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唐太宗与徐长卿

中草药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草药,因此被称为“药皇”。很多中草药都是先祖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其疗效并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逐渐确立其药效的。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临床。同时中草药中有很多都是药食同源的,所以民间也有“食补”、“食疗”的说法。


目录

唐太宗徐长卿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有次外出打猎,不慎被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治不见效,于是张榜招贤,民医徐长卿揭榜进宫。他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煎好让唐太宗每日服用两次,再用药液外洗。唐太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转。连服三天后,症状完全消失。李世民大喜,问徐长卿用的什么药,徐支支吾吾答不上话来。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就下了一道圣旨,谁说了“蛇”字,就要治罪。徐长卿自然不敢贸然应答。旁边的丞相魏征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马上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唐太宗不假思索地说:“徐先生用着草药治好了朕的病,就叫’徐长卿’”,自此这个名字就传开了。[1]

中医观点

徐长卿一药在《常用中草药手册》中记载“祛风止疼、解毒消肿、温经通络。治疗蛇毒咬伤、风湿骨痛、心胃气痛、跌打肿痛、带状疱疹、肝硬化腹水、月经不调、痛经等。”


别名:石下长卿、别仙踪、逍遥竹、英雄草、土细辛、九头狮子草、竹叶细辛、铃柴胡、生竹、一枝香、小对叶草、对月草、天竹、溪柳、蛇草、瑶山竹、黑薇、蜈蚣草、铜锣草、药王、对叶莲、上天梯、老君须、香摇边、摇竹消、摇边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伤痛,风疹、湿疹。

主治:用于风湿性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肿痛、牙痛、胃寒气痛、肝硬化腹水、经期腹痛、荨麻疹、湿疹、毒蛇咬伤、痈肿疮毒等。现代用于止痛及治疗皮肤病、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有效。

禁忌:体弱者慎服。

孕妇、儿童忌用。本品气味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用药量不可过大。[2]

通过故事了解中草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途径。但是在具体使用这些草药时,还应该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择药配方。

参考文献

  1. 《名人用药与中医》
  2. 中医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