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商周年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 于2000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公布。

《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夏商周年表还排出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1]

《夏商周年表》问世后,面临诸多争议。一说该表内容作为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批中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填补了中国古代纪年中的一段空白。 但也有人从诸多角度提出了批评。[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夏商周年表

外文名称 Three dynasties timeline of ancient China

类型 时间表

包括 夏商周断代

始于 前2070年

正式公布 2000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公布

编制背景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然而有明确纪年的历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前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虽记载于《史记》,但相关年表中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从西汉晚期的刘歆开始,不少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但局限性明显。

编制过程

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该工程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录的整理,于2000年9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并通过国家验收,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和《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年表内容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后期年表

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公元前1300年-前1251年,共50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前1191年-前1148年,共44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纣):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22年,在位55年(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

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共14年

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年表意义

《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相关争议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和工程验收组认为,《夏商周年表》是截止到制定完成时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好成果,代表了年代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该年表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

这一结果被很多教科书和词典所使用,但也引起很大争论和质疑。 国际上有人评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一些学者还对该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学术上的批评也不断提出。 相关学术批评,主要涉及夏朝是否存在、研究方法是否可靠、采信的材料是否充分, 也有研究者强调古代学者如邵雍等推算的共和前历史纪年表的价值, 等等。

除受到上述批评外,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成员也表示,《夏商周年表》只是阶段性成果,还有待完善和细化,要随着更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将做进一步的更正调整。 为了弥补《夏商周年表》等的缺憾,2001年,中国又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