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咏檐前竹

《咏檐前竹》

作品名称: 《咏檐前竹》

作 者: 沈约

创作年代: 南北朝

文学体裁: 诗词

《咏檐前竹》是南北朝诗人沈约的作品。

目录

诗词原文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作者简介

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1]。 。

人物生平

笃志好学

沈约左眼有两个瞳孔,腰上有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他的父亲沈璞在元嘉三十年(453年)被诛杀,沈约当时年纪还小,偷偷跑掉了,后来赶上朝廷大赦天下,才免于流亡。但也成为了孤儿,家庭贫穷。沈约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他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会写文章。

由宋入齐

沈约刚做官时任奉朝请。济阳蔡兴宗听说他很有才华而十分看重他。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后,任命沈约当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蔡兴宗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说:“记室沈约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师和表率,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学习。”后来蔡兴宗任荆州刺史,又让沈约担任征西记室参军,并兼任厥西县令。蔡兴宗死后,沈约任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后进京任尚书度支郎。

齐朝初年,沈约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阳县令。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懋。文惠太子入主东宫后,沈约担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记载,在永福省值班,校订四部图书。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亲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阳落山才出来。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是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可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后来又让他兼任著作郎,历任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当时竟陵王也在招徕有才华的人,沈约同兰陵的萧琛、琅笽的王融、陈郡的谢朓、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门下交游,时称网得天下才子。不久,沈约又兼任尚书左丞,后来又任御史中丞,转车骑长史。

隆昌元年(494年),沈约被任命为吏部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后,提封他为辅国将军,征辟为五兵尚书,升任国子祭酒。齐明帝死后,宰相当权执政,尚书令徐孝嗣让沈约撰写遗诏,提升他为左卫将军,不久又加封通直散骑常侍。

永元二年(500年),因母亲年老,沈约上书请求免去职位,朝廷改任他为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萧衍在竟陵王的西邸时,与沈约颇有交情。永元三年(501年),萧衍起兵攻占建康城后,任命沈约为骠骑司马,原来所任的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职仍然保留。

积极劝进

当时萧衍功业已成,天意人愿都归属于他,沈约曾试探性地给萧衍提及代齐的话题,萧衍没有做声。过了几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不能指望用淳朴的风气来期许万物,士大夫攀龙附凤,都是希望取得一点点功劳,以保住自己的福禄。如今幼小孩童、放牧的老百姓都知道齐朝的天下已经完了,没有人不说天下应当归您主宰的。天象和人事都表现出改朝换代的迹象,特别是永元以来,这种迹象更加明显。巫师预言说:‘行中水,作天子。’这就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一样明白清楚。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民众的心情不能不顾及。如果是天命决定了的,虽说想谦让推脱,也是不可能的。”萧衍说:“让我再想一想。”

沈约继续进言道:“您最初在樊、沔一带带兵起义时就应该考虑好,现在帝王的大业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过去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刚进入皇宫时,民众便说这是我们的君王。周武王不违背民众的意愿,立即正位也没有再去细想。您自从到了京城,气运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与慢不一样罢了。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业定下来,顺应天神与人民的愿望,假如有一个人反对,就会损害您的威望与名声。况且人心不像铁和石头一样一成不变,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怎么能像建安时的魏武帝那样把人臣的名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呢?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与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么君王与臣子的名分就定下来了,不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贤明,臣子们在下面很忠诚,怎么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乱呢?”萧衍认同了沈约的看法。

沈约离开后,萧衍召见范云并告诉他沈约的意见,范云的回答也和沈约的观点基本一致。萧衍说:“看来聪明人的看法无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起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范云答应了他的要求。而第二天沈约偷偷在范云的前面进宫去见萧衍,萧衍让他先筹划有关事项,沈约从怀中取出早就写好的诏书和官员设置情况的文书,萧衍看后基本没有改动。过了一会儿范云到了,到宫殿门前没法进去,在寿光阁外面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说“怪事”。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说:“结果怎么样?”沈约把手抬起来指向左边,范云笑着说:“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过了一会,萧衍便召见范云并对他说:“平时和沈约待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今天他的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算得上见解高明的人。”范云说:“您重新认识了沈约,也和沈约现在重新认识了您是一样啊!”萧衍说:“我从发兵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将领,确实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完成帝王大业,功在你和沈约两位。”

荣宠一时

梁台建立后,沈约担任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还兼任右仆射。萧衍祭天登上帝位后,沈约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食邑千户。沈约接到诏书的当天,右仆射范云等二十多人都来拜望祝贺,当官的和老百姓都以此为荣耀,感到很光彩。很快,沈约又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仍然任散骑常侍。不久又兼任领军,加侍中官职。

天监二年(503年),沈约的母亲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凭吊。因沈约年老体衰,不能悲伤过度,所以皇帝派中书舍人帮沈约谢绝宾客来访。朝廷举用沈约任镇军将军、丹阳尹,可以设置辅佐的员吏。服丧完毕,沈约被提升为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后又被提升为尚书令,仍兼任原来的侍中、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等职。沈约多次上书请求辞官后,改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可以设置辅佐的员吏,仍兼任侍中,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

天监九年(510年),沈约改任左光禄大夫,仍兼任侍中、太子少傅,赐给演奏乐曲的乐队一部。

忧惧而死

沈约虽长期担任宰相职位,但他自己却对御史台的工作有兴趣,不少人也都认为他适合在御史台任职,但梁武帝始终不取用他,于是沈约请求辞职,又得不到梁武帝的同意。沈约与徐勉向来很好,便给徐勉写信向他诉说。徐勉在梁武帝面前为他求情,请求按三司的标准让沈约告老还乡,梁武帝没有同意,只是给沈约增加了鼓乐的种类和乐队人员。不久加封特进,仍任光禄、侍中、少傅等职。

梁武帝对大臣张稷心存旧怨。张稷死后,梁武帝同沈约谈起此事,沈约说:“尚书左仆射出任边境州郡的刺史,这是过去的事,何必要再提它呢?”梁武帝认为沈约在庇护亲家,便很气愤地说:“你说这种话,还算是忠臣吗?”接着便起驾回宫。沈约很恐慌,竟没注意到皇帝已起身回宫,仍然呆坐在那里。回到家后,沈约仍心神不定,未至床边便坐下,以致坐空而摔倒在地上,并因此而得病。病中梦见齐和帝萧宝融用剑割断了他的舌头。请来巫师察看的结果竟跟他梦中所见相一致,于是沈约请道士向上天奏赤章,说梁武帝萧衍禅代之事并不是自己的主意。梁武帝派御医徐奘去给沈约看病,回宫后徐奘将这些情况全都告诉了梁武帝。

在此之前,沈约曾陪同梁武帝宴游,正赶上豫州献上时令贡品栗子,直径达一寸半,梁武帝对此感到很新奇,问沈约说:“史书上关于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并和沈约一起将所记忆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宫后沈约对人说:“皇帝很要面子,护短,如不让着他他就会羞愧而死。”梁武帝认为他的言论太不恭敬,要惩治他。经徐勉恳切地劝谏,梁武帝才罢休。而这次听说了赤章的事,梁武帝特别生气,多次派使者谴责沈约,沈约恐惧而死。

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于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将沈约的谥号定为“文”,梁武帝说:“沈约的才情,还没全部表达出来,应该用 ‘隐’字”,于是改谥号为“隐”。[2]

参考资料

  1. 沈约,词网
  2. 南史·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国学地航,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