東宮三少"。到了隋、唐之後,"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職異,只作為贈官加銜的名號,約為現代的"軍銜",並非實職。如宋代的岳飛、明代的于謙等因軍功彪炳,亦曾加封過"太子少保"的榮銜。

官職終結

到了清代雍正朝目睹了康熙廢立太子和諸皇子爭儲鬥爭的雍正,深知建儲一事如不妥善解決,清朝政權將永無寧日。[1]因此,他在登基不久的雍正元年(1723年)便創建了"秘密建儲"制度。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選已定,但不公開其名,只將其名寫於密詔;密詔一式兩份,一份帶在身邊,一份封存在建儲匣內,置於乾清宮正間寶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死後,顧命大臣會同廷臣核看兩份密詔,並擁戴密詔內所定皇子為皇帝。

"秘密建儲"是皇位繼承制度上的一個有特色的突破,它否定了兩千多年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擴大了選任範圍,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爭權過程中的骨肉相殘,有利於皇族內部的穩定,以更好地管理家天下。這種立儲方式被清朝統治者奉為"建儲家法"。乾隆嘉慶道光三帝皆因循其則。但是咸豐皇帝死的時候,其子尚幼,故仍然採取了"臨終託孤"的辦法;載淳(同治)、載湉(光緒)二帝均無子嗣,無儲可立;溥儀(宣統)也是慈禧臨終指定的。未及親政,清朝就覆亡了,因此,從咸豐起,"秘密建儲"制度就名存實亡了。

相關區別

太子少傅

官名。古代帝王的輔佐官,北周以後,歷代多沿置。與少師、少保合稱三孤。明史 清史稿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

輔導太子的宮官。春秋時齊國設置。齊靈公以高厚為太子牙的"傅",夙沙衛為"少傅"。見《左傳·襄公十九年》。西漢時宮官設太子大傅、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官名。指太子少保。輔導太子的宮官。西晉後,歷代多有沿置。北周以後,歷代多沿置,與少師、少傅合稱三孤。

少師

周代置,為三公的輔官,後逐漸成為虛銜,用於加封重臣。從一品官。


太子太傅

中國古代職官。起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為國王的輔佐大臣(輔弼官,國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太子太保

西周始置,監護與輔弼國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長老身份監護。周公東征勝利,建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成王到成周開始親理政務,召公為此作長篇教導,即《尚書·召誥》。後以陝(今河南三門陝)為分界,"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史記·燕世家》。後召公子孫以太保為氏。春秋後廢,漢復置,位次太傅。歷代沿置,多為大官之加銜,並無實職。史載殷王太甲以伊尹為太保,西周成王以召公為太保。明史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