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鵝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鵝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天鵝絨

別名: 漳絨

遺產編號: JSⅦ-21

遺產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江蘇省南京市、丹陽市

天鵝絨是以絨經在織物表面構成絨圈或絨毛的絲織物名。又稱漳絨,因起源於中國福建漳州地區而得名。明代已有大量生產,它是中國傳統織物之一。有花、素兩類,如北京定陵出土的雙面天鵝絨四合如意繡龍補女衣、藍色單面天鵝絨女衣。

漳絨自明代傳到南京江寧織造府後,發展成南京獨有的雕花天鵝絨。 雕花天鵝絨的製造工藝極其複雜精細:由兩組經線和兩組緯線交織而成,色彩以紫紅、墨綠、朱紅、蟹青、古銅色為多,雕花絨的傳統紋樣有鳳戲牡丹、五福捧壽、梅蘭竹菊、三多、八仙等。 天鵝絨可用於製做服裝、帽子、絲織天鵝絨毯和裝飾物。2007年天鵝絨織造技藝又成功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漢唐織錦研究所所長殷志聰、丹陽春明漳絨廠廠長戴春明成為天鵝絨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

特點與種類

天鵝絨,明清兩代最為興盛。有花天鵝絨和素天鵝絨二種。

花天鵝絨是指將部分絨圈按花紋割斷成絨毛,使之與未斷的線圈聯同構成紋樣;而素天鵝絨則其表面全為絨圈。一般天鵝絨用蠶絲作原料或作經線,以棉紗作緯線,再以桑蠶絲(或人造絲)起絨圈。織造時,每織四根絨線便織入一根起絨杆(即細鐵絲),織到一定長度時即在機上用割刀沿鐵絲剖割,即成毛絨。毛絨如何起是依紋樣設計。構成織物的紋樣有兩種形式:一是絨花緞地、即漳緞;一是絨地緞花,即天鵝絨。其特點是少有織地,有單、雙色,或嵌金銀線。

天鵝絨使用桑蠶絲作原料也可用桑蠶絲作經,棉紗作緯交織的地組織上,以桑蠶絲或人造絲起絨圈。織造時每織四根絨線後織入一根起絨杆(細鐵絲),織到一定長度時(約20厘米左右),即在機上用割刀沿鐵絲剖割,鐵絲脫離織物,則成毛絨。此毛絨根據紋樣的設計,就能使紋樣清晰地顯示在緞面上,並有光澤。構成織物的紋樣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絨花緞地,即漳緞;一種是絨地緞花,即天鵝絨。有單色和雙色之分,富麗華貴,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級沙發套、窗簾等。

種類

天鵝絨有花、素兩類。素天鵝絨表面全為絨圈,而花天鵝絨則是將部分絨圈按花紋切割成絨毛,絨毛與絨圈相間構成花紋。花天鵝絨分"亮花"和"暗花"兩種,花紋圖案多清地團龍、團鳳、五福捧壽及花鳥、博古等,織地常用凹凸來表現,色彩以黑色、紫醬色、杏黃色、藍色、棕色為主。天鵝絨的絨毛或絨圈緊密聳立,色光文雅,織物堅牢耐磨,不易褪色,回力彈性好。

建絨為天鵝絨的同類品種,以黑色桑蠶絲為原料,其機用一對起絨杆輪換使用。

歷史

天鵝絨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漢鏡衣,在元代著名的"絲綿里"剪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明代大量生產,並銷往日本、葡萄牙、荷蘭、新加坡等地,尤受日本人喜愛。天鵝絨逐漸從"織素"發展為"起花"、"割花"。且漸趨完美。《福建通志》所形容:明代天鵝絨"機制雲蒸,殆奪天工"。明代的絨織品經緯都是蠶絲。漳絨自明代傳到南京江寧織造府後,經加工創新,發展成南京獨有的雕花天鵝絨,在文人士大夫中風行無匹,一時間"金陵絨貴",達官貴人無不攀比,以身穿雕花天鵝絨為榮。 明代兩件重要的天鵝絨實物分別是蘇州王錫爵墓出土的天鵝絨冠和北京明定陵出土的雙面天鵝絨四合如意繡龍補女衣、藍色單面天鵝絨女衣。

清初,織天鵝絨者分布漳州東門外一帶,有商人包泳設鋪專營。清中葉,上自皇帝、士大夫,下至地方仕紳都用天鵝絨,並定作貢品。製品有龍袍、宮衣、馬褂、帳楣、桌巾等。當時,曾妲為織絨好手。傳世文物有清景陵天鵝絨鎏金朝冠、清晚期藍色漳絨團八寶大襟馬褂、清光緒紫色漳絨福壽三多紋袷坎肩、漳絨山水圖軸、漳絨沈銓繪孔雀圖軸、五蝠捧壽雕花漳絨。

太平天國起義,天鵝絨名師藝工紛紛避亂江浙。 清末,政府腐敗,漳州的桑林被砍伐開荒,絲料日趨緊缺,老藝人相繼亡故,天鵝絨漸趨衰微。僅餘睞仔和曾河二位織絨藝人。南京杭州等地卻因天鵝絨藝人的到來,而獲發展。

1929年(民國18年),漳州為恢復天鵝絨生產,創辦工讀學校,聘請名藝師王銘傳授織造技術,但宏願未成,王銘亡故。抗日戰爭初期,有高開口、王溪文、王玉成等人在漳州花園後組織10人傳藝,欲以恢復生產。但質量、風格均較過去為差,銷路、成本都受到杭州、南京等地產品的衝擊,僅3個月就停產。 據1952年調查,天鵝絨藝人(包括龍溪步尾、六石等鄉)總共不上10人,都已改業,且年齡均在60歲以上,工具也已散失,難以恢復生產。後有關部門派漳州絲紗廠兩名幹部深入龍溪專區各縣專訪,獲悉南京尚有人會織天鵝絨。1958年,由漳州絲紗廠派人前往南京、杭州、蘇州學習,進行專業培訓,南京為漳州送來了機器。於是漳州的"天鵝絨"重獲生機。1961年3月,絲紗廠用天鵝絨"起花"工藝把董必武為紀念閩南革命題詞"君子所履--毛澤東同志所走的路是指引中國革命勝利的路",織成長170厘米,寬70厘米,淺黃褐色底,黑色絨面的字,是有天鵝絨以來所未見。後因資金和其他原因而停產。截至2009年,漳州只有一個街道辦的工廠生產天鵝絨。

1994年,丹陽女工景雲將原丹陽漳絨絲織廠天鵝絨車間買下來,悉心鑽研天鵝絨,並遍訪名師,最終從蘇州一位周師傅那裡學到了南京天鵝絨手工織造全套技藝,且加以創新。1999年年底,丹陽漳絨絲織廠的戴春明造出第一匹機械織造天鵝絨產品,完成了半機械織造天鵝絨,且質量穩定,光澤好,被國家授予"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從此漳絨織造由手工轉變成半機械織造,由小試到中試到大批量投產,以前兩個人一天只能織0.8米,現在一台機一天織4米,產量由原來年產不足2000米提高到近二十萬米,滿足了市場對高檔服飾面料的需求。 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天鵝絨織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殷志聰主持了雕花天鵝絨恢復生產工作,培養了雕花天鵝絨藝徒,收集整理了一批傳統作品和生產工具,恢復了全套雕花天鵝絨生產工藝。 戴春明的女兒戴玲,成功複製了清朝初年的一件雕花天鵝絨椅披,並在今年舉辦的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和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中分獲金獎和銀獎。2007年3月26日,由丹陽市申報的天鵝絨織造技藝繼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後,2008年11月又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珍品

綠地折枝菊花紋漳絨

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綠色經、緯線織經四枚斜紋固結地,又用綠色絨經與假織緯交織成綠色絨毛地,以片銀為紋緯與綠色紋經織成菱形骨架,骨架內用青、紅、黃、白色絨經與假織緯交織成寓"長壽"之意的折枝菊花紋。花紋兩排一循環,一排為紅色,一排為黃色,上下交錯排列,組成四方連續紋飾。此為乾隆年間的漳絨佳品,是做墊子的首選佳料。

月白地蝠磬如意卍字紋暗花漳絨

清,光緒,故宮博物院藏。

藍色經、緯線織經四枚斜紋固結地,用月白色絨經與假織緯交織成月白色絨圈地和被雕斷絨圈的絨毛花。花紋三排一循環,一排為如意雲頭紋,二排為蝠磬紋,三排為卍字飄帶紋。紋飾上下交錯排列,寓"福慶如意"、"萬福如意"之意。此漳絨構圖豐滿巧妙,花、地分明,線條流暢,花紋規整,是光緒年間織造的漳絨珍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