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達林

於 2018年10月31日 (三) 15:47 由 Kongde001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喬治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喬治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發音[ˈjosʲɪf vʲɪsɐˈrʲonəvʲɪt͡ɕ ˈstalʲɪn]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聽 說明·資訊;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本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澤·朱加什維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發音[iɔsɛb bɛsɑriɔnis dzɛ dʒuɣɑʃvili]),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國防部長、蘇聯大元帥,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澤·朱加什維利生於俄羅斯帝國哥里,畢業於梯弗里斯神學院。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他傾向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別,並組織了1907年梯弗里斯銀行搶劫案以籌集革命資金。1913年開始使用筆名史達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布爾什維克派執政後,史達林為七名政治局成員之一。史達林在蘇聯成立後,成為蘇共的總書記。儘管列寧反對,但在1924年列寧去世後,史達林成功掌權並清洗了反對派。隨後他提出了一國社會主義,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被全面強制推行的計劃經濟和集體主義政策代替。史達林成功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從農業社會迅速轉型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然而農業集體化則擾亂了食品生產,引發了1932年蘇聯大饑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稱為蘇聯大清洗時期。在樹立個人崇拜同時,對黨、政、軍領導人,少數民族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勞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史達林與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瓜分波蘭,然而隨後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儘管初期有所損失,但蘇聯紅軍最終擊敗納粹,於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歐洲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二戰時期吞併了波羅的海國家,在戰後的東歐扶植社會主義陣營,並支持中國、朝鮮及北越的社會主義國家。勢力擴大了的蘇聯和美國成為兩個超級大國,分別支持的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戰後對峙形成冷戰。史達林帶領蘇聯完成了戰後重建,並使蘇聯成為第二個擁核國。在戰後大饑荒後,史達林發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產主義建設。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繼任並對其展開批判及進行去史達林化。

史達林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的最重要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史達林主義影響了世界上眾多的馬列主義組織及政府,而史達林則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和工人階級的象徵。在蘇聯解體後,因曾領導抗擊納粹德國勝利及建設蘇聯,史達林被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讚揚。對其的批評則多強調他任內使得數以百萬計人死亡,並發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