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宋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宋镇位于兴文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距宜宾、泸州均为105公里,宜叙、宜威、泸古公路在此交汇,素有“川南要冲、叙南门户”之美称。全镇幅员面积156.4平方千米,辖38个村、9个社区,人口106398人(2017)。镇内在建的重大项目有成贵高铁宜叙高速、国道G547、纳黔高速连接线、高铁新区等。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甘洞湾清泉洞等喀斯特溶洞资源和香水山、玉屏山、白塔山、求雨山等自然人文资源。 [1]

古宋镇系明、清以来的川南重镇,素有“川南要冲、叙南门户”之美称,1983年10月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属叙永县管辖的中城镇划入兴文县管辖。镇政府、镇人大、镇党委驻古宋社区。

2019年8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宜宾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太平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古宋镇管辖,古宋镇人民政府驻盐井街31号。

中文名称:古宋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政府驻地:古宋镇盐井街31号

电话区号:0831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南缘

面 积:156.4平方千米

人 口:106398人(2017)

车牌代码:川Q

基本概况

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兴文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中城镇。

2006年7月2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中城镇更名为古宋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兴文县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卫生的中心,“兴文县世界地质公园”游客和商品集散地。距宜宾、泸州均为105公里,宜叙、宜威、泸古公路在此交汇,地理位置东经105°12′06″—105°20′04″,北纬28°15′08″—28°20′33″,东接叙永县马岭、龙凤,南连大河和麒麟苗族乡,西邻共乐镇、僰王山镇,北靠太平镇,幅员面积156.4平方千米。辖38个村263个村民小组、7个社区81个居民小组,2006年末有26000户88836人,其中农户16804户,58096人。

农业作物

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烤烟、花生、茶叶、双孢白蘑菇等农作物。

矿产资源

有煤、硫铁矿、石英砂、石灰石等,现有煤矿企业5个,硫铁矿2个,石厂26个,砖厂5个。

自然资源

镇内有城区甘泉洞、都良坝村清泉洞、温水溪村猫儿洞、龙水窝村百家洞等丰富的溶洞资源和香水山寺、玉屏山寺、朱德诗碑等厚重的人文资源。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55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9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428亩,粮食总产量25264吨,镇财政收入1400万元。

古宋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兴文县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卫生的中心,“兴文县世界地质公园”游客和商品集散地。距宜宾、泸州均为105公里,宜叙、宜威、泸古公路在此交汇,地理位置东经105°12′06″—105°20′04″,北纬28°15′08″—28°20′33″,东接叙永县马岭、龙凤,南连大河和麒麟苗族乡,西邻共乐镇、僰王山镇,北靠太平镇,幅员面积1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05亩,其中田18585亩,土12920亩。辖38个村263个村民小组、7个社区8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06398人(2017)。

气候条件

海拔高度312.4—1132.5米,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17℃,年均降水1430.3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适中。

教育资源

镇域内有县属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5所,其中完小7所,辖27所村小。有幼儿园、托儿所37个。有卫生院3个,敬老院1个22人,体育馆2个,供水站2个,银行、信用社6个,固定电话9140部,移动电话11820部,乡镇公路88公里,村公路146公里,集贸市场8个。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有7个村通自来水,23个村通有线电视。

民族情况

总人口106398人(2017)。

汉族兴文县主体民族。由中原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兴文古代地方民族长期融和而成。据2004年统计,全县人口43778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0%,是兴文县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县内各地。兴文汉族历经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同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一道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宜宾。

苗族

兴文县少数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兴文5个苗族乡和其他的乡镇。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主要居住在海拔600-1600米的丘陵、低山区,以从事农业为主。兴文的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以长于挑花、刺绣、蜡染、服饰制作,以及音乐、舞蹈(芦笙舞),享誉县内外。实行土葬,通用汉语,操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并属藏语三大方言中的川滇黔(西部)方言。主要节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踩山节,又称花山节。其先民为逃避战乱、灾荒、狩猎从湘、鄂、川、黔结合地带的武陵地区迁来。现兴文县有5个苗族乡。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都掌人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兴文县境内古代土著民族。宋明时期主要居住在戎县(今兴文县)一带,因其酋长世居九丝山,故有"九丝蛮"之称。《元史》言其"本夜郎国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明嘉靖《四川总志》及叙南诸县志则言其"即僰、羿、苗、猓等种是也"。明洪武至万历年间,"都掌蛮"为反抗官吏压迫,数次起义,以九丝山、凌霄城、都都寨为据点,几度攻占叙南六县。明王朝多次派兵镇压。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统兵14万大举征讨,终于平息。自此,"都掌蛮"销声匿迹,不复再现于历史。"都掌蛮"是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视铜鼓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拥鼓二三,即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明史》所记明军缴获"都掌蛮"的铜鼓就达200多具之多。兴文、珙县陆续出土的10余具铜鼓,多系"都掌蛮"所遗。除铜鼓之外,"都掌蛮"的文化遗存还有悬棺葬、岩穴葬、九丝山城址、凌霄城址等。兴文县建武崇报寺内还保存有5块记载和歌颂明王朝征剿"都掌蛮"事迹的石碑,是研究"都掌蛮"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

僰人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兴文县境内古代土著民族。先秦时期主要居住在僰道(今宜宾地区)一带。僰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水经注·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僰于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西汉设置郡县,将僰人聚居之地置为"僰道"(汉制,"县有蛮夷曰道"),后隶属犍为郡并为犍为郡治所。僰道以产荔枝、姜、蒟驰名于世,这些均系僰人所种。《郡国志》言:"西夷有荔枝园。僰僮,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齐民要术》记:"犍为僰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率生稻田间。"说明僰是善种荔枝、水稻的农业民族。东汉应劭指出僰道为"故僰侯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杜佑《通典》、张守节《史记正义》均有类似说法。《史记》、《华阳国志》多次提到"僰僮",将买卖僰僮列为致使巴蜀殷富的原因之一。《史记·索隐》也提到"旧京师有僰婢"。说明僰在秦汉之际尚处在奴隶社会时期。但随着"僰道"、"五尺道"、"南夷道"的开通,大批汉民迁入僰道地区,僰人开始南移。东晋、成汉时期,僚人从云贵高原大举入蜀,进入了僰道地区,与汉、僰杂居。从此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岁月中,僰僚与汉族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兴文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僰人,僚人为反抗官吏的压迫,频频发动起义,明王朝多次派重兵镇压,直至明万历二年(1574)才彻底平息。从此以后,兴文僰人不再见之于历史。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僰有姓氏,用白练緾头。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纹绣。裳裤复膝,亦织斑带以为行缠。尝佩双刀,善使劲驽。女绾发摄髻,饰以簪压,衫之前后文绣绚烂,长裙细褶,膝以下亦刺文绣。行缠杂以青紫,出则著草履。婚则论财,丧则戚邻咸聚,挝鼓作乐至夜,男女杂聚。自有番书、卜日,不同于中国。"据旧志载和考古调查;僰人葬法为悬棺葬和崖墓葬。对此,学术界尚未取得统一认识。

回族

兴文县境内少数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仅有23人。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城镇。

主要产业

该镇依托县城的人口资源和村庄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新建打渔村农庄、双凤农家乐、人民村农家乐3家。

在桃子坪、大坪、金凤、土地坎等村栽种川木瓜4000亩,撑腰岩村新栽种油茶500亩、求雨山新栽山桐子1700亩、茵红李1200亩,在其他村发展核桃1000亩、梨子1100亩、板栗550亩、其他竹木花卉5000亩。完成20公里村道绿化,沿路栽种栀子花、三角梅、竹柳、桂花等本土植物。

久庆和建设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面竣工,桃子坪、梧桐、永平等村宜叙高速安置点建设正有序推进,宜叙高速、成贵高铁、国道G547等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正加快推进。完成人民村53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4139.98亩,补偿省级以上公益林51083亩。积极开展环保检查,确保辖区内企业“三废”达标排放,对县城10公里范围内的5家采石厂、22家石粉加工厂全面进行了关闭。

新村建设

古宋镇狠抓新村建设。按照“产业成片发展、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的要求,通过“外援+内筹”的项目资金筹措方式,抓好久庆村、建设村、桃子坪村等3个新村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农家乡村旅游景观。已建成2个新村。

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在范家村、金鸡山村实施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个。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在双凤村、桃子坪村分别实施省级、县级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各1个。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在久庆村、人民村实施金土地项目2个。投入资金230万元在建设村、永平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各1个。加快了全镇联网路、断头路、通村通畅工程建设,新修建范家、桃子坪村级公路12.8公里,硬化双凤村、打渔村、桃子坪村、久庆村、万顺村、同心村、文化村、普照村等村级公路26公里,基本完成久陈公路硬化,全面实现了镇域范围内公路硬化联网,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对星火村、金凤村、同心村、双凤村等4个村小的学校道路进行硬化,实现了全镇各学校全部联通水泥路。筹集资金80万元,修建和硬化1—3米宽的求雨山环山道路8公里,方便县城群众上山休闲散步。在星火村、人民村、久庆村、都良村、金凤村等村修建水窖22口和集中供水池39口,修建1000多立方米的山坪塘2口,解决了6个村3000多户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

从青山水库引水的集中供水工程已于九月顺利进场施工,该工程设计规模为780立方米每小时,总投资595万元,建成后能解决古宋镇10个村1015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辐射太平镇的两个村。安装路灯1.2公里,惠及该片区群众3000余人。正在推进香水山庄、久庆场镇、桃子坪、打渔村、建设、阳光等城乡结合部的路灯安装,已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了供货商和安装业主。在35个村新建垃圾池143口,新增沼气池用户90户,改善了村庄的卫生环境和居住环境。对县城四个出口通道的20公里进行绿化,形成兴文百里鲜花长廊,提升旅游县城形象。依托县城的人口资源和村庄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新建打渔村农庄、双凤农家乐、人民村农家乐3家。在桃子坪、大坪、金凤、土地坎等村栽种川木瓜4000亩,撑腰岩村新栽种油茶500亩、求雨山新栽山桐子1700亩、茵红李1200亩,在其他村发展核桃1000亩、梨子1100亩、板栗550亩、其他竹木花卉5000亩。完成20公里村道绿化,沿路栽种栀子花、三角梅、竹柳、桂花等本土植物。

久庆和建设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面竣工,桃子坪、梧桐、永平等村宜叙高速安置点建设正有序推进,宜叙高速、城贵高铁、国道G547等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正加快推进。完成人民村53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4139.98亩,补偿省级以上公益林51083亩。积极开展环保检查,确保辖区内企业“三废”达标排放,对县城10公里范围内的5家采石厂、22家石粉加工厂全面进行了关闭。

2011年光明新城建设的正式启动,拉开了古宋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序幕。历经5年厚积薄发,一座崭新的光明新城已经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部投入运行,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旧城改造项目与新城建设并驾齐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纳黔高速连接线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大大缩短了兴文的出川路;宜叙高速在古宋设立了兴文和石海两个互通,兴文正式迈入高速时代,融入宜宾一小时经济圈;成贵高铁穿城而过,全程最大的县级车站--兴文石海站落户同心村,高铁新区石海站周边市政道路及站前广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招商引资,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国道G547和兴文互通连接线建设已完成路基工程,即将竣工,古宋镇位于兴文县城的区位优势强势凸显,将迎来作为川滇黔结合部交通节点中心的新一轮机遇和挑战。

未来五年,该镇将围绕“转型发展、富民兴镇”的总目标,加快转型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旅游兴镇项目。以同心新村聚居点、滩头坝为依托,利用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中华山森林公园为依托,以星火、桃子坪、金凤村的苗族文化为底蕴,以中华山苗族广场为载体,打造低海拔苗族文化特色旅游区;以青山岩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和平片区乡村旅游规划为指引,以旅游脱贫为载体,联合太平的沿线村一起打造生态旅游区。

近三年以来,古宋镇先后荣获宜宾市“十二五”森林防火工作先进集体、宜宾市2016年度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乡镇、兴文县2016年度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宜宾市爱国拥军模范镇等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