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印堂 (人体腧穴)

印堂 (人体腧穴)

印堂是人体腧穴之一,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于经外奇穴。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失眠、头痛、鼻渊等病症。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印堂
  • 别名:曲眉
  • 出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类属:经外奇穴

目录

1 腧穴释义

2 腧穴定位

▪ 简便定位

▪ 解剖定位

3 功用主治

▪ 功能作用

▪ 主治病证

▪ 常用配伍

▪ 养生保健

4 腧穴操作

5 现代研究

6 古文摘录

腧穴释义

印,泛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印堂,因穴位于此处,故名。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人体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解剖定位

皮肤一皮下组织一降眉间肌一皱眉肌一额骨骨膜。浅层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功用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能作用

明目通鼻,疏风清热,宁心安神。

主治病证

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小儿惊风等。

常用配伍

目痛:印堂、攒竹、丝竹空、四白、太阳(《简易针灸疗法》)。

鼻塞:印堂、迎香、合谷、风府、鱼际(《针灸学简编》)。

鼻渊:印堂、上星、曲差、风门、合谷(《类经图翼》)。

鼻衄不止:印堂、合谷、上星、百劳、风府、迎香、人中、京骨(《针灸大成》)。

头痛:印堂、太阳、风池(《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头重:印堂、攒竹(《医学纲目》)。

眩晕:印堂、丝竹空、头维(《针灸医案集要》)。

两眉角痛不已:印堂、后溪、攒竹、阳白、合谷、头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印堂、中指尖、百劳、承浆、少冲、少府(《刺疗捷法》)。

中风不省人事:印堂、中冲、百会、大敦、合谷(《针灸便用》)。

角弓反张痧:印堂、百会、天庭、唇中央、中脘(《痧惊合璧》)。

养生保健

经常按摩印堂穴,可增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并能刺激嗅觉细胞,使嗅觉灵敏;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

腧穴操作

针刺

提捏穴位局部皮肤,采用与皮肤成15°角的平刺法,

方向有三种:

①向下平刺0.5-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鼻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②向上平刺0.5-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头顶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前额痛或急性腰扭伤;

③向左或右平刺0.3-0.5寸,此法多用于面肌麻痹、头痛、眼部病症等。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灸

艾条悬灸(多用温和灸或雀啄灸)5~10分钟,或隔姜灸3~5壮。

按摩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模拟“印堂”、“百会”穴电针刺激可使大鼠脑内5-羟色胺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另外,电针二穴可使精神分裂症病人尿中HPG、SO4L(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排出量明显增加。表明电针刺激可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古文摘录

《素问·刺疟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两额两眉间出血。

《新集备急灸经》∶患大风病,两眉中名光明穴,灸随年。

《玉龙经》∶子女惊风皆可治,印堂刺入艾来加。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针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补泻后转归元穴,退右攒竹,依上补泻,可灸七壮。

《医学纲目》:头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攒竹。先左后右,弹针出血。

《外治寿世方》:重舌……巴豆半粒,饭四、五粒,共捣烂为饼,如黄豆大,贴在印堂中,待四周起泡,去之即愈。各项舌病皆效。[1]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