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可笑的馒头与可怕的遗书(闲敲棋子落灯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可笑的馒头与可怕的遗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可笑的馒头与可怕的遗书》中国当代作闲敲棋子落灯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可笑的馒头与可怕的遗书

最近有两则消息很是让人困惑。其一:11月17日,300名河南学子在该校大礼堂广场手举馒头庄严宣誓:“忠于馒头,爱惜粮食……”宣誓完毕,莘莘学子们并没有扔掉手中的“道具”馒头,而是一口一口吃掉了;其二: 11月18日,在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主题班会上,当看完了一部生命如何从受精到呱呱坠地的影片后,心理辅导老师牟洁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写“遗书”。结果,学生们当场写下了“遗书”五花八门。

这两个颇具行为艺术特色的举措,让人怎么看怎么觉着像两出闹剧,且大有哗众取宠、搞噱头之嫌。于是不禁要问:难道非要以此种无厘头的搞笑方式才能让孩子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难道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珍爱生命、感激生命吗?不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孩子就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吗?

馒头宣誓与死亡遗书,实在让人搞不懂,学校究竟要让孩子从中学到什么呢?

爱惜粮食、爱惜馒头,原本是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该懂得的道理,如今当他们已长大成人,再紧赶慢赶地补上这一课,让他们懂得珍惜与节约,杜绝浪费,是不是已属亡羊补牢了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亡始终是一个禁忌话题,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行将就木的老人而言,人们都避讳触及到这个话题。所以“死亡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要有一个接受与适应的过程。尤其让人担心的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带着好奇与新鲜,他们或许会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本能”,容易把死看做是一种冒险刺激的游戏,甚至是一种浪漫行为,如果处理不好,也许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虽然“死亡教育”已经列入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课程,他们让孩子甚至幼儿园的儿童去触碰尸体,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直面死亡,并在对死亡的观察中发问。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也能促使更多的人为濒临死亡的人提供帮助,以此来减青少年的意外死亡。香港的一些学校也做过类似的模拟训练。他们把12到14岁的学生关在暗室里,播放海啸录像带,模拟海啸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海啸的惊恐中给亲人写“遗书”。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缺乏科学与系统规划的见样学样,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