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围看去,青砖瓦黛、古色古香,与大理恬淡闲适的生活气息交相辉映,墙壁之上还挂这一副对联 '苍山无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1]'。跨过第一个门槛,门案上贴着威风凛凛的关二爷,门正对着的照壁上上书'平章世第'四字,老张说'照壁有记载家风、装饰、计时、映光之用,而这四个字正是说明扎染世家的段式祖上曾任过高官,若往后在大理再看见这四字,那家人必定为段姓。

大理民居构造向来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说法,即前院两坊有住所,一面留作照壁,还有一门通往后院。其中展示白族生活的房间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论装点屏风,抑或卧榻之上,装饰精美,自然也无疑例外的是扎染制成。余下一间,进门一屏风书写了扎染的发展起源,四面墙壁上分别陈列了扎染的工序和成果图,而有关扎染的用具、花式和每个步骤完成后布料的样子分装在四周的玻璃柜中,安静的等待着对它入迷的旅客到来。

房间出来,烈日当空,但是地上有几处可以避暑的阴影,抬头望去,房顶处悬挂了几条名为蓝天白云的布匹,青白相间的颜色如同大理的天一样明媚,在周城的这几天,若是在哪看不到扎染的影子,似乎成了一件十足的怪事。

继续往里走,前后院间隔着一个展厅~珍品展览,老张说这是扎染现在的传承人所做的成品,由于工序复杂和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每一份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再找不出相同的扎染,但这也恰恰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之一吧。

过了展厅,后院的景象便映入眼帘,地板不再是单纯的水泥地,而是由扎染的不同图样的方布交错铺设而成,正中央放置一个高台,上面展示了穿戴着不同年龄和场合需要的服饰的人像,人像围着一个三层的生斗,第一层雕饰着三朵莲花(取其连升三级的寓意),第二层为牡丹与瓶(取其富贵平安),第三层是一只蝙蝠[2](取其有福有禄)。天井(即是常说的院落)四周柱子上插着四面大旗,讲解后了解,这叫栽秧旗,以往播种前需要跪拜旗帜,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至此,对大理又多了一种新的认识~孕育在苍山洱海中、碧云蓝天下的扎染,可以将所见、所闻、所感之物留在布匹上的技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

从大门退出,走之前再看一眼博物馆,门上的关二爷一如既往地威武,仿佛也同博物馆的创办人一般在守护着这流传至今的民族骄傲--扎染。据介绍,两汉时期,大理的先民们就已经有了纺织业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纺织品。唐(南诏)、宋(大理国),白族的扎染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艺。据传,生长在大理周城的段式始祖段陇,曾经管理过大理国的织染之业,历经数百年的世事沧桑,到了明代这一传统技艺才得以面世,经段式家族代代相传,至今已是第18代。到2006年,扎染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段树坤、段银开夫妇被命名为扎染技艺传承人。

目录

扎染大致分成五个步骤

首要任务自然是设计布上的花式,为了保留图案,从先前的木板刻印,到牛皮裁剪,方法层出不穷,但都不能尽善尽美,直到塑料的出现,才长久的保留了传统的纹饰。现在的博物馆里,珍藏着流传至今的扎染样式。

之后一步就是扎染的核心之一,扎花。从图纸到布料上的纹饰,扎染需要一位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用那一针一线将花纹还原,看着馆内复杂、精美的观音像、锦鲤图,唯有感叹扎花工人的巧手。

在博物馆的门后,随处可见色彩多姿的绢布,这就需要我们的染制了。扎染一直坚持小而美的理念,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制作的原料,白族子民选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如板蓝根、洋葱、核桃皮等等。正是由于原料种植费力、购买成本高,扎染不能大量生产,但是也是因为原料的高标准,扎染出品色泽艳丽、质感极佳。

完成了上述工序后,还需要将布料漂洗,氧化,防止成品掉色。此外,还需要扎染工人将缝针的地方拆线,这也极度考验了扎染人的耐心和细心度。

视频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相关视频

南大理周城古村 非遗传承扎染 白族文化传承 璞真扎染馆走起
璞真扎染:行走蓝白,天然成趣

参考文献

  1. 古琴的起源 ,搜狐,2018-07-15
  2. 关于蝙蝠最完整的40条小知识 ,搜狐,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