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澎 | |
---|---|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
出生 |
1972年 山东新泰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吴澎,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山东农业大学"1512工程"人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AACC(谷物化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食物与健康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食品科技学会理事,泰安市饮食文化协会副会长,泰安市茶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泰安市食品工业协会理事,泰安市作协会员,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长期聘请访问学者。国际核心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BiologicalScience特邀编辑,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Academ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审稿人,《粮油食品科技》《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期刊论文的审稿专家,《中国食文化》期刊特邀撰稿人。主要从事"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性"、"中国饮食文化""食品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先后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等中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5篇。近几年来,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编著教材十三部:主编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规划教材七部,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一书获全国化学工业部教材类二等奖,《食品标准与法规》获山东省软科学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全国化学工业部教材类二等奖。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三部,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三部,主编科普及畅销书籍多部。
主要作品
以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近几年来,编著教材八部:主编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三部。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质检总局蔬菜农残标准研究课题;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不同加热方式对豆浆理化、功能性质的影响及其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2013GNC11307);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一等资助课题"红薯茎叶功能因子的综合开发利用";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课题"山东农大白糯小麦品质鉴定及产品开发";山东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一等资助课题"山东农大白糯小麦品质鉴定及产品开发";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胶州大白菜中的风味物质";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课题"小麦馒头品质主要参数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应用品种筛选鉴定"。第二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电加热(欧姆加热)对豆浆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31171759/C200211)。参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科技部)课题"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及国家973课题"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利用关联分析挖掘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高产基因"课题。多年来承担多项山东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中国饮食文化》一书获全国化学工业部教材类二等奖,《食品标准与法规》获山东省软科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
学术研究
副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两部,参编"十一五"规划教材三部。主持国家质检总局蔬菜农残标准研究课题;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胶州大白菜中的风味物质";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课题"小麦馒头品质主要参数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应用品种筛选鉴定"。第二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电加热(欧姆加热)对豆浆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31171759/C200211)。参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科技部)课题"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及国家973课题"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利用关联分析挖掘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高产基因"课题。主要研究方向:1、食品风险评估与品质检测;2、谷物食品的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3、花卉食品、保健食品的综合开发利用;4、饮食文化、食疗理论研究。
参考来源
- ↑ 吴澎 ,山东农业大学
- ↑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吴澎 ,山东农业大学, 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