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吴锡龄(清朝官员)

吴锡龄(清朝官员) 吴锡龄(?-1775年),字纯甫。清休宁大斐人。自幼父早逝,由异母兄长吴长龄抚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举人,入军机处。乾隆四十年(1775年)状元,授锡龄翰林院修撰,赐六品衣。

目录

简介

此科共取进士158人。后来出了若干名人。如:二甲第七名王念孙,是著名文字音韵学家,是“皖派”考据学大师之一。吴锡龄的祖父吴休文在乡里多行善事,如捐银十万两,将坑洼的外出六十里通道,修成平坦大路。吴锡龄家口碑很好。吴锡龄出生在这样家中,受到良好教育,少而好学,终于科考获一甲第一名。

履历

吴锡龄中状元,即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还没有经散馆再任其他职务,也没如其他考取鼎甲的人转为下科考官,仅一年就辞世而去。未尽其用,只以夺魁天下留载史册。

后记

吴锡龄大魁天下,方才任职不久,患急病不治而亡。同科榜眼汪镛,因胪唱未至而罚俸。探花沈清藻,授编修后不久,因病身亡。鼎甲三人均仕途坎坷、不幸,在科举史上,实属罕见。吴锡龄官至修撰。

相关记载

据现存上海图书馆的《休宁大斐吴氏族谱》和道光版《休宁县志》记载,吴锡龄的远祖是元末一个名叫吴富的山林隐士,非常有学问却不愿意做官。吴锡龄的父亲吴思英是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学生员(也就是秀才),病逝的时候,吴锡龄才3岁。吴锡龄是靠同父异母的哥哥吴长龄抚养成人的。哥哥长龄是增贡生,本来很有前途,但为了侍奉继母陈氏,抚育幼弟锡龄,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替人当帐房先生挣钱养家,并延请名师为锡龄授课。锡龄见哥哥如此任劳任怨,对自己如此关心爱护,既感动又愧疚,无以为报,只有更加发愤读书,丝毫不敢懈怠,学业由此突飞猛进。 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南乡试,他高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很快又进入军机处任职。3年之后,又大魁天下,夺得状元桂冠。喜事连连,哥哥与族亲们笑逐颜开,在村中吴氏“尊德堂”高高挂上“文魁武威”的金匾,不时炫耀着大斐吴氏的光荣。吴锡龄更是喜极而泣,他深知如果没有哥哥的无私奉献,他不可能有在万众瞩目之下,胸戴红花骑马游街的无上荣耀。他的状元桂冠,最起码有一半是哥哥的。他写信给哥哥,要哥哥保重身体,赡养全家老小的重担今后该轮到他来挑了。 可谁知,纸墨未干,他这个做官不久的新科状元竟然口吐鲜血,不治而亡。 噩耗传来,大斐山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鬓发染霜的哥哥长龄痛哭失声,却没有被无情的现实击倒。他又挑起抚养孤侄吴若曾的重任,直到70高龄还到山外四处奔波,终于将弟弟留下的独苗培育成人,由拔贡入选吏部文选司,成为七品小京官。侄孙吴自孚后来也能自食其力,接续状元郎的香火。

人物评价

公元1775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清晨,紫禁城太和殿丹墀下,身穿各色官服的朝廷大臣和新科进士穆然肃立,乾隆皇帝缓缓登上宝座。一阵钟鼓齐鸣之后,舒缓悠扬的《庆平乐章》凑响,殿试金榜揭晓的隆重典礼“传胪大典”便正式开始。 诸位大臣和众多新科进士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在掌管朝仪的鸿胪寺官身上,随着他宏亮的宣唱声响起,原本立在丹墀下的吴锡龄听到自己的名字头一个在空中回荡,惊喜万分,连忙出列朝着高高在上的皇帝跪拜谢恩。几天后,吴锡龄率领新进士刚刚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恩荣宴”,紧接着又在午门前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乾隆见锡龄眉清目秀,心中已有几分喜爱,有意要进一步试一下新科状元的才学,突然发问:“那日大典,历经诸多宫殿,其中名联佳句可还记得?”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