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穗雀稗
双穗雀稗 |
双穗雀稗是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匍匐茎横走、粗壮,长可达1米,节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叶舌无毛;叶片披针形,总状花序,穗倒卵状长圆形,疏生微柔毛;第一颖退化或微小;第二颖贴生柔毛,5-9月开花结果。 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中国江苏、台湾、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有分布。生长在田边路旁。 双穗雀稗作为优良牧草引种栽培,但在局部地区是造成作物减产的恶性杂草。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双穗雀稗
拉丁学名:Paspalum distichum L.
二名法:Paspalum distichu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黍亚科
族:黍族、雀稗亚族
属:雀稗属
种:双穗雀稗
形态特征
多年生。匍匐茎横走、粗壮,长达1米,向上直立部分高20-40厘米,节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背部具脊,边缘或上部被柔毛;叶舌长2-3毫米,无毛;叶片披针形,长5-15厘米,宽3-7毫米,无毛。 总状花序2枚对连,长2-6厘米;穗轴宽1.5-2毫米;小穗倒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端尖,疏生微柔毛;第一颖退化或微小;第二颖贴生柔毛,具明显的中脉;第一外稃具3-5脉,通常无毛,顶端尖;第二外稃草质,等长于小穗,黄绿色,顶端尖,被毛。花果期5-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江苏、台湾、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生于田边路旁,曾作一优良牧草引种,但在局部地区为造成作物减产的恶性杂草。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繁殖方法
双穗雀稗主要以茎扦插,进行无性繁殖。种用根茎应选健康无病的植株,把茎连根掘起.如过长可剪成0.5-1米的茎条,平直埋入开好的浅沟里,后将细土覆盖.3-8月都可种植,而以4月上、中旬最好,移植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每公顷需根茎3-6吨。
栽培技术
- 选择潮湿、半积水的田块、水边、沟旁等处栽培,特别是利用水库、水塘内边易干易涝和排水渠道积水的土地,或灌溉条件良好的土地种植。移植前应将土地翻耕一次,水田还要耙-遍,除去杂草,每公顷施栏粪、绿肥等有机质肥2.5-37.5吨、过磷酸钙225千克、氯化钾112.50千克,做成2米宽的畦,如水田不必做畦,可成片栽植。[1]
- 双穗雀稗移植成活后,每公顷施尿素25千克,同时除去杂草。如果土地千燥要定期灌溉,保持湿润,水田以维持浅水为宜。每次收刘后,要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顷,并要看苗施磷、钾肥.氮肥施量过多,茎叶嫩青,易受蚜虫等侵害,要及时刈割,并减少氮肥用量。
- 双穗雀稗3-4月移植,二个月后开始收刈;5-8月移植,一个月即可收刘。头年可刈割5-6次,以后每年可刈割7-8次,年均产鲜草236.17吨/公顷。4-11月为产草期,平均月产鲜草29.52吨/公顷,以7、8、9月产量最高,为57.20-44.13吨/公顷。双穗雀稗长至50-60厘米时,即要收刈割,过高易倒伏,留茬一般5厘米,植株过稀时,应留茬10厘米,让多一些茎节扎根抽枝,提高产量。
- 在中国浙江省金华市双穗雀稗能够自然安全越冬。11月下旬至12月重霜冻后,双穗雀稗茎叶枯死,但其根茎和根存活,一旦气温回升,即开始萌发生长。
主要价值
- 双穗雀稗叶片葱绿而大,茎粗肥嫩、多汁,质他疏松可口,略有甜味。双穗雀稗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其营养成份高。双穗雀稗不但是草食动物如牛、羊、兔、鹅、草鱼、蝙鱼等良好饲草,而且猪、鸡、鸭等也非常喜食。
- 双穗雀稗与淡水养殖配合甚优,尤其是栽种于水库中易涝易干的消落地,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饵草。据观察:草、鳊鱼对该草适口性特好,利用率很高,是比较好的鱼草之一。鹅、鸭十分喜食,种植于水面的旁边,便于水禽采食,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 双穗雀稗可以青贮,也宜晒制干草,或制取草粉,加工畜禽鱼的配合饲料,一般可加入10-30%。
参考文献
- ↑ 恶性杂草“被盖双穗雀稗”首次现身福建被“擒”,新闻网, 2013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