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龍是中藥材之一。由於生品腥味太重,故入藥一般需經炒制。
別名: 蚯蚓、螼、螾、丘螾、蜿蟺、引無、附蚓、寒蚓、曲蟺、曲蟮、土龍、地龍子、土蟺、蟲蟮。
功能主治
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咳喘,水腫尿少。
用法用量
5-15g;鮮品10-20g。 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適量。[1]
注意事項
本品咸寒,易傷脾胃,故脾胃虛寒者慎用。
用量過大: 常規劑量毒性小,過量使用可出現頭痛、頭昏,血壓先升後降、腹痛、呼吸困難、消化道出血。
過敏反應: 肌肉注射地龍針劑可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口唇發麻、皮疹、臉色蒼白,大汗、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1.清熱息風,用於高熱驚癇、癲狂。地龍咸寒降泄,性走竄,既能息風止痙,又善清解高熱,故適用於高熱所致的狂躁,驚風抽搐,癲癇等症。治療溫病熱極生風神昏譫語、痙攣抽搐,可單用本品煎服取效,或與鈎藤、牛黃、白僵蠶等息風止痙藥同用。治療小兒驚風,高熱、驚抽,可以本品研爛,與硃砂共為丸服。治療高熱狂躁或癲癇,常單用鮮品,同鹽化為水,飲服。
2.通經活絡,用於痹證及半身不遂。地龍長於通行經絡,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經絡阻滯,血脈不暢,肢節不利之證。因其性寒能清熱,故適宜治療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之熱痹,常與防己、秦艽、忍冬藤等除濕熱、通經絡藥物配伍。亦用治風寒濕痹,肢體關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可與川烏、天南星、乳香等配伍,如小活絡丹。治療氣虛血滯,中風後經絡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與黃芪、當歸、川芎等配伍,如補陽還五湯。 3.清肺平喘,用於肺熱哮喘。本品又清肺熱平喘。用治邪熱壅肺,肺失肅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鳴有聲者,單用研末內服即效,亦可與麻黃、石膏、杏仁等同用。 4.清熱利尿,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本品咸寒走下入腎,能清熱結、利水道,用治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可用鮮品搗爛,浸水,濾取濃汁服,也可與車前子、木通、澤瀉等利水滲濕藥同用。
藥材鑑別
廣地龍: 全體呈扁片狀。腹部已剖開,內臟已除去僅頭端及尾端仍保持原來形狀,全體彎曲不直,體長15~20厘米,寬約1~1.5厘米。全體由90~100餘環節構成,體前端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鈍圓,有縱列的肛門,體的14~16環節為生殖環帶,在18節節的兩側有一對小突起為雄性生殖孔部分。體背色棕紅或灰紅,腹部色較淡,體壁較厚。氣腥,味微咸。 以乾燥、條大、肥壯、不碎、無泥者為佳。
土地龍: 呈彎曲的圓柱形,長5~10厘米,直徑3~7毫米。全體由許多環節構成,完整,腹部未剖開。口位於較尖的一端,肛門開口於鈍圓的一端,生殖環帶多不顯明,體表灰棕色,常附泥土。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呈土色。氣腥,味微咸。
以身干、條大、不碎者為佳。
藥品產地
廣地龍:主產於廣東南海、茂名、陽江、靈山、龍門、高要、韶關、佛山、平遠、欽縣,廣西容縣、梧州、北流等近河邊地方,以廣東產品最優,銷售全國和出口。
土地龍:主產於河南鄭州,中牟,山東東平、微山、梁山,安徽蚌埠、安慶,福建寧化。此外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陝西、湖北等地均產。一般均自產自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