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家上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7月5日 (二) 00:42 由 Hui0721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新條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在家上班

圖片來自518.com

在家上班(英語:work from home),也稱遠距工作(remote working),也就是不必出門就可以上班,許多國外大公司如美國谷歌等都是採取遠距辦公模式,2020年之前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個可以替代的選項,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成為非做不可的選擇。

概述

在家上班這種辦公方式自2010年開始興起,很多國家實施居家令,學校和幼兒園均關門,在家上班工作模式為更多公司廣泛使用。雖然各國已經逐步開放經濟,但很多公司仍選擇讓員工在家上班。2020年台灣許多民營企業配合政令防疫需求,多數都有接受員工必須在家工作的安排。

趨勢

  • 美國知名地產網站 Zillow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里奇‧巴頓(Rich Barton)表示,COVID-19疫苗問世之前,有些僱主不希望在讓員工返回辦公室,因此在家工作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一年之久。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希望繼續遠程工作,而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可能會將在家工作政策永久化。目前 Zillow 將為其員工提供遠程工作的選項,至少部分時間在家上班。
  • 而推特公司表示員工可以無限期在家工作。
  • 戶外零售商REI近日也宣布了一項無限期遠程工作計劃,並出售公司新的、未使用的8英畝園區。
  • 澳大利亞職人至少有一半的仍在猶豫是否應儘快返回職場,取代在家工作。
  • 在倫敦工作的人中有大約40%,也就是約200萬人發現,他們的工作其實可以在家完成。

上司管理能力

蓋洛普民調公司(Gallup)在「Workplace」專欄中則提出,管好遠距工作者的秘訣有二,一是能夠尊重每個成員的自主性,二是工作的要求與期待越明確越好。蓋洛普指出,主管必須瞭解的是,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慣,在辦公室還能期待大家早上9時出現,下午5時下班,但在家工作時,員工往往會選擇自己產能最高的時候工作,有的人就是半夜做事特別快,主管如何拿捏管理分寸就很重要。對於主管來說,就像遠距工作網站「Remote.co」所說的,面對底下的人在家工作,主管心態上應該先克服「視覺障礙」──不要老覺得下屬要人盯著才會做事,信任下屬是優良遠距管理的原則。

明訂工作項目、範圍與期限

身為主管,如何增強自己的能力,讓員工心服口服,對遠距管理來說,可能更為關鍵。[1]在2014年的普查就發現,美國企業有高達82%的主管被下屬認為不夠格。因此, 當所有人都在同一個空間工作時,同事之間很容易從言行察覺到對方的真正想法,但遠距管理沒有這些人際脈絡可循,因此主管在交辦工作時,必須很明確地說明狀況,包括工作項目、範圍與期限。

下屬自我要求

身為下屬要讓上司知道你都有做事,而且比在辦公室時更有效能,是在家工作者的必修課之一。 顧名思義在家工作就是不必出門就可以上班,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難,該有的心態就是「自我要求」,靠的是個人意志和紀律。

提早完成每日工作計劃

類似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自己逼自己按部就班,逐一完成每天該做的事。因為如果沒有人在旁邊看著,想休息就休息,或是總覺得晚點再做也沒關係,那最後驗收成果時肯定是進度大落後。避免如此要能定期提出工作報告,靠的是詳盡的記錄,最好是一一記下做了什麼,什麼還沒做。而且持續每天在固定時間提供給主管參考。

在家工作執行企業

以下是已經宣布將遠程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業務戰略的大公司清單。
1. 路透社
國際新聞機構路透社告訴員工,可以在家辦公,直到2021年1月。
2. Uber:
2020年8月4日,Uber告訴員工可以在家工作,直到2021年6月。員工還將獲得500美元津貼,用於設立家庭辦公室。
3. 蘋果公司
蘋果CEO庫克(Tim Cook)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員工可以繼續在家工作,直至2023年初。他說,進一步安排將根據疫情發展,以及疫苗是否面世等因素再作決定。
4. 微軟
微軟計劃從2021年1月開始重開辦公室。[2]
5. 臉書
2021年7月之前,臉書員工可居家辦公。7月後,逐步允許員工申請永久遠程辦公。
6. 谷歌
谷歌7月底宣布,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決定,公司員工都可以選擇在家辦公直到明年6月30日之前。這個決定影響到在谷歌工作的20萬人。谷歌允許為在家辦公的員工支付最多1000美元的家庭辦公費用,比如置辦站立式辦公桌和人體工程學座椅。2021年7月27日谷歌(Google)宣布,將在家工作政策延長整整一年。員工無需在6月之前返回公司的舊金山灣區園區。Uber也做出了類似承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