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组
博罗组是中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目录
名词解释
博罗组 Boluo Fm 05-62-0195 J2
【命名】孙健初,1945年命名;中国地质学编辑委员会等,1956年介绍。
【层型】选层型为甘肃玉门旱峡煤矿剖面,孙健初,1945年测。
【特征】主要由紫红色中、粗砾岩、细砾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下部夹灰绿色细砂岩。上未见顶。底部含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sp.及孢粉化石。整合于新河组之上;其上被赤金堡组不整合覆盖。厚443-1558米。
【同物异名】龙凤山组、赤金堡群、沙枣河组。
【分布】甘肃玉门一带。本组又称博罗砾岩,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孟昭彝、田在艺、苗祥庆、王尚文等手稿,1943?中用名。待考。
【参考文献】中国地质学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1956,中国区域地层表。北京:科学出版社;甘肃地质力学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76,酒泉盆地西部侏罗系,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未刊;孟昭彝、田在艺、苗祥庆、王尚文等,1943,甘肃省酒泉县大红圈子区地质报告,未刊手稿;中国地层典编委会、王思恩、郑少林、于菁珊、刘桂芳、张武、陈其奭编著,2000,侏罗系。北京:地质出版社。华北地层大区甘肃省
参考文献
- ↑ 字母文字的演变脉络:世界所有国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体的演变:篆书,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