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大明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唐长安大明宫》,中国唐代宫殿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学专刊丁种第11号。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约8.5万字,插图31幅,图版72页,附图4幅。正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分城垣、宫殿遗址、太液池与龙首渠及含光殿的发现4部分。正文后附录有(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书后附俄、英文提要。
前言介绍了大明宫的位置、沿革、布局以及考古发掘经过。城垣从宫城、夹城和城门三方面叙述了发掘与勘探情况。宫城北部呈梯形,南部呈长方形,据实测西城垣长2256米,北城垣长1135米,东城垣由东北角起,向南(偏东) 1260米处向东折304米,然后再南折1050米与南城垣相接,南城垣长1674米。城垣建筑除在城门附近一段和拐角的内外表面为砖砌外,其余全为版筑夯土墙。城基筑于当时地面下,城墙比城基稍窄,墙厚10.5米。另外,在宫城的西、北、东三面筑有夹城,保存不好,建筑同宫城而较窄。文献记载大明宫宫城共有11座城门,经勘探和发掘已找到9座,已发掘的有北城垣的玄武门及其内外重门和东侧的银汉门。丹凤门是大明宫南面的正门,有三个门道,而其余各门都是一个。玄武门是北面的正门,发掘证明门顶不起券,是上架过梁的一种门道,顶部建有门楼。大明宫内各宫殿遗址除含元殿外,多已埋于地下,已探出较大遗址共20处,仅发掘麟德殿一处。麟德殿是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巨大的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台基的周围砌有砖壁。殿台上建有前、中、后三大殿,均面阔九间,前后殿各进深三间,中殿进深五间,殿的周围绕有回廊一周。在后殿的东西两侧,各发现包有砖壁的长方形夯土台基一座,二者形制、大小相同,这两个台基据文献记载,当为郁仪(东)、结邻(西)二楼的楼基遗址。另外,在二楼的南面有东西对称、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近方形的台基,可能为麟德殿左右的“东亭”和“西亭”基址。太液池位于大明宫北部,池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渠道相连。西池面积较大,池沿岸发现有夯土基址,可能为太液池的“周廊”遗址。龙首渠在东城垣向东突出的部分,这一带处于现市区之内,破坏较甚,工作开展不多。从局部发掘情况看渠两壁砌石条,底部铺石,上盖石板。含光殿,由于“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建”石志的发现,得以确定其位置。但遗址破坏殆尽,形制已不可知。
结语指出大明宫发掘的主要收获是,明确了大明宫的位置和形制,绘制了实测图,从而纠正了过去大明宫研究者所绘大明宫图的错误。接着探讨了大明宫废弃的原因,大致是在唐末僖宗与昭宗之间人为的火灾焚毁的。大明宫的发掘,明确了宫城的位置、形制,以及宫内主要宫殿的布局、建筑形制和特点,从而补正了有关文献的记载。这本报告仅是大明宫发掘的一部分资料,因此对大明宫全貌的了解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工作。
作者介绍
作者马得志(1923—),山东莒县人。1949年前曾在中央研究院史研所及北平图书整理处等单位任职。194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著有《唐长安城郊隋唐墓》等。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作品为一条词目;古籍[1]中个别篇章,习惯上认为有特殊意义的,也独立设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现。少数著作是几个学科不可缺少的,在有关各卷互见。互见条目用(参见第 页)注明。
视频
唐长安大明宫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籍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6-07-26
- ↑ 专著和论文哪个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