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喬治·P·史密斯

增加 2,367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乔 {{Infobox person| name = 喬 ·皮爾森 ·P ·史密斯'''({{lang-en|'''<br> George Pearson P. Smith'''}},| image = [[File: George_Smith.jpg |缩略图|center|250px|[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8/11/2018_71.html 圖片來源: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 ]]| birth_date = {{bdbirth date and age|1941 |3>月10日|10|mf=yes}} ),| birth_place = [[美國]][[威斯康辛州]][[哥倫比亞]]| nationality = [[美 ]]| 研究領域 = [[ 生物 学家學]]| 机构 = [[威斯康辛大學]] <br> [[密 里大 學]] <br> [[杜克大學]]| alma_mater = [[哈弗福德學院]] <br> [[哈佛大學]]| known_for = [[噬菌体展示技术]] 教授,2018年| awards = [[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2018)<ref>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文介紹</ref>}}
==研究==他以[[噬菌体展示技术]]而闻名于世 '''乔治·皮爾森·史密斯'''(George Pearson Smith,{{bd|1941年|3月10日}}) 这种技术将特定[[ 蛋白质美国]] 的遗传密码人工插入到[[ 噬菌体化学家]] 的外壳蛋白基因中 使[[ 蛋白质密苏里大学]] 显示在噬菌体外部。 史密斯在1985 教授,2018 首次描述>了该技术,当时他通过将目标肽融合到丝状[[ 噬菌体诺贝尔化学奖]] 的基因III上而在丝状噬菌体上展示>肽得主。<ref name="Smith_1985">{{cite journal | author = Smith GP | title = Filamentous fusion phagehttps: novel expression vectors that display cloned antigens on the virion surface | journal = Science | volume = 228 | issue = 4705 | pages = 1315–7 |date=June 1985 | pmid = 4001944 | doi = 10.1126/science/www.4001944 |bibcode = 1985Scich.ntu.edu.228tw/nobel/2018.1315S }}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文介紹</ref> 。 他因此项工作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与[[格雷格·温特]]和[[弗朗西丝·阿诺德]]分享了奖项。
== 參考文獻'''研究'''<ref name="Nobel_Chem_2018_Ch>[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的(革命性)進化]</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8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8/popular-informat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8]</ref>== ==運用噬菌體指認基因==* 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史密斯開始使用[[噬菌體]] – 能感染細菌的病毒 – 主要是期望它們能用在[[基因選殖]],即希望運用[[噬菌體]]來指認製造身體所需的某一個蛋白質的基因。 ==噬菌體 ─ 一個蛋白質與其未知基因的連結==* [[噬菌體]]含有一小段的[[基因]]物質,封裝在一個由保護[[蛋白質]]形成的鞘膜中,當複製時,會將它們的[[基因]]物質注入細菌中,綁架細菌的[[代謝系統]],接著利用細菌製造出[[噬菌體]][[基因]]物質的拷貝,以及形成保護鞘膜需要的[[蛋白質]],由此產生新的[[噬菌體]]。 * 史密斯運用[[噬菌體]]的簡單構造,找出一個已知[[蛋白質]]的未知基因。這些未知[[基因]]的片段,可與形成[[噬菌體]]鞘膜的一個[[蛋白質]]之[[基因]]融合,當新的[[噬菌體]]製造出來時,這個未知[[基因]]對應的[[蛋白質]]就會出現在這個[[噬菌體]]的表面,與形成鞘膜的一個[[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如圖)。[[File: George_Smith_bacteriophage.png |缩略图|right|400px|[https://www.ch.ntu.edu.tw/nobel/doc/2018/3.png 原圖鏈接] [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圖片來源: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by 蔡蘊明)]]]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 [[喬治·P·史密斯]]開發了一種叫做「[[噬菌體]]展示」的技術,能使[[噬菌體]](註:[[噬菌體]]是專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演化出新的[[蛋白質]]。而[[格雷格·溫特]]則用這個方法來生產新藥,在2002年第一批獲得批准的藥品,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和[[ 水滸傳炎症性腸炎]] 疾病。兩人共同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一半<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5391 駕馭演化的力量來造福人類]</ref>。 == 視頻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fZQtEmfO0|alignment=inline|dimensions=412|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 '''噬菌體'''}}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科學家]]
[[Category:化學家]]
[[Category:美國人]]
[[Category: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2,5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