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天气雷达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目录
名词解释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一种主动遥感的探测工具,在测量云、降雨和各种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内在因素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其工作原理即以多普勒效应为基础,可以测定散射体相对于雷达的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反演出大气风场、气流垂直速度的分布以及湍流情况等。这对警戒强对流天气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1998年开始在中国布网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J.Doppler1842年首先从运动着的发声源中发现的现象,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工作原理即以多普勒效应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当降水粒子相对雷达发射波束相对运动时,可以测定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的高频频率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得出所需的信息。运用这种原理,可以测定散射体相对于雷达的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反演出大气风场、气流垂直速度的分布以及湍流情况等。这对研究降水的形成,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警戒强对流天气等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原理
多普勒雷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气监测设备,并且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深入应用,因此,下面我们就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使人们对其工作原理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
1.1 通过气象目标对雷达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
粒子能够对电磁波进行吸收和散射,这也是粒子对电磁波的两大基本形式。雷达探测大气的基础是由气象目标对雷达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所得。如果电磁波的波束在大气传播途中遇到包括云滴、雨滴以及其他悬浮粒子和空气分子,作为入射的电磁波波束中的有一部分会因为上述的粒子反射到不同地方,这类现象称之为散射。一部分散射的电磁波波束会被粒子吸收,最终按照雷达的方向返回被雷达天线接收,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通过接收到的电磁波束中自带的振幅和位相等数据,得出气象目标的平均速度以及发射率因子和速度谱宽等基本数据,进而推断并计算出相对应的气象情况和其他内部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 ↑ 什么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识别出来的,搜狐,2021-03-26
- ↑ 隶变,变什么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