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司马扎,(生卒年不详) ,一作司马礼。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为大中年间(847-860)诗人。

目录

人物生平

生平事迹不详。曾登进士第,有诗名,与储嗣宗友善。著有《司马先辈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其诗颇能反映人民疾苦。《古边卒思归》、《蚕女》、《锄草怨》、《卖花者》等诗语言沉痛哀切,内容较为深刻。 诗词全集:《登河中鹳雀楼》 《自渭南晚次华州》 《送归客·多才与命违》 《古边卒思归》 《宫怨·柳色参差掩画楼》 《题清上人》 《送友人下第东游》 《送孔恂入洛》 [1]

诗作

《宫怨》诗被认为“具盛唐风韵,晚唐绝句当推第一”(《唐诗摘钞)其内容为: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历代诗词歌赋中,反映宫女不幸遭遇的题材屡见不鲜,但不少是写望幸而不得的怨恨。这首《宫怨》的著眼点却主要在青春空逝的悲哀,其怨愁之情并不直抒,而是藉景托喻。

一、二句描绘宫廷春晓景色,渲染环境气氛,以明媚春光烘托人物寂寥悲凉的心境。垂柳如烟,莺语间关,柳绦袅娜明灭,画楼掩映其间。这一派美丽春色,对绿荫深锁的画楼中宫女来说,只不过更添撩人恼人情致而已。一个“掩”字,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宫女们成年累月被关闭在这深宅大院中,既不得见君王,又不能与外界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好的光阴都在这与世隔绝的高墙深院中寂寥郁闷地白白消逝了。尽管雕梁画栋、柳暗花明,环境豪华优美,但人身得不到自由,感情得不到满足,一切都属枉有。白居易《柳枝词》其三中云:“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那些正当妙龄,或花容已衰的宫女,面对勾人情思的依依绿柳,能不怀春、惜春?也许皆因“泪湿罗巾梦不成”之故吧,晓莺一啼,便“满宫愁”了。莺歌之声本应是送来春意的,而诗中偏说“送”愁。这是因为春意更能触动春情,得不到爱情的宫女自是愁绪满怀了。这属反衬。满,宫女之多,愁情之盛。朝朝代代封建帝王有不寻欢作乐,荒淫无耻的吗?秦皇在位,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炀帝建迷楼,数千宫女被选人宫,坐等红颜老……可想而知这“满”字的涵概了。满院春色与满宫怨愁形成了强烈对比,愁更显愁。

三、四句借春花表达青春空逝的感叹。第三句十分伤感悲切。“年年”,有“从来”之意。这不禁使人想起黛玉《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宫女均是青春年少被选入宫的,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一辈子幽禁在高高的宫墙之内,直到老死。“无人见”,当然也就无甚么爱、无甚么情可言。作为活生生的人,怎能忍耐这监狱一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爱情温慰的死寂生活呢?虽有天生的玉质仙姿,也枉费造物主一片好意啊!末两句可与李建勋“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之句比较来看。两者意思似乎相同,实则著眼点却很不一。司马诗重在“空”字,是对青春白度的叹息,对“出御沟”想法的否定,对宫女生涯的绝望,消极之至。李诗重在“羡”字,认为尽管青春已逝,只要能回到人间便是大幸,是对“出御沟”获得人身自由的向往。相比之下,司马诗的这两句显得更为凄婉、哀伤,所谓“怨而不激”(锺惺《唐诗归》),是也。[2]

《弹琴》

凉室无外响,空桑七弦分。 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闻。 月落未终曲,暗中泣湘君。 如传我心苦,千里苍梧云。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一蕊才占烟,歌声已高会。自言种花地,终日拥轩盖。农夫官役时,独与花相对。那令卖花者,久为生人害。贵粟不贵花,生人自应泰。——唐代·司马扎《卖花者》

《卖花者》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 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 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 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 一蕊才占烟,歌声已高会。 自言种花地,终日拥轩盖。 农夫官役时,独与花相对。 那令卖花者,久为生人害。 贵粟不贵花,生人自应泰。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