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史達林

增加 62,9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约 瑟夫· 維薩 维萨 奧諾維 昂诺维 奇· 斯大林</h4>| original_name=| image = [[File: 史達林 (喬治亞語:იოსებ .jpg|200px|center|缩略图]]| imagesize = | caption = [https://i1.kknews.cc/SIG=1hqidm5/14n10007opr1122q3082.jpg სტალინი;俄語:Ио́сиф 原圖連結] [https://kknews.cc/history/om4o685.html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office = [[苏联共产党|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term_start = 1922年4月3日| term_end = 1952年10月16日<br />(此後仍為排名第一的書記處書記至逝世)<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720/8/26050508.pdf Ста́лин 《第四章蘇聯領導體制的演變》] 發音第104、117頁。</ref>| predecessor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责任秘书)| successor = [[ ˈjosʲɪf vʲɪsɐˈrʲonəvʲɪt͡ɕ 尼基塔·赫魯曉夫]](第一书记)| office2 = ˈstalʲɪn第1、4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部长会议主席]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聽 說明·資訊;1878年12月18 ]| term_start2 = 1941年5月6 -1953 | term_end2 = 1953 年3月5日 ),本名約瑟 | head2 = [[尼古拉·什维尔尼克]]<br>[[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predecessor2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successor2 = [[格奥尔基·马林科 ]]| office3 = {{URS}}第5任國防部部長| term_start3 = 1941年7月19日| term_end3 = 1946年2月25日| premier3 = 自己| predecessor3 = [[謝苗 · 維薩里奧 康斯坦丁 諾維奇· 鐵木辛哥]]| successor3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 · 布爾 什維 寧]]| office4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正式成员| term_start4 = 1919年3月25日| term_end4 = 1953年3月5日| birth_date = 1878年12月18日(舊曆12月6日)| birth_place = {{flag|Russian Empire|1858}}[[第比 斯省]][[哥里]]<br /> 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發音今[[喬治亞]][[哥里]])|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3|3|5|1878|12|18}}| death_place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莫斯科]]| nationality = [[苏联]]| spouse = [[iɔsɛb bɛsɑriɔnis dzɛ dʒuɣɑʃvili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 ](1906年-1907年 ,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執政近三十 <br>[[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1919 (1924 - 1953 1932 年) ,任全 | children = [[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br>[[瓦西里·约瑟福维奇·斯大林]]<br>[[斯韦特兰娜·约瑟福芙娜·阿利卢耶娃]]| party = [[蘇 共產黨 ]]| religion = 无 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 [[共产 席(蘇聯總理 义]] ,前为[[格鲁吉亚正教会]]教徒| allegiance = {{USSR}}| branch = [[ 蘇聯 國防部長、 紅軍]]| serviceyears = 1943年–1953年| rank = [[ 蘇聯大元帥 ,對二十世紀 ]] | commands = [[ 蘇聯 紅軍]]最高统帅| battles = [[第二次 世界 影響深遠。大战]]| awards = | signature = }}
'''约 瑟夫· 維薩 维萨 奧諾維 奥诺维 奇· 澤·朱加什維利生於俄羅 帝國哥里 大林'''([[格魯吉亞語]]:{{lang|ka|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 畢業於梯弗里斯神學院。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 [[俄語]]:{{lang|ru|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他傾向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別 {{IPA-ru|ˈjosʲɪf vʲɪsɐˈrʲonəvʲɪt͡ɕ ˈstalʲɪn|pron}}{{Audio|Ru-Stalin.ogg|听}} 並組織了1907 {{bd|1878 梯弗里斯銀行搶劫案以籌集革命資金。1913 |12月18日|1953 開始使用筆名史達林( |3月5日| Ста́лин }}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 ,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 '''({{lang-ka|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IPA-ka|iɔsɛb bɛsɑriɔnis dzɛ dʒuɣɑʃvili|pron}}),[[苏联]]前[[领导人]] 布爾什維克派 執政 近三十年(1924-1953年) 史達林為七名政治局成員之一。史達林在蘇聯成立後,成為蘇 任[[苏联 的總書記。儘管列寧反對 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 但在1924年列寧去 对[[二十世纪]]苏联和[[ 後,史達林成功掌權並清洗了反對派 界]]影响深远 隨後 提出了一國社會主義,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被 全面 強制 推行 的計劃經濟和 [[农业 體主義政策代替。史達林成功實現了 体化]],引發[[1932年苏联大饥荒]],以[[计划经济]]实施 [[ ]] ,使 蘇聯從農業社會迅速轉型 苏联 为[[ 重工 业]] [[军 ]] 然而農業集體化則擾亂了食品生產,引發了1932年蘇聯大饑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稱為蘇聯大清洗時期。在樹 同时树 [[个 人崇拜 同時 ]] 對黨 对党 、政、 軍領導 军领导 ,少數民族 以至普通 [[干 ]] 和群 進行 [[大清洗]], 大量 逮捕, 屠殺和压迫 流放 或勞改和屠殺 [[少数族裔]] ,造成 逾數以十 萬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和[[盟军]]共同击败[[軸心國]],苏联[[领土]]大扩张。战后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峙
1939年8月 1991年[[苏联解体]] 史達 [[俄罗斯]]丧失大片领土及[[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得一些俄罗斯民众怀念[[前苏联]]的光辉,正是在斯大 與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瓜分波蘭,然而隨後1941 执政期间[[苏联]]得到大片领土及成为[[超级大国]]。2008 德國入侵蘇聯。儘管初期有所損失 但蘇聯紅軍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 終擊敗納粹 伟大的俄罗斯人”评选 於1945年5月攻克柏 结果斯大 名列第三位(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 在歐洲結束了第二 世界 于[[亚历山 ·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ref>[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8/dec/29/stalin-name-of-russia Medieval warrior overcomes Stalin in poll to name greatest Russian]</ref> 蘇聯在二戰時期吞併了波羅 民众对斯大林 海國家 正面评价之高出乎[[俄罗斯政府]]意料之外令俄罗斯政府感到不安。[[俄罗斯共产党]]指责说“评选被政府操控以防止斯大林、[[列宁]]居榜首”。2009年10月29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戰後 [[克里姆林宫]][[博客]]上,谴责试图重树斯大林形象 東歐扶植社會主義陣營 做法 並支持中國、朝鮮及北越 他说那个年代大规模杀害是不可以正当化 社會主義國家 勢力擴 <ref>[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hina-3292220081229?sp=true. 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人 斯 了的蘇聯和美國成為兩個超級 林排名第三]</ref>1937年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 恐怖”时期 分別支持的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戰後對峙形成冷戰。史達林帶領蘇聯完成了戰後重建 期间130万人被判刑 並使蘇聯成為第二個擁核國 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在戰後 [[梅德韦杰夫|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表示斯 饑荒後,史達 發起了 “对 己的人民发动战争,这是令人发指的罪行……([[卫国战争]])是全国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虽 我对当时绝 改造和共產主義建設。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繼任並對其展開批判及進行去史達林化 多数领导人并没有好感” <ref>[http://www.russkiymir.ru/russkiymir/en/news/common/news8233.html Russian Prime Minister: Stalin Waged War on His Own People]</ref>
== 史達 早年生活 ==1878年12月18日,斯大林生於[[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西部[[哥里]]城(今[[格鲁吉亚]][[什达-卡特利州]]首府)。父亲為[[奧塞提亞人]]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人]][[农奴]]。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夭折<ref name="Young Stalin">Simon Sebag Montefiore. Young Stalin. 2007. ISBN 9780297850687</ref>。早期他父亲頗為富裕,拥有自己[[工厂]]<ref name="Young Stalin" />,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儿<ref>Ludwig, Arnold M., ''King of the Mountain: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2, ISBN 0813190681 p.152</ref>。及後家庭财政转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母语]]是[[格鲁吉亚语]],10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哥里的[[神学]]学校就读,在那里他学会[[俄语]],但讲俄语时仍带有格鲁吉亚[[口音]]。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 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最终放弃考试, 廣泛認 学校开除<ref name="Young Stalin" />。随后他供職於第比利斯气象观测台,积极参与革命。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不久斯大林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革命活动者,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 是20 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不久首个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诞生。 1907年6月26日,斯大林和手下在第比利斯市内[[广场]]伏击帝国银行护送队。枪战中,自制炸弹爆炸殺死40人,而斯大林和手下則劫取25万[[卢布]]脱逃<ref name="Young Stalin" />。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斯瓦尼泽却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 。斯大林在悲痛中渡过,几个月后,他把孩子雅可夫交给娘家抚养。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革命活动,暗杀极右翼[[民族主义]]团体“[[黑色百人团]]”成员,并参与绑架、抢劫等。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1912年,斯大林来到[[圣彼得堡]],在列宁指示下创办《[[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笔名“斯大林”(意思为“钢铁 人”)。不久,他 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 革命时期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 要及 返[[彼得格勒]]([[圣彼得堡]]),与[[列夫·加米涅夫]]、[[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ref name="Young Stalin" />。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领导团体的一员, 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ref name="StalinRobertService">Robert Service. Stalin: A Biography. 2004. ISBN 978-0-330-41913-0</ref>。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谢苗·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強在军队中的 。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时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很多[[苏联红军|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ref name="RedTsar">Simon Sebag Montefiore. ''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 Knopf, 2004 (ISBN 1-4000-4230-5).</ref>。为了征粮,他还使用焚烧村庄的手段,逼迫农民服从和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ref name="StalinRobertService"/>。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 建立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在斯大林掌权后,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他严厉的把红军的逃兵當作叛徒而集体处决。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舉却违背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的政治把戏促使第一骑兵军的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叶戈罗夫]]违背中央的命令,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ref name=" Adam Bruno Ulam">''Stalin: The Man and His Era'', Beacon Press, 1987, ISBN 0-8070-7005-X,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A1eYKftgwgYC&pg=PA188&lpg=PA188&sig=_e0xasWyvPEw8iaZgY9EL8v_6yg Google Print, p.189]</ref>,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的指责他<ref name="StalinRobertService" />。 == 掌权 ==1921年[[苏联红军|红军]]进入[[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格鲁吉亚]],建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苏维埃]]政权,斯大林在其中舉足輕重 。由于此时[[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分歧,于是列宁重用斯大林与之抗衡。在[[加米涅夫]]襄助下,1922年4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5月列宁突然[[中风]],被迫停止政务活动。在处理[[格鲁吉亚事件]]时,斯大林要求削减格鲁吉亚的[[地方自治]]权,主張格鲁吉亚苏维埃應并入[[南高加索联邦]]再并入[[苏联]],引起当地[[布尔什维克]]的不满。他和[[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于是对反对派使用粗暴的高压政策,列宁对此非常反感,称他们的行为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ref name="StalinRobertService"/>。同时,斯大林要求放松外贸垄断的建议也跟列宁发生分歧。列宁于是在遗嘱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同时列宁寻求与托洛茨基再次合作。斯大林得知后,在电话里辱骂列宁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列宁 后曾愤怒写信给斯大林,并以绝交威胁他道歉。斯大林选择低头认错最终事情平息<ref>[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4_7734_1302774_1.shtml 三件事上产生分歧,列宁与斯大林绝交致病情恶化]</ref>。在列宁健康恶化时期,斯大林和列夫·加米涅夫、[[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建立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党内威望较高的托洛茨基。 1924年列宁逝世后,克鲁普斯卡娅把列宁的遗嘱交给中央政治局。在苏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的遗嘱没有被公布于众,而仅仅是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的高级领导人中传达,斯大林根据列宁遗嘱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 致选举斯大林为[[苏共中央总书记]]<ref name="StalinRobertService"/>。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的批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與斯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並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ref>《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304、309页。</ref> 史達 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不久之后,斯大林與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意見亦見分歧:斯大林支持[[尼古拉·布哈 ]]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減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 義影響了 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 世界 革命]]的主张,他们形成“新反对派”,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 眾多 ,他们和斯大林为首 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 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倾”集团斗争。斯大林充分利用中央权力打压反对派,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 1927年末,苏联谷物短缺,斯大林认为其為富农囤积之果。他力求迅速消灭富农阶级,並始推[[农业集体化]]政策。而布哈林等人认为谷物收购危机原因不在于富农,而在于不合理之收购价和工业品不足,堅持新经济政策<ref name="RedTsar" /> 。斯大林于是批评布哈林等人是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集团,并于1929年将布哈林逼出政治局。 == 統治苏联 == === 农业集体化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苏联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集体化开始时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而最后被剥夺的农户却达到农户总数的6%-8%,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3%),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大规模退社的浪潮<ref name="俄国史">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第二部分:斯大林、右翼反对派、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体化 ISBN 9787807001676</ref>。1930年6月,集体农庄比例已由60%降到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 義組織 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ref name="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 ISBN 7-5004-1611-3</ref>。 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50%<ref name="俄国史"/>。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全盘集体化也没有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明显提高,1932年-1934年之间,苏联出现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体化完成后,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ref name="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 苏联1928年-1934年间[[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谷物的总产量下降7.8%,而同期的国家收购量却增加150%,这直接导致波 [[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伏尔加地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严重的饥荒<ref>{{cite book |title=Modernization from the Other Shore |last=Engerman |first=David |authorlink= |coauthors= |year= |publisher= |location= |isbn= |page= |pages= |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kFlO7hoxOMC&pg=PA194&dq }}</ref><ref>{{cite web | title = Famine on the South Siberia | url = http://www.philosophy.nsc.ru/journals/humscience/2_98/15-MAL.HTM}}</ref><ref>{{cite web | title = Demographic aftermath of the famine in Kazakhstan | url = http://demoscope.ru/weekly/2003/0101/analit02.php}}</ref>。在此次饥荒中死亡的人数大约在600万-1000万之间<ref name="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ref name="Harvest">Robert Conquest (1986) ''The Harvest of Sorrow: Soviet Collectivization and the Terror-Fam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05180-7, p. 306.</ref><ref>Davies and Wheatcroft, p. 401. For a review, see {{cite web | format = [[PDF]] | url = 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economics/staff/faculty/harrison/reviews/davies-wheatcroft2004.pdf | publisher = Warwick | title = Davies & Weatcroft, 2004}}</ref>,其中以[[乌克兰大饥荒]]最为惨重(饿死250万-500万人)。为了控制农民向人满为患的城市转移, 政府 恢复沙皇时代的内部护照制度,宣布农民不经许可滞留城镇为非法行为<ref name="剑桥欧洲经济史">《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 ISBN 7-5058-2893-2</ref>。在此期间国内数以万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苏联当局不得不使用正规军以剿匪的名义镇压反抗农民<ref name="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再次出现饥荒 约有100万-150万人因此 丧生<ref name="Ellman">[http://www1.fee.uva.nl/pp/mjellman/ Michael Ellman], [http://www.paulbogdanor.com/left/soviet/famine/ellman1947.pdf The 1947 Soviet Famine and the Entitlement Approach to Famine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4 (2000): 603-630.</ref>。 === 大规模工业化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ref name="剑桥欧洲经济 "/>。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苏联国内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却被忽视,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业进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至被[[枪决]]<ref name="剑桥欧洲经济史"/>。1935年首先取消面包和面粉、米的配给制,后来又取消了按定额发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给制。1936年初,工业品也采取类似的措施。”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通过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动物脂肪1.59倍,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消费品的销售额有很大的增长<ref>《经济史》第4卷第611页、第610页</ref>。 ===科学===苏联政府治下的科学一如艺术和文学一样受到严厉的意识形态控制。 在不涉及意识形态的领域有长足的进展,但是斯大林时期在科学领域非常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宣传[[李森科]]的生物学说而反对[[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称其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转而宣传李森科的杂交学说,从而造成农业减产。凡是敢于公开提出质疑批评的都受到谴责和监禁。<ref>[[Olival Freire, Jr.]]: ''[http://anikov.myweb.uga.edu/intel/freire.pdf Marxism and the Quantum Controversy: Responding to Max Jammer's Question]''</ref><ref>Péter Szegedi ''[http://hps.elte.hu/~szegedi/cikkek/coldw.doc Cold War and Interpretations in Quantum Mechanics]''</ref> ===宗教===斯大林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忠实地执行着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消除宗教这一信条。苏联政府通过无神论教育、反宗教宣传和反宗教社会机构、岐视性的法律和恐怖运动对付信徒们。到1930年代晚期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与宗教有关已经是一件危险的事。<ref>Pospielovsky, Dimitry V. (1988) ''A History of Soviet Athe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Believer'', vol 2: Soviet Anti-Religious Campaigns and Persecution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p. 89</ref> 斯大林对东正教的迫害使得它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在1930年代几乎被消灭:1939年活动的教区从1917年的54000下降到几百个,很多教堂被毁,数以万计的教士、僧侣和修女被迫害或处决。大清洗耳中就有超过十万人被枪决。<ref>{{Cite book|authorlink=Alexander Nikolaevich Yakovlev|author=Yakovlev, Alexander N.; Austin, Anthony and Hollander, Paul |url=http://books.google.com/?id=ChRk43tVxTwC&pg=PA165|title=A Century of Violence in Soviet Russia|publisher=Yale University Press|year=2002|page=165|isbn=978-0-300-10322-9}}</ref><ref><{{Cite book|author=Pipes, Richard |authorlink=Richard Pipes|title=Communism: A History|publisher=[[Modern Library Chronicles]]|year=2001|page=66|isbn=0-679-64050-9}}</ref>在二战中宗教作为一种爱国组织得到一定的复兴,数以千计的教区又重新兴办,直到赫鲁晓夫时期又迎来新一轮的压制。俄国东正教会对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承认使得它与外国东正教会决裂。 斯大 在死去前不久还下达新的迫害宗教的命令。<ref>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All Times for Smartphones and Mobile Devices P137</ref>在苏联很多少数派宗教如天主教、受洗派、伊斯兰教、佛教和犹太教都受到相同的待遇:大量僧侣被处决,教堂、清真寺、犹太教堂、佛教庙和纪念物 認為 毁。 ===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義]] 指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主要包括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外交主张,其中有[[一国社会主义]]、[[ 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阶级斗争]]等观点。但是,斯大林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创立任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所谓“[[斯大林主义]]”,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列宁]]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核心是中央集权体系。[[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本质是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 主義 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他们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季米特洛夫]]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经验证明这个真理:谁如果不是真正的[[列宁主义]]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谁如果不是真正的斯大林主义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列宁主义者。”<ref>1952年7月2日人民日报《乔治·季米特洛夫——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的活动家》</ref> [[戈尔巴乔夫]]时期对整个斯大林模式或者说斯大林主义加以全盘否定,以建立“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ref>[http://www.xjass.com/zy/content/2012-08/14/content_241834.htm 试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ref>1988年12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承诺坚决地摒弃一切过时的东西,铲除斯大林主义的残余,“不让永远结束的历史重演”。<ref>198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波党召开十届十中全会 雅鲁泽尔斯基呼吁达成民族谅解》</ref>1989年3月7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讨论有关彻底消除斯大林主义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强调一定要把为斯大林主义受害者平反的工作进行到底。<ref>198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强调 全面评价贝鲁特》</ref>1979年中国托派理论家[[郑超麟]]出狱后提出“斯大林主义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官僚干部”。 === 大清洗 ===1934年12月1日,苏联政治风头正盛的[[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谢尔盖·基洛夫]]在[[斯莫尔尼宫]]三层被刺客枪击头部身亡。斯大林对此案高度重视,他亲自前往列宁格勒参与调查 审讯,并且宣称此次暗杀是由[[托洛茨基]]及其反对派所策划,开始针对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1935年2月原[[内务 階級 民委员部]] 象徵 党中央书记[[格里科·雅戈达]]被[[尼古拉·叶若夫]]接替。同时[[安德烈·维辛斯基]]被任命为检察长。斯大林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总部”的名义逮捕[[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以[[逼供]]手段迫使他们认罪,最后于1936年8月在[[莫斯科]]公审将他们处死<ref>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第三部分:苏联30年代大清洗 ISBN 9787509709269</ref> 不久后,又以“托洛茨基反苏军事组织”的指控处决[[图哈切夫斯基]]等[[苏联红军|红军]]将领。1938年3月针对“[[右派]]和[[托派]]反苏联盟”,斯大林又以同样的手段处决[[布哈林]]等人。1938年4月内务部的叶若夫被[[拉夫连季·贝利亚]]接替,失势的雅戈达、叶若夫均遭到清洗。1940年,身 蘇聯解體後 [[墨西哥]]的[[托洛茨基]]被苏联特务刺杀。[[大清洗]]最终变成对党、政、军、中央、地方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受害者的人数至少在70万人以上<ref name=Pipes>Communism: A History (Modern Library Chronicles) by Richard Pipes, pg 67</ref><ref>[http://sovietinfo.tripod.com/ELM-Repression_Statistics.pdf Soviet Repression Statistics: Some Comments] by Michael Ellman, 2002</ref> 。[[列宁]]时代的政治局成员“老布尔什维克”只剩下斯大林,[[米哈伊尔·加里宁]]和[[莫洛托夫]]三人 [[苏联元帅]]中的五人只剩下[[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两人( 為此两人能力平庸)。 大清洗活动也涉及到社会中的许多人:知识分子、农民(尤其是所谓的“[[富农]]”)、神职人员、技术专业人员和少数族裔。很多人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古拉格]]集中营里,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部分人在饥饿、疾病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死亡<ref>[[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ISBN 9787501437870</ref>。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兰人]]<ref>Poland's Holocaust, Tadeusz Piotrowski, 1998 ISBN 0-7864-0371-3, P.14</ref>、[[伏尔加德意志人]]<ref>[http://www.volgagermans.net/volgagermans/Volga%20German%20Deportation.htm Deportation]{{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摩尔多瓦人]]<ref>[http://www.east-west-wg.org/cst/cst-mold/bessara.html Russification and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Romanians in Bessarabia]{{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 、[[犹太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ref>[http://www.am.gov.lv/en/latvia/History-of-Occupation/briefing-paper4/ Soviet Mass Deportations from Latvia]{{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立陶宛人]]、[[克里米亚鞑靼人]]<ref>[http://www.euronet.nl/users/sota/statshist.html Deportation of Crimean Tatars by Stalin]{{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车臣人]]<ref>[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3509933.stm Remembering Stalin's deportations]</ref>、[[哈萨克人]]、[[朝鲜人]]等等。[[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乔巴山]]也效仿斯大林对国内实施政治清洗([[大镇压]])<ref name="Kuromiya pg2">Hiroaki Kuromiya, ''The Voices of the Dead: Stalin's Great Terror in the 1930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4 December 2007. ISBN 0300123892 p. 2</ref>。 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奥尔洛夫]]的苏联[[秘密警察]]自称 参与大清洗的行动,后来流亡[[美国]],写下《[[斯大林肃反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lin's Crimes'')一书,披露大清洗的许多内幕。 === 其他政策 ===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與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於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随後通过苏联宪法草案(这部宪法也被称为“[[斯大林宪法]]”,之後的苏联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以此版本为基础),从法律上规定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把[[俄罗斯人]]视为其他[[少数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断提升俄罗斯民族英雄和[[俄语]]在苏联的地位<ref>{{cite encyclopedia|title=Russia|year=2007|encyclopedia=[[Encyclopædia Britannica|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url=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13251/Russia|accessdate=19 July 2008}}</ref>。文学艺术方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指导纲领。 == 苏联的扩张 ==斯大林起初欲与[[英国|英]][[法国|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却遭遇失败<ref name="stalinswars">Geoffrey Roberts:Stalin's Wars: 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 1939-1953 ISBN 9780300112047</ref><ref name="shirer">William L. Shirer: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ISBN 0671728687</ref>,于是转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合作。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为避免使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遂于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与苏方代表[[莫洛托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雙方秘密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包括对[[波罗的海三国]]和对[[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的瓜分<ref name="britannicamr">Encyclopedia Britanica, ''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2008</ref><ref name="mrtext">[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939pact.html ''Text of the Nazi-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executed 23 August 1939</ref> 。同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9月17日,[[苏联红军]]以保護波蘭東部的[[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為理由入侵波蘭東部,占据[[维斯瓦河]]以东的波兰领土,并将其并入苏联国内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两个[[加盟共和国]]之中。之后斯大林下令对波兰战俘实施清洗,其中以[[卡廷森林事件]]最为著名<ref name="Fischer">Fischer, Benjamin B., "[https://www.cia.gov/csi/studies/winter99-00/art6.html The Katyn Controversy: Stalin's Killing Field]{{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Winter 1999–2000, last accessed on 10 December 2005</ref><ref name="Mosnews110305">Mosnews story: Katyn Massacre Was Not Genocide — Russian Military Prosecutor, 11.03.2005 [http://www.mosnews.com/news/2005/03/11/katynfiles.shtml online]{{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ref>Excerpt from the minutes No. 13 of the Politburo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meeting [http://www.electronicmuseum.ca/Poland-WW2/katyn_memorial_wall/kmw_resolution.html online]{{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同年秋季,苏联向[[芬蘭]]提出 土交換的要求,遭到芬蘭的拒絕。不久后苏联制造“[[曼尼拉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11月30日動用紅軍四十多萬人進攻芬蘭,引发[[苏芬战争]]。在芬軍頑強抵 擊納 下苏军损失惨重,但最终芬蘭因寡不敌众被逼割讓[[卡累利阿]]等地來換取和平。1940年間,蘇聯吞并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国,又強逼[[罗马尼亚]]割讓[[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940年9月27日,纳 粹德 國勝 国、[[法西斯意大利]]与[[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同年10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称德方希望将苏联拉入轴心国集团,建立“四国同盟”<ref name="philbin49">Tobias R. Philbin III:The Lure of Neptune: German-Soviet Naval Collaboration and Ambitions, 1919-1941 ISBN 0872499928</ref>。斯大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谈判。德方提供“四国条约”草案,要求苏联只能向国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扩张<ref name="shirer"/>。斯大林同意签署条约,但同时要求将[[土耳其]]、[[保加利亚]]也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中<ref name="nekrich">Nekrich, A. M. (Aleksandr Moiseevich):Pariahs, partners, predators:German-Soviet relations, 1922-1941 ISBN 0231106769</ref> 。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不再给予苏方答复<ref>Donaldson, Robert H. and Joseph L. Nogee, ''The Foreign Policy of Russia: Changing Systems, Enduring Interests'', M.E. Sharpe, 2005, ISBN 0765615681, pages 65-66</ref><ref>Churchill, Winston, The Second World Wa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53, ISBN 0395410568, pages 520-21</ref> 。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为避免遭受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相互承认双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在对方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 ]]、[[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ref name="stalinswars" /><ref>{{cite news |url=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E06E4D71638F931A25755C0A9639C8B63 |title=Stalin's Intelligence |work= [[The New York Times]]}}</ref>,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ref name="stalinswars" />,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於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 ,损失惨重。德军入侵後一个月,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於[[法国]]领土的两倍。而在8月,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格奥尔基·朱可夫]]的 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 (1941年)|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ref name="stalinswars" />。1941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ref name="EBdates">[BBS水木清华: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的演讲]</ref>,斯大林在这次讲话中提及的这些[[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罗斯[[民族主义]]来鼓舞苏军战斗。受阅的苏军部队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在[[格奥尔基·朱可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的指挥下,苏军最终守住莫斯科,并在12月的反攻中将德军击退。[[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宣告破产,之後德军被迫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同年7月,德军向[[伏尔加河]]地区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经历200多天血腥的战斗,直到1943年2月,苏军以重大伤亡为代价最终守住城市,并将德国第6軍团约33万名德军士兵全部围歼,此役被认为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ref name="EBdates">[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62720/Battle-of-Stalingrad "Battle of Stalingra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06 May. 2009.</ref>。1943年7月,苏联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对此斯大林评价道:“如果说斯大林格勒会战预示着德国法西斯的衰落,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面临灭顶之灾”。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德黑兰会议]],同[[美国]]、[[英国]]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ref name="stalinswars" />。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根据协议,苏联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并将[[波兰]]等地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5月,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同时苏军进入并控制[[东南欧]]等地区。7月17日,斯大林出席[[波茨坦会议]]。8月8日,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向[[日本帝国|日本]]宣战,同时立即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入侵[[满洲]]。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推翻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而苏联也在战争中付出重大牺牲(死亡人数达到2820万人<ref name="glantz13">Glantz, David,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11 October 2001, page 13</ref>)。同年,斯大林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在[[苏联红军]]进入欧洲地区时,对占领区域的人民实施相当数量的[[谋杀]]、[[强奸]]、破坏和洗劫等罪行,并经常以残酷的方式对待战俘。苏军在占领德国后,约有200万德国妇女被苏军士兵强奸,其中的20万妇女因伤害、自杀和被杀而死亡<ref>Richard Overy, Russia's War: Blood upon the Snow (1997), ISBN 1-57500-051-2</ref><ref>Helke Sander and Barbara Johr. ''BeFreier und Befreite. Krieg, Vegewaltigung, Kinder''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5), ISBN 3-596-16305-6</ref><ref name="Seidler, Zayas, Kriegsverbrechen">Franz W. Seidler and Alfred M. de Zayas. ''Kriegsverbrechen in Europa und im Nahen Osten im 20. Jahrhundert'' Hamburg-Berlin-Bonn (2002), ISBN 3-8132-0702-1 (German)</ref><ref>Dokumentation der Vertreibung der Deutschen aus Ostmitteleuropa, 5 Bde, 3 Beihefte, Bonn 1953-1961</ref>。在[[布达佩斯战役]]后,城内有5万妇女遭到强奸<ref>Mark, James ''"Remembering Rape: Divided Social Memory and the Red Army in Hungary 1944-1945"''Past & Present - Number 188, August 2005, pp. 133</ref>。在[[波兰]]、[[南斯拉夫]]等地也出现多起强奸和洗劫行为<ref name="Naimark, Russians in Germany">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1995, ISBN 0-674-78405-7, pp. 70-71</ref>。斯大林却对此不以为然,他对一位南斯拉夫游击队领袖向他抗议红军行为的回应是:“难道他不能理解一位横过数千公里血、火和死亡的士兵找个女人快乐并拿些小玩意吗?”<ref name="Naimark, Russians in Germany">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1995, ISBN 0-674-78405-7, pp. 70-71.</ref> 虽然后来斯大林下令强奸的士兵将受到惩罚<ref>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Belknap, 1995 p. 92 ISBN 0-674-78405-7</ref>,但强奸事件依然层出不穷,直到1947年冬, 蘇聯 部隊被官方限制在嚴密看管的駐地和軍營,將他們與[[東德]]居住人口完全分離才解決問題。<ref>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p. 79</ref> === 中苏关系 ===斯大林在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的时候,提出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对之作了论断,驳斥托洛茨基派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促使中共走上[[布尔什维克]]的道路。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包括《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中国分委会的演讲)》《中国革命问题(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联共中央所批准的给宣传员的提纲)》《和中山大学学生的谈话(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三日)》《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任务(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八届全会第十次会议上的演讲)》《关于中国(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真理报》发表《略谈现代题材》一文的后半段)》《关于中国(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联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委会全体联席会议上的演说)》。斯大林指出中国社会性质的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帝国主义财政经济的统治。”“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结合”。“反对封建残余的农民革命‘是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斯大林指出:买办资产阶级一贯是中国革命“不共戴天”的敌人。而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件]]”以后,斯大林更指出“南京和南京政府是民族反革命中心”,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作斗争。斯大林认为:“为了召唤千百万的中国农民阶级起来革命”,为了巩固工农联盟,中国无产阶级可以通过三条道路去实现对于农民的领导,就是:一,通过建立农民委员会,二,通过新的人民革命政权的机构,三,通过革命的军队。“或用没收地主田地的方法,或用减税减租的方法来满足自己迫切的要求”,“帮助农民反对地主分子”。<ref>1950年2月7日人民日报《学习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ref>斯大林在1926年11月间论中国革命前途的时候指出:“中国革命主导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中国农民领袖的作用,不可免地要落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手中”“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人民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学生。毛泽东根据斯大林的理论提出关于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把斯大林论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件和联共党史结束语六条列为[[整风运动]]最基本的文件。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文件中,号召中共党内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应以斯大林的伟大著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教材。毛泽东写道:“联共党史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与总结,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上还只有这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工作了。”<ref>1949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斯大林与中国革命——为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而作》</ref>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曾与1937年8月20日与刚刚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抗日战争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战斗机志愿队助战,一直到1941年初斯大林与[[日本帝国]]签定《[[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战斗机志愿队才撤离中国回苏。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国家([[外蒙古独立]])。 二战期间 斯大林支持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在[[伊宁事变]]中建立[[第二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以对抗[[中华民国]]。他暗中支持维吾尔族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同中国国民党军队对抗。 二战结束後,由于苏联控制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欲接管满洲,以便能更好的与[[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继续展开武装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政府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很多便利条件<ref>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第六部分: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ref>。例如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给中共将领[[林彪]]的[[东北野战军]]。<ref>[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1-11-24/0951293044_2.shtml 杨奎松《读 求实》:苏联给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ref>1946年[[国共谈判]]的努力宣告失败,[[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94年,苏联[[克格勃]]将军[[苏多柏拉托夫]]出版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一书中说,苏联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敌视[[中国共产党]]的[[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军|国军]]的援助力度。<ref>[http://news.sina.com.cn/o/2005-08-17/00256707190s.shtml 新浪网:1948年柏林危机是否影响中国]</ref>1949年,中国共产党击败南京国民政府,取得[[中国大陆]]地区控制权,并于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早晨,毛澤東到 [[莫斯科]],12月21日毛澤東參加斯大林七十壽辰慶祝活動。<ref>[[伊·科瓦廖夫]]口述,[[江陽]]譯,〈斯大林與毛澤東的明爭暗鬥〉(下),[[明報月刊]],[[香港]],1993年2月號,第130頁</ref>1950年2月,苏联与中国结盟,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給予中国经济援助。斯大林曾经称毛泽东为“穴居马克思主义者”,并在毛访苏后“没有说过关于他的一句好话”。<ref>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作者:William Taubman P336</ref> === 朝鲜战争 ===1950年1月,在苏联和[[美国]]撤出在[[朝鲜半岛]]的驻军后,[[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劳动党]]领导层对局势的分析和他们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ref name="pinglun">杨奎松,《评〈[http://www.yangkuisong.net/spsx/sp/000039.htm 抗美援朝战争史]{{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ref name="shizhe">《毛泽东的翻译师哲眼中的高层人物》决定抗美援朝 段落,人民出版社,2005年</ref>。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毛泽东]]则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ref name="shizhe" />。5月13日,金日成和[[朴正愛]]等到達[[北京]],說明斯大林已經同意。5月15日,毛澤東告訴金日成,同意統一朝鮮半岛。<ref>[[清源]]<韓戰秘密檔案的公開>,《[[明報月刊]]》,[[香港]],1994年9月號,頁68。</ref>斯大 给金日成提供258辆T-34-85坦克,组建“亚洲除苏军外最强大的装甲力量”。<ref>当时美军仅在日本有几个连的M-24轻型坦克。New Vanguard,T-34-85 44-94,P34</ref>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迅速击溃准备不充分的[[大韩民国]]的武装力量[[韩国国军]],占领韩国首都[[汉城]]。而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在随后参战,于9月份通过[[仁川登陆]]而击退南下的朝鲜人民军后,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并要求苏联提供空军支援,而斯大林担心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一开始要求取消出动空军,后经协商重新确认,由于调度需要时间,将于志愿军入朝后的12月开始派遣[[苏联空军]]的精锐战斗机飞行员到朝鲜秘密支援,苏联飞行员 命令必须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而且空中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被允许在[[鸭绿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带上空作战<ref>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第七部分:苏联投入朝鲜战争空军的考察 ISBN 9787509709269</re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 <ref>[http://www.huaxia.com/thjq/zzhg/zzhgwz/2010/07/1976319.html 米格走廊:苏联空军秘密参加朝鲜战争]</ref>1953年7月27日,参战双方,由[[南日]][[大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表团,和由[[马克·克拉克]][[上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联合国军与韩国国军的代表团,最终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结束战事。 === 反犹运动 ===斯大林本人带有鲜明的[[反犹主义]]倾向,早在[[1907年]]他就曾私下表示:“要把 国革命当中的犹太帮一一清除掉”<ref name="roi103">Ro'i, Yaacov , ''Jews and Jewish Life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Routledge, 1995, ISBN 0714646199, page 103-6</ref>。([[犹太裔]][[布尔什维克]]领袖[[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在[[大清洗]]中均被清除。)之后斯大林也多次在私下发表反犹言论<ref name="brent">Brent & Naumov:Stalin's Last Crime: The Plot Against The Jewish Doctors, 1948-1953 ISBN 0060933100</ref><ref>{{citation|last=Brackman|first=Roman|title=The Secret File of Joseph Stalin: A Hidden Life|publisher=Frank Cass Publishers|year=2001|isbn=0714650501|p=384}}</ref>。而在公开发言中,斯大林则批评反犹主义立场<ref>Joseph Stalin. Works, Vol. 13, July 1930-January 1934,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55, p. 30</ref>。[[1947年]][[联合国]][[以巴分治]]的决议上,苏联投了赞成票,还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援助,但同时一场苏联国内针对[[犹太人]]的清洗计划正逐步展开。[[1948年]]1月,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所罗门·米霍埃尔斯]]被[[秘密警察]]暗杀<ref name="reflections">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2000) ISBN 0-393-04818-7</ref>。11月,苏共中央称“犹委会”是一个反苏宣传中心,同时下令解散该委员会并查封它的印刷出版机构。几个星期后,一些著名的犹太人士遭到逮捕、逼供和处决。[[1952年]],斯大林认为[[克里姆林宫]]内部存在一个“医生杀手组织”,遂下令调查并逮捕克里姆林宫的九位医学专家(其中有六人是犹太人)。 大林在政治局会议上公开表示:“任何一个犹太人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是美国情报机关的间谍。<ref>From the diary of Vice-Chair of the Sovmin V.A. Malyshev. See G. Kostyrchenko, ''Gosudarstvennyj antisemitizm v SSSR'', Moscow, 2005, pp. 461, 462</ref>”1953年1月,[[真理报]]上刊登文章《医疗专家面具下的邪恶间谍杀手》披露“医生案件”,指出“医生杀手”与国际犹太[[资产阶级]][[ 民族主 义]]组织“[[焦因特]]”有联系,并指控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杀害[[安德烈·日丹诺夫]]等国家高级领导人<ref name='Vicious Spies and Killers under the Mask of Academic Physicians'>{{cite news | first= | last= | coauthors= | title=Vicious Spies and Killers under the Mask of Academic Physicians | date=13 January 1953 | publisher= | url =http://www.cyberussr.com/rus/vrach-ubijca-e.html | work =Pravda | pages =page one | accessdate = 2007-03-01 | language = }}</ref>,掀起国内的反犹运动。社会上还出现传言,称当局计划将犹太居民全部驱逐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去<ref name=rad97>{{ru icon}}Edvard Radzinsky. ''Сталин'', Moscow, Vagrius, 1997, ISBN 5-264-00574-5 * [http://kulichki.com/moshkow/PXESY/RADZINSKIJ/stalin.txt Available online]* Translation: "Stalin", 1996, ISBN 0-385-47397-4 (hardcover), 1997, ISBN 0-385-47954-9 (paperback) Ch. 24</ref>。同年斯大林去世,[[贝利亚]]随后表示“医生案件”是“原内务部领导人”一手炮制的假案,将此案被捕 讚揚 全部释放并平反,事件最终得以平息。 == 逝世 ==1953年1月,斯大林的私人医生[[维诺格拉多夫]]在[[医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后斯大林拒绝医生接近,身体状况逐渐变差。2月28日晚,斯大林和[[拉夫连季·贝利亚]]、[[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尼基塔·赫鲁晓夫]]和[[尼古拉·布尔加宁]]在自己的私人别墅里举行宴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钟才将客人送走。3月1日白天,警卫员始终未见斯大林走出房间。由于斯大林平日里命令守卫不得打扰他的生活,警卫员直到晚上10点才以送邮件的名义进入房间,结果发现斯大林瘫倒在小餐厅里,意识尚存但不能正常说话。警卫马上将斯大林扶到沙发上,并迅速联系医生和政治局成员。斯大林陷入严重的中风,他右手瘫痪,双腿失去知觉,失去语言能力,心脏和呼吸活动出现严重障碍。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享年74岁。 依據官方說法,斯大林是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溢血]]去世的。但也有人怀疑斯大林是被谋杀的。阿夫托尔汉诺夫早在1975年便称斯大林是被贝利亚在矿泉水中下毒杀害的。[[莫洛托夫]]在回忆录中称贝利亚对他说“我把他(斯大林)收拾了 ”赫鲁晓夫也称“对于斯大林的生病去世,贝利亚并不掩饰 喜悦之情。在斯大林处于无意识状态时,贝利亚竭力表示自己对斯大林没有好感,当斯大林恢复知觉时,他则每次都向他表达热爱和忠诚。”俄《[[共青團真理報]]》在進行調查後也声称斯大林是被貝利亞毒死 。<ref>[http://big5.ce.cn/xwzx/gjss/gdxw/200712/20/t20071220_13981864.shtml 史達林遇害真相——死於貝利亞投毒]{{dead link|date=October 2013}}</ref><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20/content_7284112.htm 最新证据:斯大林遇害真相——死于贝利亚投毒]</ref>另有说法称是[[铁托]]为了报复斯大林的22次暗杀企图而毒杀的。<ref>[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75385/Did-Tito-poison-Stalin-Historian-claims-Yugoslav-dictator-killed-rival-target-22-Soviet-assassination-attempts.html Did Yugoslav dictator Tito poison Stalin? Historian claims he killed rival after being the target of 22 Soviet assassination attempts]</ref> 斯大林去世之後,他的遗体被保存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供瞻仰参观。随后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帮助下,将贝利亚逮捕枪决,最终坐上苏联的第一把交椅。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全面 評則多強調 判斯大林,掀起[[去斯大林化]]运动。1961年10月31日,根据苏共二十二大做出的决议,斯大林的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迁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墙下<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c6dd0102e3up.html?tj=1 叶永烈的新浪博客:神秘的斯大林墓,其中引用据称是斯大林遗体迁葬一事的亲历者尼古拉·扎哈罗夫将军的回忆]</ref>。斯大林的死造成日经指数下跌10%,因为 任內 的死意味着朝鲜战争即将结束,从而 使 日本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朝鲜军需。 == 婚姻与家庭 ==斯大林1904年首次结婚,1907年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死於[[斑疹伤寒]]。他们的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被姨妈养大,成年后来到莫斯科接受高等教育。雅可夫和父亲的相处并不愉快,斯大林曾轻蔑的说他“不过是个鞋匠”。当斯大林 數以 知雅可夫的未婚妻尤利娅是个[[犹太人]]时,粗暴辱骂他们,雅可夫开枪自杀未遂,斯大林发现受伤的儿子时说:“他竟然没能射準。<ref>Hartston, William. ''Encyclopedia of Useless Information.'' Naperville, Illinous: Sourcebooks, Inc. 2007. 350.</ref>”后来雅可夫在[[苏德战争]]中任苏联红军西方面军炮兵连上尉连长,1941年在[[斯摩棱斯克战役 (1941年)|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後德军提出用雅可夫交换被俘的[[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元帅]],斯大林答稱“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我没有一个叫雅可夫的儿子”及“你们手里不只是我儿子雅可夫,还有上 萬計 都是我的儿子,要么把他们全部释放,要么让雅可夫和他们分享同样的命运<ref>[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41216,00.html The Death of Stalin's Son - TIME<!-- Bot generated title -->]</ref>”,断然拒绝。1943年,雅可夫在德国俘虏营中,因拒絕服從警衛命令而被槍殺<ref>[http://rt.com/news/prime-time/stalin-son-death-declassified-935/ Stalin’s son was executed in Nazi camp – archives], ''[[RT]]'', May 12, 2012. Retrieved May 13, 2012.</ref>。 1919年,41岁的斯大林再婚,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当时18岁。后来,她为斯大林生下一个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和一个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1932年11月8日,娜杰日达在陪同斯大林参加一次晚宴后,次日被发现在自己卧室自杀身亡,身边有一把左轮手枪。官方则宣称她的 因是[[阑尾炎]]。有人认为娜杰日达与斯大林在政治上存在分歧,又为丈夫的放荡和粗暴所恼,于是悲愤的选择开枪自杀<ref>Koba the Dread, p. 133, ISBN 0786868767; Stalin: The Man and His Era, p. 354, ISBN 0807070017, in a footnote he quotes the press announcement as speaking of her "sudden death"; he also cites pp. 103–105 of his daughter's book, ''Twenty Letters to a Friend'', the Russian edition, New York, 1967.</ref>。也有人认为是斯大林亲手谋杀自己的妻子,或是他指使人杀的<ref>{{YouTube|K2sugMM9y3Q|Joseph Stalin Biography 1 of 2}}</ref><ref>V. Topolyansky. ''Blow from the past.'' (Russian: В. Торолянский. ''Сквозняк из прошлого.'') Novaya Gazeta/InaPress. Moscow. 2006. ISBN 5-87135-183-2. The false report was signed by Kremlin's doctors Obrosov and Pogosyants. Obrosov was executed by a firing squad in 1937.</ref>。娜杰日达的兄弟不久之後身 亡, 並發起 加深人们对娜杰日达死因的疑问。 斯大林和娜杰日达的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瓦西里]]是空军飞行员,由于他屡立战功,24岁就成为苏联最年轻的空军少将。1952年他因指挥空军飞行表演发生严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此后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闹事。斯大林死后,瓦西里被逮捕并被判决八年监禁,他於1962年死于酗酒。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斯维特兰娜]],曾因男友和第一任丈夫是[[犹太人]]而遭到父亲粗暴干涉,并与1949年被迫嫁给[[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1967年,斯维特兰娜从苏联叛逃到[[美国]]。她移居美国后发表自传,其中描述父母的关系。她同时表示自己憎恨苏联并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斯韦特兰娜的女儿,留在苏联并成为一名火山科学家,从年轻时就定居在[[堪察加半岛]]的火山观测站,她反对母亲的政治立场。 == 参考文献 =={{Reflist|2}} == 外部链接 ==* [http://www.pbs.org/behindcloseddoors/biographies/stalin.html Joseph Stalin and WWII]* [//www.marxists.org/chinese/stalin/index.htm 斯大林的作品(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http://phtv.ifeng.com/program/zmdfs/ 1皇牌大放送 斯大林的战场(香港凤凰卫视)]* [http://www.lenahades.co.uk/#!stalin/c1obo 斯 林画像 ][[莉娜·哈得斯]] 作品 == 参见 ==* [[斯大林和平奖]]*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式建筑]]* [[布达佩斯斯大林雕像]][[Category:斯大林| ]][[Category:蘇聯共產黨總書記|С]][[Category:苏联部长会议主席|С]][[Category:蘇聯元帥|С]][[Category:大元帅]][[Category:蘇聯 政治 、宗教及 人物|С]][[Category:蘇聯軍事人物|С]][[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С]][[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С]][[Category:冷戰人物|С]][[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С]][[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С]][[Category:喬治亞人|С]][[Category:老布尔什维克]][[Category:俄国社会 族鎮壓。主工党成员]][[Category:喬治亞政治人物]][[Category:大清洗加害者]][[Category:苏联的政治迫害]]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