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咽鼓管是连接咽喉和中耳的管道,在解剖学上属于中耳。

鼓室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通过一个“密道”与外界相通。这个密道就是咽鼓管,它在鼓室中的开口叫鼓室口。从鼓室口进入,这里的通道主要由骨构成,通道是斜着向下的,并逐渐变细,到了峡部内径仅一两毫米,这是最窄的地方了。再接着往前,逐渐开阔,“建材”也改为以软骨为主了。通道的尽头在鼻咽部。

整个通道长约35毫米。通道上下的高度差为15~25毫米,这样鼻咽部的液体不容易“逆流而上”进入中耳。

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鼓室中的压力,另外还有引流的作用,把鼓室中的分泌物排出。近鼓室段的咽鼓管经常是开放状态;近鼻咽段的咽鼓管可缩小或扩大,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打哈欠、唱歌或用力擤鼻涕时才打开。[1]

目录

作用

此管在保证中耳传音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因鼓室腔是含气腔室,故必须保持腔内、外气压均衡,才能使鼓膜及圆窗膜处于最佳振动位置,获得正常听力。平衡鼓室内外压差可采取主动或被动方法。所谓“主动方法”,就是靠肌肉收缩,将管的膜壁拉开,此时起主导作用的是腭帆张肌;咽上缩肌等有关肌群也参与起辅助作用。引起这些肌肉收缩的生理动作则有吞咽、打喷嚏或呵欠,个别人活动下颌关节或卷舌收缩软腭也能拉开膜壁。其中以吞咽动作最为有效,在飞行中常须利用。“被动开管法”计有捏鼻鼓气法、吞咽吹张法和导管吹张法等。其中第一种方法不需任何设备,故又称“自家通气法”,在飞行下滑过程中常用之。另有Frenzel法,系在捏鼻鼓气的同时,作卷舌收缩软腭动作,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单座军用飞机飞行员以采用吞咽开管法为宜。[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