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東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東北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外東北

別名: 外滿洲

所屬地區: 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

外東北(俄語:Приамурье,英語:Outer Manchuria),指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脈)以南、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烏蘇里江以東和庫頁島(薩哈林島)、格布特島(尚塔爾群島)等近海島嶼在內共計一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廣義上的外東北也包括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之間、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以北的部分土地以及北海(鄂霍茨克海)、鯨海(日本海)。這些地方在歷史上曾先後為扶餘、室韋、黑水靺鞨、契丹、女真等民族與唐朝、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朝代直接或間接統治。

1689年9月7日,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除烏第河待議地區以外,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1858年和1860年,俄羅斯帝國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逐步奪取了這片約占中國十分之一領土面積的土地,並因此獲得了豐富資源和冬季亦可通航的優良天然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因上述地區現位於中國東北以外,歷史上是東北的一部分,故被非正式的稱為"外東北"

外東北擁有上千個原中國地名,基本都被俄羅斯逐步廢止使用,涉及原中國居民點、山脈、河流、湖泊、港灣、島嶼等。外東北第一大城市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外東北的氣候條件為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一地區現有人口500多萬,以俄羅斯人為主。[1]

歷史

唐朝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開始在內外東北地區遍設府、州,委派官吏,實行管轄(在此之前,黑龍江流域的靺鞨和室韋均已與隋唐兩朝保持貢屬關係)。即在契丹各部置松漠都督府,奚(亦稱庫莫奚)各部置饒樂都督府,粟末靺鞨(滿族前身)各部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靺鞨各部置黑水都督府。以上在唐代合稱"四府"。另外,在室韋(蒙古族前身)地區還置有室韋都督,但都督所轄僅為其中一部或各部並受節制。在四府中,契丹與奚唐代又稱為"兩蕃","同類異種",到遼代已合而為一。渤海、黑水,是唐代靺鞨中最強大的兩部。

渤海國(669年-926年)是唐朝時期北方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始建於698年,初稱震國。705年歸附於唐王朝,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926年被契丹國所滅,歷時229年,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歷史涵量。渤海全盛時期,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咸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在東北史上被稱為"海東盛國"。

唐政府已經在黑龍江和松花江的匯合口建立了貢賦徵集機構,唐朝官員向來自黑龍江下游及庫頁島的部落居民納貢代表團徵集貢賦。唐以後外東北先後歸遼、金、元、明、清等王朝統治。

明朝

明朝時外東北屬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範圍,與元朝時的遼陽行省範圍大致相當。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以北,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奴兒干都司與內地的郵傳通信主要幹線是海西東水陸城站,北起都司治所奴兒干城(元朝征東元帥府舊地)特林之西的滿涇站,中經四十五個驛站,南抵底失卜站,經遼東都司直達北京,交通全程達兩千五百公里。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作為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軍政的最高行政機構。明成祖先後十次派遣欽差太監亦失哈率領官軍前往奴兒干都司巡視,宣諭撫慰當地人民。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視奴兒干都司時,在其治所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永寧寺。第一座永寧寺碑於1413年建永寧寺時所立。1432年,亦失哈得知永寧寺已毀而重建該寺,並於1433年立"重修永寧寺碑"。永寧寺這兩塊石碑,一塊刻有《敕修永寧寺記》碑文,分別由漢語、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寫成;另一塊有漢語碑文《重建永寧寺記》;二碑文均記錄了明政府管理和經營奴兒干都司的事實。立碑四百多年後,生活在黑龍江口的百姓們仍對永寧寺碑敬若神明(1904年二碑被俄國劫去,現藏于海參崴博物館並被露天存放)。

到明末萬曆年間,明朝在奴兒干地區共設置了384個衛、24個所、7個地面、7個站和1個寨。明末建州女真(滿洲)興起後,東北各民族陸續歸附後金(清)政權。

清朝

16世紀沙皇俄國跨過烏拉爾山,侵入西伯利亞。17世紀中前期俄國侵入貝加爾湖地區和黑龍江流域,無惡不作,中國東北各民族拒絕向沙皇納貢,沙俄進行殘酷鎮壓,遭到清軍和各族人民的反擊。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以後,屢勸沙俄退出均被拒絕,決心收復失地,組織軍民打敗了俄國侵略者。1689年,中國與俄國簽署第一份關於邊界的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明確表示整個外東北皆是中國領土

1858年5月,沙俄乘英法聯軍進犯天津、威脅北京之際,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率領兵船多艘駛至璦琿(今黑河市璦琿區),向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提出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宣稱以黑龍江為邊界,如果不從,俄國將聯合英國對華作戰。雙方交涉時,俄國兵船鳴槍放炮,以武力相威脅。5月28日,奕山與穆拉維約夫簽訂《璦琿條約》。該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中俄兩國共管,而在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把整個外東北劃歸沙俄。中國只保留了對黑龍江左岸江東六十四屯的管轄權。

江東六十四屯,是指從愛輝縣黑河鎮對岸的精奇里河口處開始,往南直到孫吳縣霍爾莫津屯對岸處為止的一段土地(南北長約一百四十里,東西寬五十至七十里)。這裡很早就是滿族聚居的地方,歷史上曾有過六十四個中國居民村屯,因此人們習慣地稱它為江東六十四屯。《中俄璦琿條約》第一條,對處在黑龍江左岸、為中國人歷代居住的六十四屯作了規定:中國人在六十四屯享有永久居住權,中國政府對該處人民享有永久管轄權,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根據這個條約,中國保留了該地的永久治權。1900年發生義和團運動,清政府無暇兼顧東情勢,俄國遂派兵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和海蘭泡慘案。1902年中俄議和後,雖經清朝政府多次交涉索還江東六十四屯,但沙俄政府卻採取種種無賴手段,拒絕原住這個地區的中國人民返回世代久居的家園。

中國從隋唐時期起,就對庫頁島開始行使行政管轄權。明朝政府在庫頁島的北部、中部、東部設置了若干羈縻衛所,負有鎮御邊疆、收繳當地貢品的功能。1616年,根據魏源所著《聖武記》記載,"清太祖遣兵四百收瀕海散各部,其島居負險者刳小舟二百往取,庫頁內附,歲貢貂皮,設姓長、鄉長子弟以統之"。清朝建立以後,庫頁島先被劃歸寧古塔副都統管理,1715年後又歸三姓副都統管轄。島上居民需每年到黑龍江下游庫頁島的普祿鄉(亦作普隆靄)向清廷進貢貂皮。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對庫頁島居民的編戶工作,至雍正十年(1732年)完成。18世紀末,日本和俄國相繼侵占庫頁島,但仍認該地屬中國。17世紀至19世紀,庫頁島上的阿伊努族、費雅喀族和赫哲族,一直派出納貢代表團到清政府設在黑龍江邊的行署交納貢賦,一些原住民首領甚至遠行至寧古塔和吉林。清朝允許庫頁島派出的納貢代表團到北京,清政府的政策是鼓勵庫頁島人的首領赴京娶親,所以他們也願長途跋涉。清政府賞賜納貢代表團豐厚的物品,回賞之厚,款待之盛,使他們深切感覺到,貢貂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需要。 從清政府管轄庫頁島的官方檔案即《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目錄(庫頁島部分)》 看,至少到"咸豐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五日",庫頁島仍處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轄下。1858年和1860年,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餘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被割讓給俄國。有據可查,直到1873年,仍有庫頁島居民向清朝稱臣納貢。日俄戰爭時,日本占領了庫頁島。之後,蘇日各占一半。二戰期間蘇聯奪回全部庫頁島,今屬俄羅斯。

20世紀後

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間,蘇聯政府乘中國國內混亂之機,又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700多個中國島嶼划去600多個,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

中蘇東段邊界以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由於珍寶島、黑瞎子島等島位於界河之上,俄國、蘇聯都曾聲稱擁有珍寶島等島的主權。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蘇聯占領黑瞎子島。1947年起,蘇聯軍隊開始在珍寶島巡邏。1964年中蘇邊境談判中,蘇方準備將珍寶島歸還給中方,但由於中蘇關係日趨惡化而談判中止。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雙方在邊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烏蘇里江上的七里沁島和珍寶島,不斷發生巡邏隊衝突,多半是由蘇聯挑起;蘇軍先後16次侵入珍寶島,干涉中國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產活動,阻止中國邊防部隊執行正常巡邏勤務,打傷中國邊民和邊防戰士多人;當時蘇軍動用裝甲車在七里沁島上衝撞中國邊民,撞死、壓死中國邊民4人。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中方稱為"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方打退了蘇軍的進攻,並控制了全島。為了掩蓋沙俄占領中國領土的史實,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72年12月26日頒布法令以俄語名稱更改了濱海邊疆區最後7個殘存的以滿語、漢語命名的城鎮和河名。

1990年,珍寶島歸屬問題得以解決,1991年俄羅斯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 2004年,中俄也達成了關於黑瞎子島的協議,俄羅斯將黑瞎子島的一部分以及額爾古納河上靠近內蒙古滿洲里的阿巴該圖洲渚歸還給了中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