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
内容简介
仓央嘉措,藏传佛教六世达赖喇嘛。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故事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他写下世间最深情的诗篇,他演绎世间最美的情郎。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在三百年前感动了无数人,三百年后,他依然再感动着如今的世人。
传说中,他是莲花生大师转世,他精通世间最深奥的佛法,却用最质朴的诗句广为布道。他拥有世间最尊崇的身份,却又深入最深的红尘。他“质本洁来还洁去”,他用生命,演绎了一场诗歌之美,佛法之美。
仓央嘉措是一个不得不读的人,仓央嘉措的诗歌亦是不可不读的经典。白落梅用世间最美的文笔,将仓央嘉措的生平与他的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讲述一个真实并唯美,质朴又深情的仓央嘉措。让我们一起领略上师的佛法,让我们一起领悟上师的深情。
随书附赠《仓央嘉措诗歌全集》和《仓央嘉措年谱》。
作者简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
其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三十余篇。作品常见于《读者》等杂志。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已出版作品《恍若梦中一相逢》《烟月不知人事改》《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时》。
原文摘录
也许有过去 也许只有 在回忆里才能再见你 红尘如泥 而我在最深的红尘里 与你相遇 又在风轻云淡的光阴下 匆匆别离 也许我还是我 也许你还是你 也许有一天 在乱世的红尘里 还可以闻到彼此的呼吸 那时候 我答应你 在最烟火的人间沉迷 并且 再也不轻易说分离 走过青春年少,岁月开始不依不挠,每一天所能做的就是收拾那些老去的回忆,假装自己还拥有姹紫嫣红的春光。
书评
在如何写一部言之无物的心灵鸡汤作品这个问题上,《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遇》的作者可以说是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遇》主要讲的是仓央嘉措的传奇故事。可能是材料所限,作者引述的这个故事一直是模糊的、呈现出来的人物一直躲藏的,我们读到了一些关于仓央嘉措的传奇事迹,它们近乎巷文野史,带着口口相传的臆测和过于美化的揣度。仓央嘉措是一位身世如此奇特的佛教领袖,但作者没有真正去挖掘这其中的景色,他只是很快地围了一个栅栏,并且坐地卖起了他的景区门票。
故事本身是很感人的。用作者的描述,我们大概得到这样一个印象:
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喇嘛,但其实他并不想做一个僧人。他被选为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这由不得他;他生下来就被剃发,送进寺庙诵经念佛,这由不得他;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被选为灵通,被隐瞒了15年,这由不得他;然后他15岁时,无忧无虑的少年戛然而止,离开故乡门隅去拉萨,这由不得他;即使15岁登床受拜,高坐在布达拉宫的佛床上,做了拉萨最大的王,他也只是第巴和长老手中的傀儡罢了,没有自由,一直是权利斗争中的棋子,直到21岁他被剥去六世达赖喇嘛的尊号,还要整日被追杀,最后24岁那年被解压北上时在青海湖下落不明(可能被政敌除掉)。他的一生都在身不由己的沧海中浮游。看起来,他整个是一个被动型的人生。
仓央嘉措写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美丽的诗到底属于他,还是属于中文译者,很难说)? 他不是不抗争。他曾要求不做达赖喇嘛,不要这华丽的佛床和万众的朝拜,一言惊动,多少僧人跪长头、流涕泗求他回心转意,谁也想不到他为一个无名女子肯一脚踢开这百世修来的王座。但最终,这还是由不得他。他无奈,自己只是个傀儡。心爱的女子却被长老们偷偷带走,逼嫁他方。直到15岁,他都只是梦想一生陪伴溪流山花,野草坡上牧放这牛羊,唱一曲情歌,看邻村女孩明眸皓齿的微笑。红尘情爱,早已植入骨髓。谁知有朝一日他要去布达拉宫收拾江山,整日枯坐面佛呢?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情僧——例如苏曼殊,这位因贪吃闹肚而死的吃货,笔下也是满纸惆怅落寞,譬如那句“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鬀时。”他也是无可奈何地当了和尚,却还对红尘恋恋不忘。再例如一位日本高僧:一休大师(此处应有画外音:“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我们爱您!”),也堪称是位情僧,曾写下过“夜夜鸳鸯禅榻被,风流私语一身闲”这样风流艳目的诗,甚至还在晚年和一个盲女有一段情愫。
有的人入了佛门,非但不能抛却红尘,却在红尘里沉沦得更深。 人家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们是看破红尘,遁入红尘吧?也许,他们真的悟出了空门与红尘的真谛,才能活得这般骇然独炯吧。我感兴趣的是,仓央嘉措或者苏曼殊或者一休究竟悟出了什么?以他们的慧根,以他们对佛学浸淫之深,对佛经研读之恳,他们对于情爱有什么样的见解和态度?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包括其他传记应该涉及到的问题,本书的作者都无心去探究。但是我们似乎也不该以严肃的人物传记的写作标准来要求作者,要他去深入剖析传主的精神世界,毕竟这本书的名字不叫《仓央嘉措传》。所以心灵鸡汤写法的一条注意事项就是:取一个离题万里的题目,比如本书这种,让你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看上去很美”。一个巧妙的书名就像一个射程之外的靶子,让我们这些想批评它的读者总是打它不着。
在匆匆忙忙的行文中,作者顾不上去靠近仓央嘉措的内心,因为作者要开始升华了。作者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仓央嘉措啊,你用情至深,你亲近世人,我高山仰止,我再三膜拜,大师的境界也许是我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我只能藏着一份敬意。平凡的我注定要在这尘世打滚,安安淡淡,去追求我那一点属于烟火人间的温暖。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一直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只想过闲淡的生活,养点闲情,写点闲书。世事人情固难预料,但求内心不曾荒芜。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依靠四季风景,夏日乘凉采莲,深冬焚书取暖,此生若能守着江南一小阙山水,筑一间篱笆小院,栽种一些花草,简洁的窗台,晾晒几件花布小衣,就会为这份安宁静好的生活心怀感激。”
作者在这里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但这跟仓央嘉措有什么关系呢?仓央嘉措的人生一点也不安宁静好,仓央嘉措的人生一点也不闲淡适意,前面写了一大堆仓央嘉措,仓央嘉措给了你什么影响吗,仓央嘉措是仓央嘉措,我还是去追求我“安宁静好的生活”。仓央嘉措为爱抗争又怎么样,仓央嘉措是情僧又怎么样,仓央嘉措悲剧或崇高又怎么样,仓央嘉措到底怎么想的又怎么样,我还是去追求我“安宁静好的生活”。也许有人会反问:不然呢,难道要作者感动得去出家才算是正确的升华吗?——显然,对人物缺乏深刻理解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同情心,流于表面的见解是不会激发来自内心的共鸣的,所以这个生硬的结尾——毋宁说所有鸡汤文的结尾——一定会配上一个包治百病似的鸡汤升华器。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于是这本书的整个追求,就像这首打油诗一样: 这不就是安宁静好么,这不就是心怀感激么,这不就是万能的爱么,这不就是心灵鸡汤么。你从这里能看到半毛钱的仓央嘉措啊?
仓央嘉措的诗歌被人们解读为情诗,媒体和出版业都乐于就范,他的传记作者甚至还给他捕风捉影地“安排”了几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于是,情僧、诗人、宗教领袖,诸多光环加持,仓央嘉措火了,只可惜“知名度来自误解”,翻译过仓央嘉措诗歌的作家龙冬说:“仓央嘉措生活的那个时代,是西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最风云变幻、复杂的时代,找情人,怎么可能?格鲁派是戒律严明的教派。前辈在翻译上确有贡献,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仓央嘉措真正的诗歌并不为人欣赏,人们只是欣赏‘仓央嘉措’这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而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