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博托·施特劳斯

博托·施特劳斯

博托·斯特劳斯(BothoStrauB)1944年生于德国瑙姆堡,曾在科隆和慕尼黑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社会学和戏剧史,德国著名剧作家;1976年他上演的第一部自己的作品《臆病患者》是其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先在《今日戏剧》杂志担任编辑并撰写剧评,作为剧作家引起文坛关注之前,就被称作敏锐的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主要作品有《疑心病患者》《熟悉的面孔,复杂的感情》等,并获得多种文学奖如;席勒奖、毕希纳奖、莱辛奖等。

目录

基本介绍

出生于1944年的博托 · 斯特劳斯(Botho Strauss)是当今德国有影响力的剧作家。现居住柏林。他的作品从语言运用到结构和表现方式都带着后现代性的痕迹,内容上具有社会和时代批判性,受到国内外观众和剧评家的普遍关注,也是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关于托马斯·曼和戏剧的博士论文虽然未能最终完成,但是科班经历给了他理论上的沉淀和锐气,大学期间他还在慕尼黑市内剧院担任群众演员,加上之后丰富的舞台实践使他不拘泥于文字,赋予表演、舞美和灯光言说的表现力。1970年至1975年他在西柏林的彼得·斯坦话剧院担任编剧,参与了一系列剧作的翻译和重新编排,包括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克莱斯特的《洪堡王子》、高尔基的<避暑客>等.从此博托·斯特劳斯就开始了笔耕不辍的创作,德国百分之六十的大学里设有关于斯特劳斯的课程,他的作品是许多德国和国外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斯特劳斯除了戏剧作品,也写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剧评,他对文学艺术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见解带有许多批判性,经常引起争论。

主要作品

《疑心病患者》、《熟悉的面孔,复杂的感情》、《玛莲娜的妹妹》、《重逢三部曲》、《大与小》、《献词》、《流言》、《卡尔德威 · 滑稽剧》、《双双对对,行人》、《公园》、《年轻人》、《女导游》、《结合美学与政治事件的思考——论戏剧》、《没人不一样》、《访客》、《模糊的碎片》、《隔绝》、《安吉拉的衣服》、《无始无终——关于点和线的思考》、《膨胀的山羊之歌》、《居住、黄昏、谎言》、《伊萨卡岛》、《复制者的错误》、《遗忘之吻》、《反抗二手世界——论在场美学》、《罗德的幻想》、《粒子》、《今晚小丑和他的妻子在潘孔梅蒂亚》、《意外归来》、《与艾丽斯度过的那一夜》、《底下踮着脚尖站的人》等。

作品特点

斯特劳斯的作品因其抽象和艰涩而往往使读者和观众不知所措,然而人们总是能够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问题。斯特劳斯的大多数剧作,没有完整性,没有结构中心,没有情节的直线发展,各种事件和观点无序地纠缠在一起,理性似乎完全不存在。时间、空间和人物都不确切,同一幕中,时间时而是当前,时而是过去,地点时而在此,时而在彼。事件和对话转换快速,毫无连续性,然而又似乎有关联。已经死去的人物在下一幕又出现,死者甚至从彼岸打来电话,极尽荒诞离奇之能事。在同一幕中,当前的事件与过去的事件夹杂发生,同一人物可以以少女、妇人和老妇的身份出现。对话有时像是独白,人物的语言交流往往彼此擦身而过。这些手法,都帮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文化、社会和当代人生存的思考。斯特劳斯是用另类的图像描写了现实社会的现象。

主要成就

斯特劳斯曾获得各种重要文学奖,1977年获得席勒奖,1989年获毕希纳奖,2001年获莱辛奖。

社会评价

对于博托 · 斯特劳斯的作品,著名杂志《外国文艺》评价说,如果从社会批判和反思的角度解读斯特劳斯的作品,可以发现,生存于当代消费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迟钝,思考和感受能力也越来越差,人正在成为对历史和现状无知无觉的失忆之人,成为无思想无特性的人,成为不知快乐为何物的人。斯特劳斯的作品,是对于当代人的当头棒喝,即使不能起到改变现状的作用,也至少能够引发人们思考。 根据德国文学批评家们的看法以及读者的普遍反映,博托·施特劳斯不仅是德国文坛近三十年来最有声望,而且也是最具才情的作家。除了老资格的文学前辈之外,他被称为当代德国文坛最著名的纯文学作家。施特劳斯试图寻求社会批评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他看来,文学艺术玩世不恭地满足了人们高尚的审美需要,但同时也使人们迷失在简单的感官愉悦之中。施特劳斯的这一论断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同样得到了证实。 [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