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金波

增加 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div>
'''周金波'''({{bd|1920年|1月22日|1996年|7月29日}}),[[臺灣]][[基隆]]人,[[台灣日治時期]] [[ 作家 ]]
==生平==
出生於臺灣,基隆人。周金波在1920年1月22日出生,隔年隨母親赴 [[ 東京 ]] ,與父親一起生活。1924年因為[[關東大地震]]返回台灣,就讀桃園公學校、基隆第一學校。1933年周金波赴日留學,就讀日本大學附屬三中、日本大學牙科專科部。留日期間,周金波參加[[澤田美喜子]]主辦的「[[七曜會]]」同人,進入劇團文學座研究所。1941年周金波從日本大學牙科專科部畢業,返回臺灣以後,他開始發表作品,活躍於《[[ 台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文藝台灣》| 文藝台灣]]》。1941年3月於《文藝台灣》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水癌〉,9月又發表小說〈志願兵〉。1942年〈志願兵〉獲得第一屆「文藝台灣賞」,由於該作,周金波日後被一些台灣文學研究者、作家歸為皇民作家。除了創作、投稿,周金波也出任了[[台灣文藝家協會]]劇本部理事,1943年他代表臺灣出席「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同行的臺灣代表有楊雲萍、長崎浩與齊藤勇),以「皇民文學的樹立」作為發言內容,並被推選為大會宣言文的起草者,1944年則出席了「[[台灣決戰文學會議]]」<ref>郭啟傳/撰,《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第78頁。</ref>。
1945年周金波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並擔任基隆分會文化部長。1946年周金波被 [[ 國民黨 ]] 政府當成紀念五四運動抗議隊伍的首謀,遭到當局逮捕,被登記為「無業流氓」。獲釋以後,周金波隱姓埋名,改用楊姓。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周金波三次被捕入獄,其胞弟亦在此事件中遇難。內心的恐懼使周金波出現神經衰弱現象達十年之久,曾有一段時間覺得不寫日文、不講日語、封閉記憶是安全快樂的事;後來才又恢復原來的姓名。1953年周金波創立「青天臺語話劇社」,之後多在戲劇領域活動。1994年74歲時參加臺灣 [[ 清華大學 ]] 舉辦的「 [[ 賴和 ]] 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提及自己的文學創作理念。會議中,對於被指為「皇民文學」之作,始終誠實直面自己的文化抉擇,讓與會人士不得不重新思索應如何去理解那一代人的想法及感情。日本學者如岡崎郁子對周金波的日文作品評價極高。
== 重要作品 ==
==對外連結==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xml_id=0000293686 周金波.台灣記憶]
==参考资料=={{reflist}}[[Category:臺灣 日治時期小說家|C周]][[Category: 臺灣女性 小說家|C周]][[Category: 台灣日語文學 作家|C周]][[Category:日本大學校友]]
[[Category:基隆市人]]
[[Category: 周姓台灣作家]]
98,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