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陀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因陀罗 |
中文名: 因陀罗 别名:帝释天 外文名Śakro devānām indrah 别 名:释迦提桓因陀罗,天帝 国 籍:印度 主要成就: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 第二位天主,也是印度教最高神祇 坐 骑:白象 配 偶:舍脂 身 份:主神 诞 辰:正月初九 |
因陀罗(梵语: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释天(Śakra),异称:憍尸迦、娑婆婆、千眼,印度教神明,吠陀经籍所载众神之首。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曾一度是诸神的领袖、雷神和战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称为舍脂。
远古希腊的信仰从印度西北方流入,但人们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雷神的神祇地位因婆罗门教修改之后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神所取代。 [1]
名称
因陀罗,梵文全名为“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译为“释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达罗”。
- 释迦(Śakra),在梵语中为能够的意思。提婆(devā),为天人、神明的意思。因陀罗(Indra)意思则为“最胜、最优秀、最优越、征服、王者”。因此,其全名意思为“天界诸神最有能力的主宰”。
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时,根据汉语语序(汉文),将其翻转,故称为“帝释天”,又称“帝释”。
传说
因陀罗是女神阿底提的儿子,为阿底提耶诸神之一。他们的父亲一般认为是生主迦叶波。根据不同的传说,他也被认为是出身阿修罗神或是提婆神。
他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降服太阳、杀死延续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记载因陀罗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他与弗栗多的决斗(vRtrahatya)。传说巨蛇弗栗多阻挡了地下的水流出来,导致严重的旱灾。因陀罗喝下三大杯祭礼中所奠苏摩酒来提高其战斗能力,准备与巨蛇交战,并用金刚杵(雷电)杀死了弗栗多和它母亲达努 ,释放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驾云降雨的楼陀罗(或暴风神)、双马童以及毗湿奴。
形象
帝释天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吠陀”时代,他是手持金刚杵、骑着白象、投掷雷电的战争之神。佛教传入中国后,有的寺庙作少年帝王像,男人女相;有的作青年女后像并附有侍女三人。
帝释天入佛教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其形象依《大日经疏》等说,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住于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属围绕 。
帝释天不断七情六欲。据《譬喻经》说,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扬言,如若不允,即诉诸武力。阿修罗王大怒,遂爆发大战。经多次酣战,互有胜负,最后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于帝释天,而帝释天则以甘露作为回报。
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陆画中,帝释天完全是一副中国后妃模样。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凤衣凤冠,双手合十,象征她既有帝王女后之尊,又有虔诚护法之心。三位侍女可能象征在忉利天时的三位夫人 。侍女中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幡盖,以示庄严神威。另一侍女右手拈一牡丹花,左手托一牡丹花盆,以示艳丽富贵。最有趣味的是第三位侍女,双手捧一山石盆景,这是忉利天之山颠,浓缩为盆景。为了表现帝释天居于忉利天,采用这种象征性手法,可见壁画画师对绘制内容的绝妙构思,女后、侍女,脸胖而俊,继承了唐代女性风度。侍女情态自然,容颜姣好,玉指素臂,丰腴圆润,服饰细腻,绘制技法真可谓巧夺天工。
佛教中之地位
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天帝知佛意即下, 以手指地, 水出成池, 令佛得用。……佛言:吾朝得卿饭于此, 食已, 念欲澡浴, 天帝释指地, 令有水出, 汝当名此为指地池。
帝释天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饮食供养佛及弟子。帝释天常常和诸天在他的居所须弥山善见城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
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 ,加上中央的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
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未成道前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
现代研究
在北欧神话和祆教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神话比较学家普遍认为,在《波斯古经》的三头龙Aži Dahāka (因同为邪恶化身,后来与波斯暴君蛇王札哈克 ,两者形象合而为一)被名唤Thraetaona 的勇士所杀的故事,与因陀罗与弗栗多的情节相结合,必是古印欧人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资料来源
- 《世界神话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960-X
- 《祆教史》,ISBN 7-80618-463-5
- 《梵语文学史》,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