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土木之变

增加 3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p style="text-indent:2em;">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 [[ 也先 ]] 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 [[ 居庸关 ]] 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NoteTag|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天顺日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朝兴起后,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大漠,北元分裂成东、西蒙古(明朝称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剌),彼此互争雄长,内斗不休。即便如此,终明一朝,也无法根除来自蒙古的巨大威胁,蒙古骑兵始终对明朝北方边境进行袭扰和掠夺,双方冲突不断。史书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指的就是明朝政府长达200多年对北边蒙古的防御。
<p style="text-indent:2em;">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又名卫拉特)“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明朝力量对付鞑靼,就向明朝称臣,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 [[ 鞑靼 ]] 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p style="text-indent:2em;">永乐十六年(1418年),马哈木之子 [[ 脱欢 ]] 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部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起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 '''明蒙关系'''
<p style="text-indent:2em;">正统初,瓦剌太师脱欢率部击败鞑靼,结束了蒙古内部的分裂局面。正统四年(1439年),也先承袭父位,统领蒙古。脱欢与 [[ 也先 ]] 都十分重视与明廷的朝贡往来,随着蒙古内部的相对稳定,明蒙朝贡体制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明廷对于蒙古使团始终本着“薄来厚往”的政策。首先,赏赐物品价值要远远超出贡品的价值。一般明廷对来朝者按其人数及地位给赏。如赐王或太师一人十五表里,其妻每口八表里,一等头目八表里,二等六表里,三等五表里,四等四表里,外有加赐。蒙古使团返程时,明廷也会以礼相送,启程前享用朝廷的赐宴,回程一路差官伴送,沿途备办饭食,凡所经过,茶饭管待。明廷这种“薄来厚往”的回赐政策对蒙古使团的吸引是很大的,很多蒙古使团为了得到更的赏赐,成倍的扩大使团人数。如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明廷对蒙古诸多贵族给予赏赐后,十月,脱脱不花再次遣阿都赤来朝,这次的使团人数由过去常 见的几百人猛增到千余人,明廷依然按例给赏。明廷对蒙古使团人数不加限制,凡来朝者必有赏赐,这对某些蒙古头目的贪欲是一种刺激,也为后来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伏笔。{{NoteTag| 孟修 .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J]:大连大学学报,2010(04)}}
[[File:5716e01f1b36a.png|缩略图|左| [http://www.zdjt.com/d/file/content/2016/04/5716e01f1b36a.png 原图链接] [http://www.zdjt.com/index.php?a=shows&catid=62&id=1696 来自振东集团网]]]
* '''明廷内部'''
<p style="text-indent:2em;">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麓川思任发进攻掠夺腾冲、南甸、孟养等地。权臣王振力主南征麓川,故而英宗在位前期,明廷的主要视线在南方麓川。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天,也先攻打兀良哈,派遣使臣抵达明朝边镇大同乞粮,并且请求会见守备太监郭敬。朱祁镇敕令郭敬不要接见也先,也不要给他粮食。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也先再次致书明朝宣府守将[[杨洪]]。杨洪奏报朝廷之后,朱祁镇要他礼遇瓦剌使臣。面对瓦剌的蠢蠢欲动,明朝北方的祸乱已近在眼前,但是英宗君臣视而不见,却发动了对麓川的第四次征讨。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机发再次掠夺孟养,明朝屡次谕令仍不从。英宗复命靖远伯 [[ 王骥 ]] 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讨伐麓川{{NoteTag|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正统)十三年春三月,初,思机发复据孟养地为乱,屡谕不从。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讨之。}}。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朝征伐麓川,明朝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p style="text-indent:2em;">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 [[ 王直 ]] 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p style="text-indent:2em;">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护驾从征。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京卫操军,《实录》载:宣德五年“成国公朱勇言:‘旧时五军每军步骑二万人。后调大同等边备御,今五军总存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诸营比旧亦少,息从、征调不足于用。请令行在兵部如旧取补。’上命兵部于京卫选士卒通十万隶五军训练。正统二年,“命太保成国公 朱勇选军。先是,勇奏五军营原操马步官军调遣各边备御,并逃亡者共缺二万五千有奇。乞命官于五军属卫及亲军卫分并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官军内选补。”两个月后,“朱勇等奏:奉命选拔三干大营、五军、神机等营精锐官军十五万一干有奇。欲将续选行在锦衣等七十卫官军,与之相兼编伍训练。然于内有守陵、守卫、供役、上直者,乞为处之。上命守陵、守卫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隶锦衣卫官督操,其余俱昕训练备用。十五万军中必然己本包括京卫军,续选即应指所述四类,所增加者,不过原以各种名目推托操练者。但《明史》卷八九《兵志一》解释朱勇正统二年选兵事说:“令锦衣等卫、守陵卫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隶锦衣督操,余悉归三大营。”认为正统时京卫操军包括上直卫军一半和五府所属在京卫所全部。
<p style="text-indent:2em;">英宗亲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 [[ 王贵 ]] [[ 吴克勤 ]] 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可见英宗亲征前京营兵精锐已被抽调出不少。明军从京师出发时,合计三大营与全部上直军,即三十万加七万,再减去十万和四万五干,规模当在二十三万上下。
== 相关影视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中国明清历史事件]]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