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唐应恩
圖片來自名人简历

唐应恩 唐应恩(1903年6月20日-1987年11月2日),号启敏,安徽歙县藤川(今属黄山市)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少校,新启蒙教育实业家,谱牒学者。曾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

目录

早年经历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903年6月20日),唐应恩出生于江南徽州府歙县唐家坞(今黄山市歙县呈村降乡唐家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歙县唐氏,源出三田李氏,“世为新安文献家”。其始祖是唐宣宗之子昭王李汭之子李佯(一名京)。唐乾符三年,李佯避黄巢乱军于歙县篁墩,遂留居徽州。其子孙分居婺源严田、歙县新田和祁门界田,号曰“三田李氏”。传十二世,唐虞过继予歙县唐廷隽(1199-1280)为子,子孙遂易姓唐,以国为氏。唐廷隽的始祖,是随宋高宗南渡的知歙州军州事唐承昈(1066-1153),唐承昈则是宋朝参知政事(即宰相)唐介的曾孙。

唐应恩的父亲唐时昌(1873-1913),为旅居扬州的徽商兼名医,镇江府诰赠七品大夫,在苏州阊门外开设当铺、酒坊、钱庄。母亲吴秋姣,歙县白杨乡小埠坑村人。民国二年唐时昌去世前,其子应恩尚幼,时昌遂嘱托合股者汪松遂、翠玉夫妇代管产业。时昌殁后,吴氏委托时昌之弟时鉴(又名松祥)接管产业。时鉴接管后,将产业肆意挥霍。唐应恩12岁时,以部份合股者的身份被汪松遂携往苏州,并被安排在唐氏名下的当铺店做学徒。未及成年,产业终被时鉴挥霍殆尽。汪松遂年迈,名下股份亦被其子败落。唐时昌生前友人陆门达收留了唐应恩,唐应恩遂在陆氏当铺工作,并升至管事先生。当时,唐家在徽州的祖产仅剩祖屋和状元田(明朝政府颁赐给唐家先人、状元唐皋的田地),度日维艰,应恩之兄弟应荣、应富也相继亡故。

投笔从戎

唐应恩在苏州经商时,“见得国家多难,故立志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决定重再入学读书,锻炼身心,研究学问,准备为国家社会服务”,于是发奋读书,并考入苏州师范。毕业后,在横泾小学任教。不久,“复入政军干训班受训,同期,加入中国国民党。遵奉总理孙中山先生遗教,信仰三民主义”。北伐战争期间,在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部冯玉祥副委员长部下任上尉书记官,后升陆军少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唐应恩努力于抗战救国工作,“任党政军要职”,在南京国民政府冯玉祥将军留守处工作。 可惜的是,唐应恩参加国民革命的档案,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烧毁。

退役回乡

抗战胜利后,唐应恩退役回到歙县。因见到当时农村经济落后,平民子弟上学困难,遂以国民党老辈身份,大力推行平民启蒙教育,兴办国民新学。采用民办、国民合办、国办多种形式改良私塾,开办小学校达六所,并都亲自担任校长。这六所学校是:歙县漳潭联校,庄源保坑小学校、瞻琪小学校、蔡坞小学校、高山槐棠小学校、古关小学校。其中,瞻琪小学、漳潭联校是靠卖去自家田产开设。在兴办新式教育期间,唐应恩还以祖传医术为学生、学生家长及百姓治病,不收诊药费。

期间,唐应恩被国民党歙县党部委任为区党部书记,未赴职。 [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