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朝諸侯國(趙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朝諸侯國之趙國
 

分封君主周威烈王

國 都晉陽 ( 在今山西太原 )
中牟(在今河南鶴壁
邯鄲(在今河北邯鄲

建立時間 :公元前403年

建國之君趙烈侯

亡國之君趙王遷

滅亡時間 :公元前222年

史書記載史記(卷43趙世家)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1]

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2]。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白起換王齕。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經此一役趙國國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

趙國發展史

趙氏起源

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為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蜚廉)的直系子孫。始祖造父為飛廉的四世孫[3]

趙國國君為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與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挑唆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有寵於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分封趙城

造父周穆王駕車,並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4][5]

晉國四卿

西周末年,叔帶晉國,侍晉文侯[6]驪姬之亂時,太子申生被害,叔帶的後裔趙衰跟隨公子重耳流亡,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治國有方,稱霸諸侯,是春秋五霸之一。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趙鞅趙無恤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智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智氏滅亡

趙襄子繼其父趙簡子立,襄子為一狄人婢女所生。前454年智伯瑤韓康子魏桓子大夫,圍攻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家宗主倒戈,將智伯瑤討死,是為三家滅智[7]。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知氏的領地,另也開始吞食晉國的領土。

趙襄子死後,其子趙桓子繼位。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立,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三家分晉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晉國君主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趙烈侯韓景侯魏文侯周天子立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認為戰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國剩餘的土地瓜分完畢[8]

停滯中衰

趙肅侯即位時期,仍與諸侯多有交戰,甚至一度攻下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並在徐州聯合楚國大敗齊軍(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齊於徐州。昔日的霸主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慘敗,又屢遭諸侯圍攻,一蹶不振。趙國沒有了魏國的威脅,然而西方的秦國、東方的齊國逐漸強大,屢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因連年的戰爭而元氣大傷,陷入了中衰期。趙肅侯壯志未酬而死去了,傳位給年幼的趙雍。

胡服騎射

趙肅侯之子趙武靈王趙雍即位尚稱順利,但內憂方平,外患又生。秦、齊、楚、魏、燕各派出精銳部隊一萬人來參加趙肅侯的葬禮。此時趙武靈王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臨危之時,體現出自己非凡的智慧,有條不紊地把一場危機消弭於無形[9]

首先趙武靈王調趙國重兵於邯鄲,禁止五國的大軍入境。派人聯結燕北的胡族部落,給燕國施加壓力,同時派人結好齊國南部的宋國,由此輕易地化解了五國聯盟。

趙國匈奴長期對峙,匈奴騎兵兇悍強壯,雖然趙國盛產馬匹,但在軍事上,馬匹僅作拉馬戰車之用。趙武靈王與匈奴騎兵戰鬥後,明白到匈奴騎兵的優點在於機動和靈活性。於是趙武靈王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令趙國軍隊彷傚胡服,採取胡人的短衣窄袖、長褲服式,挽弓騎馬練習射箭。趙國軍力自趙成侯之後再次強大,消滅中山國,擊敗林胡樓煩二族,成為天下僅次於秦、齊的強國。

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趙軍攻破中山國都城靈壽趙武靈王禪位於次子趙何為王即趙惠文王,立肥義為相國,自號為『主父』;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滅中山國趙雍趙章,號安陽君,且欲將趙國一分為二,封趙何為趙王,封趙章為代王。

趙惠文王五年(前294年),趙章發動政變欲殺趙何後自立,但事跡敗露只殺了肥義趙章逃往沙丘〔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行宮投奔趙雍公子成、大將李兌率兵包圍行宮並殺掉趙章後並未撤圍,趙雍被圍困在行宮中三個多月後餓死。

秦趙爭霸

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10]。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後妄自尊大,遭到列國一致反對,燕、趙、秦、魏、韓五國拜樂毅為將,大破齊國。齊國遭到五國伐齊的沉重打擊,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東方挫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加之先前楚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損失極為慘重,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名將名相輩出,數敗秦軍。於澠池與秦盟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出擊關東,奪取齊的高唐[11],又遍擊關東諸國,奪取土地。一時在關東聲威無兩,直至因上黨郡歸屬問題導致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韓國上黨(今山西長子西南)與以都城南鄭(今河南新鄭)為中心的韓國本土的聯繫。韓王割讓上黨郡予秦以求和,但上黨太守馮亭抗命獻上黨予趙,趙國接收韓國上黨郡,發重兵進駐戰略重鎮長平(今山西高平)拒秦,秦則派大軍進攻長平,秦趙對峙二年六個月,趙軍陣亡眾多。

秦國用反間計使趙國換掉廉頗而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並陣前換將密派武安君白起元帥,以王齕為副將,自秦軍詐敗誘敵深入後包圍趙軍,趙軍反覆衝殺無法突圍,至趙括領軍衝鋒被射殺,群龍無首全軍投降歷時六個月,戰後秦將白起坑殺趙軍降卒,只放240名年幼者回趙國,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但強大的秦國軍隊也死傷過半,使得白起乘勝攻取邯鄲的建議被秦昭襄王拒絕。然而原先打算割讓六城求和的趙孝成王受大臣虞卿勸說,反悔不割地予秦國,並與其他國家交好結盟,使得秦昭襄王決心再次發兵攻趙。

邯鄲之戰

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不顧白起的反對[12],先後派王陵王齕,前後投入約六十萬人進攻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在老將廉頗的防守、國相平原君動員下挺住秦軍的攻勢[13]。前256年魏、楚聯軍援趙擊退秦軍,在三國夾擊下秦軍受到重創無力再戰,王齕敗走歸國,兩萬名秦軍被俘[14],秦國受此敗戰影響東進攻勢受到阻止,受重創的趙國也因此獲得喘息之機[15]

合縱抗秦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16]。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龐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與呂不韋決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17]。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前229年。

秦國滅趙

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趙幽繆王[18]。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趙國亡。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視頻

奄奄一息的趙國靠啥打敗侵略者,讓他們跪地唱征服

王立群:趙國名將李牧是非常能打的,與秦軍都沒有打過敗仗!

趙國故事之胡服騎射

參考資料

  1. 趙世家第十三,國學網
  2.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趙敬侯自中矣徙此(邯鄲)。
  3. 《史記》卷43〈趙世家〉:「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4.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造父幸於周繆王。
  5. 張政烺〈甲骨文「肖」與「肖田」〉:「從走、肖聲的趙字,今日所見最早的考古材料是禺刊王壺,有趙孟(即趙鞅,見左傳哀公二年)。《侯馬盟書》有趙字,同時也寫作肖。前者作於公元前482年,後者年代還要稍早一點,皆晉國趙氏之物。以趙為氏,自是假借字,而非從走之本義,疑即因趙氏之先世造父為周穆王御,善於趙行(今言超車),所以其氏其地就皆稱為趙了。」收入《甲骨金文及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
  6.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7.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8.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
  9.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
  10.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11.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趙肅侯)六年,攻齊,拔高唐。
  12.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餔饋,以靡其 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秦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
  13.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14. 資治通鑑·卷五·周紀五》:王齕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魏公子無忌大破秦師於邯鄲下,王齕解邯鄲圍走。鄭安平為趙所困,將二萬人降趙,應侯由是得罪。
  15.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為楚相)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16. 《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
  17.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18.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趙幽繆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