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圆口铜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原图链接

圆口铜鱼,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属鲤形目,鲤科。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8~20;腹鳍Ⅰ-7。侧线鳞55~58;背鳍前鳞20~23;围尾柄鳞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3。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49~50。 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第一、二根分枝鳍条显著延长,其起点至吻端与至臀鳍基部中点距离相等。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前数根鳍条甚长,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下咽齿发达,齿略呈侧扁,第一枚齿末端具尖钩。鳃耙较短小,不发达。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为体长的0.9~1.2倍。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为前室的2.5~4.0倍,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长达前室的5.0~6.0倍;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

分类学

分类: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句亚科、铜鱼属。 分布:长江、金沙江。

生活习性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

营养价值

肉质细嫩、富含脂肪,肥美,蛋白质含量19.3克,脂肪含量3.2克,是群众喜爱的上等鱼。

疾病防治

(1)疾病的预防措施

圆口铜鱼养殖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了疾病预防工作可有效防止鱼病的发生。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体格健壮,规格整齐的鱼种,鱼苗进行养殖前可用3%的食盐洗浴或者聚维酮碘药浴彻底消毒;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到损伤,为细菌侵染提供途径;做好水质调控:采用充气泵增加水体的溶氧量,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水体保持弱碱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用微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氨氮亚硝基含量,保持良好环境;做好饵料消毒工作,定时定点投喂螺蛳河蚌等软体动物,而且在投喂前要经过消毒处理,防止寄生虫感染;对水体定期消毒,加强日常管理。

(2)圆口铜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赤皮病 赤皮病的发生目前见于江河网箱养殖的圆口铜鱼中。由于网箱养殖密度较高,水流较慢,加之鱼体自身免疫力弱的可导致赤皮病的发生。症状: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摄食量不断减少,游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病鱼体表局部或者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鳍条基部轻微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常被破坏;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治疗方法:冬季由于圆口铜鱼采食量很低可用聚维酮碘药浴15min,接下来两天连续0.3g/m³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在圆口铜鱼生长季节,可用按每千克鱼重加50mg恩诺沙星和80mg维生素C拌料后投喂,每天3次,连用5d,同时前三天用聚维酮碘药浴。

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是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寄生虫病,适宜的发病水温是15-23℃。通常3-4个寄生虫可导致鱼类死亡,1-2个也能造成鱼类生长体长停滞、鱼体消瘦甚至弯曲畸形。 症状: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头部等处。肉眼可见锚头鳋头部插入鱼体肌肉、鳞下,身体大部分露在体外。镜检可发现虫体身上布满藻类及固着原生动物,寄生处周围组织充血发炎,形成溃烂,通常伴随细菌水霉的继发感染。治疗方法:(1)采用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0.3-0.5g/m³连用两天;(2)10-20mg/L高锰酸钾浸浴2h。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致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感染后在鱼体表面形成许多小白点,又称"白点病"。适宜的发病水温在20-25℃。圆口铜鱼患小瓜虫病后致死率极高,最高可达100%,症状:小瓜虫侵害鱼的皮肤,鳃和眼部后造成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表现为食欲不振,活力降低、体表粘液增多,体色发黑,体表遍布小白点,鳃丝粘连呼吸困难,有浮头现象,严重者出现烂、烂尾等症状,颌须缺失,鳃严重破坏,鳃丝形态难以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