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工業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工業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後工業化

提出人物: 丹尼爾·貝爾

發現時間: 二十世紀中期至今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農業的一種發展趨勢。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概念。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他認為,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誌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誌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1]

簡介

後工業化社會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是專業和技術階級處於優先地位且是創造新"知識技術"的社會。

本質上看,"後工業化"是在物質基礎達到一定水平,供給以知識和技術為動力改變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理解這一過程,有必要廓清以下幾方面認識:首先,"後工業化"是工業經濟發展到較強大、相對領先時才發生的。發達國家由工業經濟向後工業經濟的轉變無不是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生產已達到較高水平的時期開始的,高技術領域在世界上均達到了領先水平。

其次,"後工業化"最終雖是以服務經濟的加速強大為特徵的,但這個階段的到來是以經濟體實現了較完善的社會保障,並形成了以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結構。沒有這一支撐,所謂的"後工業化"社會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後工業經濟也就沒有支撐。

第三,"後工業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邁入這一階段與該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中的動態分工息息相關。若經濟體尚處在產業鏈分工的低端是不大可能跨入這一階段的。進入這一階段,經濟體的發展也必須達到較高水平,城市化進入較成熟階段。

最後,"後工業化"是一個較漫長且有發展時序的過程。觀察各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可以發現 ,美國第三產業由55%到70%花了20年,日本花了20年第三產業比重也僅僅提高了9個百分點,法國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67%花了40年。而其中一些國家如日本,在某些年份還出現了"再工業化"的變化。

後工業化社會理論

一種以科學技術革命成就論述社會變化的理論。該理論為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

後工業化社會理論認為,社會的發展是與三個不同領域(技術--經濟、文化、政治領域)的變化相聯繫的,每一個領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軸心原則基礎之上的。

貝爾從自己的"軸心原則"--"工藝與知識軸心"的發展概念中,得出後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

(1)小經濟從商品生產轉變為服務生產;

(2)在從業工作人員中,職業專家和技師階級占大多數;

(3)在採用組織經濟和確定社會結構的新方法的條件下,成為軸心原則的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

(4)技術-經濟環境面向對工藝的控制;

(5)保證按新的"理智工藝"作出決策的過程。

他還認為,現代西方社會一系列矛盾是所謂各個領域分化的結果,擺脫工業化主義危機的出路在於發展"後工業趨勢"。這是藉助科學技術革命維護現代資本主義的最新形式之一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