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气噪声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大气噪声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目录

名词解释

大气噪声(atmospheric noise)是自然界雷暴活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又称天电干扰。地球上任何一处的大气噪声都是其他地区雷电辐射与本地区雷电辐射的叠加。受天电干扰的程度与接近雷电中心的距离有关。

世界雷电活动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即中、低纬度地区较多,而极区较少。印度尼西亚、中南美洲和赤道非洲是世界三大雷电活动中心。从时间上来说,一般是夏季较多、较强,冬季较少、较弱,而本地雷电又多在傍晚发生。在雷电近区,辐射的频谱很宽,最大值约为5千赫;在远区,由于传播衰减,其频谱剩下低频部分,而且出现两个极大值,分别在1千赫以下和7~20千赫之间,最小值约在4千赫。

大气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从频域特性上看,雷电近区的辐射频谱较宽,可达 5kHz;在远区,由于传播衰耗仅剩下低频部分,且出现两个最大值。分别在1kHz以下和7~20kHz之间,最小值约在4kHz。

大气噪声对无线电通信的干扰主要是低频以下的各波段。但是,本地区雷电,特别是在雷电分布集中的 热带地区,也会对中短波产生严重影响。但对30MHz以上的影响逐渐减弱。

大气噪声电平不仅与地区、季节、昼夜、时间及气象条件有关,而且与频率关系密切,一般是随频率增加而降低。但由于白天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随频率增加而减小,因此短波波段出现的大气噪声电平随频率增高而加大,夜间电离层吸收较小,大气噪声几乎与频率无关。

大气噪声的干扰

大气噪声主要对低频以下各波段的无线电系统产生干扰。但是,本地雷电,特别是在热带地区,也会对中短波产生严重影响。大气噪声电平一般随频率增加而降低。但白天电离层中传播的电波随频率增加而吸收减小,因此短波波段出现的大气噪声电平随频率增高而加大。夜间因电离层的吸收一般较小,大气噪声电平几乎与频率无关,对于30兆赫以上电波,大气噪声的影响逐渐减弱。

大气噪声的测定

大气噪声通常用单位带宽的噪声电平的统计值表示。大气噪声是外部噪声,因此具有大而快的起伏特征。但是假如在几分钟的时间间隔内对噪声功率取平均值,则在给定的小时内,这个平均值几乎不变。除接近日出、日落时或本地有雷暴活动外,很少有超过±2分贝的变化。大气噪声电平与频率有关,还与地区、季节、昼夜、时间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性不甚明显。

设计接收系统时,人们希望接收机灵敏度接近于外部噪声的限制。但是,如果设计噪声因子大大低于环境无线电噪声预期最小值,则代价太高。因此,人们比较关心大气噪声预期最小值和最大值。大气噪声的预期最小值(f>104赫)是指99.5%时间内所超过的那些值;而最大值是指0.5%时间内所超过的那些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