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天地沙鸥(袁春波)

天地沙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天地沙鸥》中国当代作家袁春波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天地沙鸥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杜甫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依靠亲友故旧资助而辛苦经营的“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他,终于获得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他有时漫步江畔,心绪宁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有时遣心水槛,悠闲自得,“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有时亲人欢聚,其乐融融,“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那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便常常出现在眼前,表现在诗中。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真希望伴随杜甫出现在眼前的是那“燕子”,在碧蓝的天空、澄澈的湖面,轻盈、欢快、自由地飞翔。

生命中如此欢快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凝望杜甫生活的时代,凝视他的一生,就会明白,“燕子”只是杜甫对平和、宁静的憧憬和向往,实在不能表征这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伟大诗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多的时候,以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为背景,诗人更像一只沙鸥,水天空阔,转徙江湖,只影飘零。

因为漂泊,诗人心中便永远存有一份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面对碧白青红的江鸟山花,他想到了归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位望月思家的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是故乡明”是游子共有的情感,而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则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因为漂泊,诗人更珍视世间难得的友情。对大他十二岁的李白,他表达了热情的赞美与敬重:“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流放生死未卜时,他深切地怀念与牵挂:“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李白何以只留有“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赠杜甫》)一首诗,没有太多的回应。我甚至悬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天子呼臣不上船”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未必认同杜甫对自己“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评价,未必认同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把诗做到极致的苦心与为达成政治理想而付出的沉重。因为从李白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大的“自我”;从杜甫身上,我们看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因为漂泊,诗人多了登山临水的机会。“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他登高望远,看秋风中的萧萧木叶,滚滚长江,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病孤独而忧伤。大历二年(767)他客居夔州,重阳抱病登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异地日落,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发出深长的叹息:“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陵有句皆忧国”,他登高,不仅仅是遥怜弟妹,自伤衰病,更多的是伤时,是诅咒“干戈”连连给黎民带来的灾难。

因为漂泊,诗人有了怀古自伤的凭借。过昭君村,他把钟灵毓秀的山水一笔带过,更多关注昭君的命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那曲中传出的分明也有自己不遇的感伤;游武侯祠,看映阶碧草年年春色,听隔叶黄鹂巧啭好音,想武侯“两朝开济”的伟业,更多的则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难酬和自伤;登岳阳楼,面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山色湖光,涌上心头的却是万里关山,兵荒马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倚定阑干,北望长安,竟然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许身稷契、志在匡国的杜甫,真是所怀者大,所感者深。

金庸曾借笔下人物郭靖、杨过之口确当地评价杜甫:“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中国文士人人都会做诗,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自是因为忧国爱民之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只在天地间漂泊转徙的沙鸥,因为他的人生遭际,因为他做到极致的艺术追求、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因为他的博大胸襟和深广同情,成为诗歌星空中的巨星,如北斗,像启明,永远为世人仰望。 [1]

作者简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