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歷史故事《餐桌上的中國史》

  上小學時所讀的連環畫中有一幅孔子用餐時的畫面:孔子坐在草蓆上,使用炕桌那樣的矮桌,但餐具與現在使用的基本相同,且用筷子來用餐。當時並沒有感到有什麼疑問,也許現在很多人也沒有覺得這裡面有問題。

  據《史記》記載,商紂王(約公元前11世紀)最早使用象牙的筷子。但考古學發掘顯示,筷子最早只能追溯到春秋時期。暫且不論筷子究竟始於何時,即使孔子時代的人們已開始使用筷子,其使用方法與現在相比,應該也是大不相同的。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了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一天,孔子拜見魯國的哀公,在近旁侍奉的位置坐下。哀公賞賜孔子桃子和黍米,請孔子吃。孔子先吃黍米飯,然後吃桃子。周圍的人都捂着嘴暗笑。哀公對孔子說:「黍米飯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除去桃子上的毛的。」孔子回答:「我知道這種規矩,但黍米是五穀中位置最高的,祭祀先祖時被用作上等的祭品。而桃子是六種瓜果中最低下的,祭祀先祖時不得入祖廟。我聽說,君子以低賤的東西擦拭尊貴的東西,而沒有聽說反過來的做法。現在用五穀之首的黍米去擦拭瓜果中最末位的桃子,會變成上下顛倒,這是違背大義的,我不能那麼做。」

  暫且不論孔子是為了勸諫魯哀公才說這番話,還是他不知道貴族的奢侈用餐方式,從這個情節中能發現一個意外的事實:用來除去桃子毛的黍米飯,應該沒有配上筷子。這樣的話,孔子就是用手抓着飯吃的,這或許就是當時的用餐方法。如果當時是像現在這樣用筷子吃飯的話,無論如何,孔子一定不會用手抓黍米飯來吃的。

  《禮記·曲禮》中記載了黍米飯用餐的正確做法——「飯黍毋以箸」,顯然吃黍米飯時是不用筷子的,《管子·弟子職》中也有「飯必奉擥,羹不以手」

 《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與地位高的人一起用餐時,由於會在同樣的食器中抓飯食用,這時,雙手不能搓。關於這一點,唐代的儒學家孔穎達(574—648)曾作註解釋,因為古代人是用手來吃飯的,在和別人一起用餐時,手一定要乾淨。如果在吃飯前搓手的話,會被認為不乾淨,從而被一起用餐的人所鄙視。

  另外,當時與客人或地位高的人一起用餐時,飯不能捏成團來拿。這一點,孔穎達也有解釋:在同樣的食器中拿飯食用之時,如果把飯捏成團就會拿得更多,這樣就會給人一種爭搶食物的印象,導致個人形象受損。但這只是指和別人一起用餐時的禮儀,平時一個人用餐時這麼做並無大礙。據《呂氏春秋·慎大》記載,作為諸侯的趙襄子就是把飯捏成團吃的。

  這種古代習俗甚至至今還在江南一帶留存着。有一種稱為「粢飯」的早餐食品,一般只能在大眾餐館或路邊攤上吃到,即將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蒸籠中蒸熟,可根據客人的要求在中間加上油條或砂糖,捏成團後送到客人手裡。這種食物就是用手拿着吃的,不用筷子,吃法與日本的飯糰相似。不過這幾年間,這種食品已不多見,更常見的是便利店供應的日式飯糰。

  《禮記》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吃飯時仍不用筷子。取菜時是用筷子的;喝熱湯時,在吃湯中的蔬菜時是用筷子的,沒有加入蔬菜的湯是不用筷子的。但現代中國,人們一般是用湯匙來喝湯的。有趣的是,朝鮮半島上有與此相似的飲食習慣。韓國人用餐時,吃飯不用筷子而用勺子,取菜時用筷子。喝湯時,只有湯中有菜時才用筷子。這種飲食習慣似乎繼承了春秋時代的遺風。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