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卤地菊

中文名称:卤地菊

外文名称:Wedelia prostrata

科目:菊科、桔梗目

亚科亚纲:管状花亚科、合瓣花亚纲

属:蟛蜞菊属

族:向日葵族

卤地菊(Wedelia prostrata),别名黄花龙舌草、龙舌三尖刀、龙舌草、三尖刀、黄花冬菊、黄野蒿、尖刀草、黄花蜜菜、瘠草。多年生蔓草,地上茎分歧,匍匐,节节生根。茎圆形,全体密被刚硬短毛。叶对生;质微厚,长椭圆形,有时卵形或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4~14毫米,通常钝头,少有锐头,基部楔形,叶前缘有3大缺齿,后缘有小浅锯齿;叶柄细长,长3~4厘米。头状花序;总苞半球形,苞片卵形,着生粗剐毛;边缘舌状花1列,雌性,舌片黄色,长8~11毫米,宽4毫米;中央管状花两性,花冠筒形,5齿裂,药先端有附属物,花柱锐头。瘦果被密刚毛,长3.5~4毫米,宽2毫米,具棱3~4条,果顶端截形,无齿状冠毛环。花期7~8月。

目录

形状

一年生草本。茎匍匐,长25-80厘米或更长,基部径约2毫米,分枝,基部茎节生不定根,茎枝疏被基部为疣状的短糙毛,糙毛有时成钩状,节间长2-4厘米,或在上部可达6-8厘米。叶无柄或有1-5毫米长的短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连叶柄长1-4厘米,宽4-9毫米,基部稍狭,顶端钝,边缘有1-3对不规则的粗齿或细齿,稀全缘,两面密被基部为疵状的短糙毛,中脉和近基发出的1对侧脉,不明显,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少数,径约10毫米,单生茎顶或上部叶腋内,无花序梗或有1-6毫米长的花序梗;总苞近球形,径约9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叶质,绿色、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4-6毫米,顶端钝或略尖,背面被基部为疣状的短粗毛,内层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约6毫米,顶端三角状短尖,上部疏被短粗毛;托片折叠成倒卵状长圆形,长6-7毫米,基部较狭,顶端短尖,背面仅上端疏被短糙毛。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圆形,长7-9毫米,宽约3毫米,顶端3浅裂,常以中间的裂片较小,管部约与子房等长;管状花黄色,长6-7毫米,向上渐扩大成钟状,檐部5裂,裂片近三角形,顶端稍钝,疏被短毛。瘦果倒卵状三棱形,长约4毫米,宽2.5-3毫米,顶端截平,但中央稍凹入,凹入处密被短毛。无冠毛及冠毛环。花期6-10月。

产生与分布

广产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和广西。生于海岸干燥沙土地。分布于印度、越南、菲律宾、朝鲜及日本。

医用价值

[1] 卤地菊,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卤地菊(Wedeliaprostrata(Hook.etArn.)Hemsl.[VerbesinaprostrataHook.etArn.])的全草。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生于海岸干燥沙土地,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味甘、淡,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祛痰止咳、利湿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热喘咳、肺结核咯血、鼻衄、高血压病、痈疖疔疮、咽喉肿痛、麻疹初起、白喉轻症。

说明

功能:清热凉血,祛痰止咳,利湿止泻。

主治: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热喘咳,肺结核咯血,鼻衄,高血压病,痈疖疔疮,咽喉肿痛,麻疹初起,白喉轻症等风热或肺热所致诸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含漱。

药理作用

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应用

1、预防感冒、中暑和胃肠道传染病:金银花60g,野菊花60g,岗梅叶120g,卤地菊120g。为茶。

2、治流行性感冒:岗梅根30g,卤地菊30g,麦门冬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2方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麻疹初起:卤地菊煎汤代茶。(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4、治喉蛾:卤地菊鲜的全草30g(干的18g)。和醋煎,再用消毒过的棉花包扎,筷头蘸药醋拭患处。(《福建民间草药》)

5、治喉痹:卤地菊鲜的全草一握,用冷开水或淘米水洗净并捣烂,绞汁,和等量的冬蜜调服。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参考资料

  1. 卤地菊,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