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大国1.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img.51wendang.com/pic/4d7da102e4805cfeb0b65e7a7d80adcabaf8ef10/1-810-jpg_6-1440-0-0-1440.jpg 原图链接][http://www.51wendang.com/doc/4d7da102e4805cfeb0b65e7a7d80adcabaf8ef10 来自 无忧文档 的图片]]]
 
[[File:大国1.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img.51wendang.com/pic/4d7da102e4805cfeb0b65e7a7d80adcabaf8ef10/1-810-jpg_6-1440-0-0-1440.jpg 原图链接][http://www.51wendang.com/doc/4d7da102e4805cfeb0b65e7a7d80adcabaf8ef10 来自 无忧文档 的图片]]]
  
大国(英语:Great power),又称强权、强国,是指在国际体系中,在权力资源上拥有较高优势的国家及被认为具有施加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的能力和专长。大国特有的具有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外交和软实力的影响力,这可能导致中或小的国家采取自己的行动之前考虑大国的意见。“综合国力”,包括一国对他国施加影响所必备的物质性权力,如军事能力、经济实力;以及非物质性权力,如目前广泛使用的概念——“软国力”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
''' 大国''' [[ 英语]] :Great power),又称强权、强国,是指在[[ 国际体系]] 中,在[[ 权力]][[ 资源]] 上拥有较高优势的国家及被认为具有施加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的能力和专长。大国特有的具有军事和[[ 经济]] 实力,以及[[ 外交]] 和软实力的影响力,这可能导致中或小的[[ 国家]] 采取自己的行动之前考虑大国的意见。“[[ 综合国力]] ”,包括一国对他国施加影响所必备的物质性权力,如军事能力、经济实力;以及非物质性权力,如目前广泛使用的概念——“软国力”所包含的[[ 文化]] 、价值观、[[ 制度]] 、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国(强权)也可以分成几种,常见的分类有二:“主要大国”(major great power)及“超级大国”(superpower),超级大国指“主要大国”中具有同时击败两个以上其他同级强权实力者。另有地域大国(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个洲或地区中,权力资源最具优势的国家,但这些国家未必是整个国际体系的“主要大国”,例如阿根廷、伊朗。
+
 
 +
 大国(强权)也可以分成几种,常见的分类有二:“主要大国”(major great power)及“[[ 超级大国]] ”(superpower),超级大国指“主要大国”中具有同时击败两个以上其他同级强权实力者。另有地域大国(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个洲或地区中,权力资源最具优势的国家,但这些国家未必是整个国际体系的“主要大国”,例如[[ 阿根廷]] [[ 伊朗]]
  
 
==国际==
 
==国际==
 
在近代国际外交中,严格而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国”观念始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和会之前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勒里子爵首次在文书中正式使用“大国”(Great Powers)一词。此一用法的背景是出于以大国权力平衡机制,防制欧洲大陆出现拿破仑式独霸政权挑起战争。他在1814年2月13日一封致予各国的信说:“我很满意地告知各位,和会将以欧洲各‘大国’达成一总体协议而结束。这一协议将集中各国力量,对付任何一个企图打破欧陆和平的大国。”当时全程与会的有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法国。至于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则仅在特定问题需要咨商时,才被邀请。这五大国建立了所谓“欧洲协调”体制(也称为“大国协商”),此即现代大国观念与大国均势的起源。
 
  
 “大国”的成员,随着大国们的崛起与兴衰而有所变化。古代交通困难,欧亚大陆两端诸一流大国缺乏直接往来。罗马帝国在欧陆为大国,波斯、大食等穆斯林帝国在中古时期控制中亚到北非的广大地区。蒙古帝国一度控制欧亚大陆东部至中部以及北印度。中国从秦帝国到清帝国中叶,长期享有总量最大的生产力和较高的产业水平。但这些大国间仅有贸易关系却缺乏政治联系,难以被视为属于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从18世纪起,欧洲殖民主义力量遍及全球,“大国”概念才取得世界性的意义。此后由于经济波动、竞争力优劣、战争胜负,奥匈帝国退出大国行列,俄罗斯与法国有时也不被视为大国。美国、德国与日本在19世纪加入大国集团。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退出大国行列,又于20世纪中期起被归类于大国。印度则是目前学术与政策讨论中,热门的新大国集团成员。
+
在近代国际外交中,严格而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国”观念始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和会之前[[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勒里子爵首次在文书中正式使用“大国”(Great Powers)一词。此一用法的背景是出于以大国权力平衡机制,防制[[欧洲大陆]]出现拿破仑式独霸政权挑起战争。他在1814年2月13日一封致予各国的信说:“我很满意地告知各位,和会将以欧洲各‘大国’达成一总体协议而结束。这一协议将集中各国力量,对付任何一个企图打破欧陆和平的大国。”当时全程与会的有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法国]]。至于[[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则仅在特定问题需要咨商时,才被邀请。这五大国建立了所谓“[[欧洲协调]]”体制(也称为“大国协商”),此即现代大国观念与大国均势的起源。
 +
 
 +
 “大国”的成员,随着大国们的崛起与兴衰而有所变化。古代交通困难,[[ 欧亚大陆]] 两端诸一流大国缺乏直接往来。[[ 罗马帝国]] 在欧陆为大国,[[ 波斯]] [[ 大食]] 等穆斯林帝国在[[ 中古时期]] 控制[[ 中亚]] [[ 北非]] 的广大地区。[[ 蒙古帝国]] 一度控制欧亚大陆东部至中部以及[[ 北印度]] [[ 中国]] 从秦帝国到清帝国中叶,长期享有总量最大的生产力和较高的产业水平。但这些大国间仅有[[ 贸易]] 关系却缺乏[[ 政治]] 联系,难以被视为属于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从18世纪起,欧洲[[ 殖民主义]] 力量遍及全球,“大国”概念才取得世界性的意义。此后由于[[ 经济]] 波动、竞争力优劣、战争胜负,[[ 奥匈帝国]] 退出大国行列,俄罗斯与法国有时也不被视为大国。美国、德国与[[ 日本]] 在19世纪加入大国集团。中国在第一次[[ 鸦片战争]] 后退出大国行列,又于20世纪中期起被归类于大国。[[ 印度]] 则是目前学术与政策讨论中,热门的新大国集团成员。
 +
 
 +
==参考文献==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06:39 的修訂

大國英語: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國際

在近代國際外交中,嚴格而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國」觀念始自拿破崙戰爭結束後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和會之前英國外交大臣卡斯勒里子爵首次在文書中正式使用「大國」(Great Powers)一詞。此一用法的背景是出於以大國權力平衡機制,防制歐洲大陸出現拿破崙式獨霸政權挑起戰爭。他在1814年2月13日一封致予各國的信說:「我很滿意地告知各位,和會將以歐洲各『大國』達成一總體協議而結束。這一協議將集中各國力量,對付任何一個企圖打破歐陸和平的大國。」當時全程與會的有英國、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法國。至於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則僅在特定問題需要咨商時,才被邀請。這五大國建立了所謂「歐洲協調」體制(也稱為「大國協商」),此即現代大國觀念與大國均勢的起源。

「大國」的成員,隨着大國們的崛起與興衰而有所變化。古代交通困難,歐亞大陸兩端諸一流大國缺乏直接往來。羅馬帝國在歐陸為大國,波斯大食等穆斯林帝國在中古時期控制中亞北非的廣大地區。蒙古帝國一度控制歐亞大陸東部至中部以及北印度中國從秦帝國到清帝國中葉,長期享有總量最大的生產力和較高的產業水平。但這些大國間僅有貿易關係卻缺乏政治聯繫,難以被視為屬於一個統一的國際體系。從18世紀起,歐洲殖民主義力量遍及全球,「大國」概念才取得世界性的意義。此後由於經濟波動、競爭力優劣、戰爭勝負,奧匈帝國退出大國行列,俄羅斯與法國有時也不被視為大國。美國、德國與日本在19世紀加入大國集團。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退出大國行列,又於20世紀中期起被歸類於大國。印度則是目前學術與政策討論中,熱門的新大國集團成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