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向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汉族姓氏。

向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计算排名第99位(2007年数据)。

炎帝生的二十四个儿子之一,起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陕西建向国,以国名为氏,这是真正的向姓始祖。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姓发源于陕西,并以国为姓,而"向父"为向父姓得姓始祖,无论如何,"向父"的姓祖发祥于今宋国。

向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向氏人口的35%左右。

目录

得姓始祖

向姓一、向垚夏朝时在陕西建向国,以国名为氏。为向氏已知的得姓始祖。

二、西周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今安徽怀远区域),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为向氏始祖。

三、子肸"向父",宋桓公之子,名。其孙(一说曾孙)名子戌,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为姓,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父"氏。尊"向父"姓得姓始祖。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山阳郡: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西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的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又名"河内堂"向氏第六代子颀任宋国大夫,迁徙河内,河内成向氏始发地。北宋《向氏族谱原序》由宋昭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参知政事李清臣撰,其中有"河内向氏",敏中公任"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湖北省黄梅县容公向氏怀恋先祖,遂命名郡望地为家族堂号为"河内堂"。不忘 原流始居之地。有楹联曰: "宋国启姓,河内流芳。""河南堂"类同。)

河东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七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竹林堂:资料有待补充。

大耐堂:典自宋向敏中。向敏中,宋开封人,字常之。太平兴国进士。知广州,召为工部郎中。以廉直超擢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朝拜右仆射。门阑寂然,宴饮不备。帝闻之叹曰:"敏中大耐官职。"以衰疾辞不许,卒谥文简。居大任30年,人以重德目之。尊向敏中为祖的向姓后人以一代贤相为荣,遂名其堂为"大耐堂"或"耐职堂"。

彝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泰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让爵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研究考证

渊源一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今安徽怀远区域),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高氏、襄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西周的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向国与山东莒县没有任何关系。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

折叠渊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史称"向父"氏的正宗祖宗。

"向父"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渊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七公里处),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羊舌肸这一代,羊舌氏家族极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铜鞮伯华)、羊舌肸(叔向)、羊舌鲋(叔鱼)、

羊舌虎(叔虎),皆为晋国大夫,史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连当时的晋国世敌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

渊源四

源于西南夷,西南夷是黄帝后代,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

渊源五

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

渊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