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南朝宋

增加 21,70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5c7c903e351b3.png|缩略图|右|[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7/5c7c903e351b3.png 宋( 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huati/ncs/  来自趣历史]]][[File:Img fe04efa57392c26d67a11b900b013e08.jpg|缩略图|右|[http://crawl.ws.126.net/img/fe04efa57392c26d67a11b900b013e08.jpg  原图链接] [https://dy.163.com/article/E88P9N5805239F82.html  来自网易网]]][[File:Img d087a6630bfbe8de0d00f91f9919428c.jpg|缩略图|右|[http://crawl.ws.126.net/img/d087a6630bfbe8de0d00f91f9919428c.jpg  原图链接] [https://dy.163.com/article/E88P9N5805239F82.html  来自网易网]]][''' 南朝 的第一个朝 宋'''( 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 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 [1] 、国力最强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 [[ 赵匡胤 ]] 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 ''' 刘宋 ''' ;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 ''' 水宋 ''' <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刘裕 ]] [[ 东晋 ]] 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 [[ 孙恩 ]] [[ 桓玄 ]] [[ 刘毅 ]] [[ 卢循 ]] [[ 谯纵 ]] [[ 司马休之 ]] 等势力,又灭南燕、后秦。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夺取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最终代晋建宋,定都 [[ 建康 ]] (今江苏南京)。<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刘裕死后,宋文帝 [[ 刘义隆 ]] 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 [[ 元嘉之治 ]] ”。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公元479年权臣 [[ 萧道成 ]] 夺位灭宋,建立 [[ 南齐 ]]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南朝 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 [2-4] ,文化上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 [[ 谢灵运 ]] [[ 刘义庆 ]] [[ 鲍照 ]] [[ 裴松之 ]] [[ 范晔 ]] [[ 颜延之 ]] [[ 祖冲之 ]] [[ 何承天 ]] 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 [[ 世说新语 ]] 》、《 [[ 后汉书 ]] 》、《 [[ 三国志注 ]] 》等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File:5c7c90911f2e0.png|缩略图|右|[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e/5c7c90911f2e0.pn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huati/ncs/  来自趣历史]]] ==基本信息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文名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朝宋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国 祚'''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420年~479年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简 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宋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首 都'''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建康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开国皇帝'''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裕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主要民族'''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汉族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亡国皇帝'''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准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主要宗教'''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佛教、道教 |} == 历史沿革 ===== 刘裕建宋 ===<p style="text-indent:2em;">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幼年家境贫苦,年轻时,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由于一向贫穷,遭乡里贱视,当时的人多不能赏识他。刘裕生活的东晋后期,朝政已腐朽不堪,地方藩镇林立,百姓负担沉重。刘裕后从军,最初加入孙无终的部队,后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当了孙无终麾下的一名司马,成为北府军的一位下级军官。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兵反晋,朝廷官军几乎被孙恩的义军全面击溃,独刘裕率军,身先士卒,屡次克敌制胜,以少胜多,收编义军,屡立大功,不到两年就全面击溃孙恩的数十万叛军,迫使其投海而死。当时的北府诸将都纵兵暴掠,涂炭百姓,唯独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大得民心。 <p style="text-indent:2em;">大亨二年(403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晋建楚,桓玄称帝后为消除隐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旧将,北府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次年刘裕率北府军残余兵将1700余人在京口起义,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不到四个月,刘裕击败桓玄,迎回晋安帝,改元义熙,从此掌握东晋政权。 [7] 义熙元年(405年),刘裕从后秦手中夺回淮北十二郡。 [8] 义熙四年(408年),占据长江上游的桓谦被刘裕击破,桓家余部则于义熙六年(410年)被彻底消灭。 <p style="text-indent:2em;">因之前南燕不断骚扰边境,刘裕于义熙五年(409年)四月从建康带兵北伐,率舟师沿淮河、泗水,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南),留下船舰辎重,自陆路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所过之处,皆筑城,留兵守之,以防南燕人断其后路。刘裕率大军过了大岘山天险,见燕兵没有防备,大喜过望,说:“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敌虏已入吾掌中” [7] 。刘裕进军与南燕军战于临朐南,此战是两军的主力会战。南燕几乎全军覆没,南燕皇帝[[慕容超]]只身逃回广固。次年二月,刘裕攻破广固城,生擒慕容超,斩于建康 [9] ,'''灭南燕''',夺下山东。卢循乘刘裕北伐时率军攻打建康,刘裕亲率精兵回建康,击败卢循。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刘裕在义熙七年(411年)施行土断,禁止兼并,会稽余姚的世家大族虞亮藐视国法隐藏逃亡人员一千多人,对抗刘裕的改革。刘裕铁腕诛灭了[[虞亮]],罢免了包庇他的会稽内史,法办了大批涉事的士族及官员,一时士族豪强肃然,谨慎规矩,远近遵法守纪。  据《宋书·武帝纪》载:“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 刘裕完成政治和军事上的措施后东晋显然没有继续存在的余地了。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是为'''宋武帝'''。 === 休养生息 ===<p style="text-indent:2em;">刘裕即位之后,以司马氏前车之鉴,有意削弱强藩,进行集权。有鉴于荆州屡为祸乱之源,便裁并荆州府的辖区,限制其文武将士的额员。为防止权臣乱政,他特下诏: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战争结束后交回朝廷。 <p style="text-indent:2em;">对于世族隐匿户囗,减少官府收入的问题,刘裕下令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规定政府所需物资,不准像过去那样滥行征发,而是派有关官员以钱购买。适当降低农民租税,废除苛繁法令,让百姓在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即位为帝后更派大使巡行四方,举善旌贤,访问民间疾苦 [13] 。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是孤寒出身,武帝知道稼穑艰辛。他平时清简寡欲,对珠玉车马、丝竹女宠十分节制。他平时穿着十分随便,连齿木屐,普通裙帽;住处用土屏风、布灯笼、麻绳拂。为了警诫后人,他在宫中悬挂了少儿时使用过的农具、补缀多层的破棉袄。后来,他的孙子孝武帝[[刘骏]]看见这些东西,讥诮祖父是“乡巴佬”。 <p style="text-indent:2em;">刘裕还打算在永初三年(422年)进行全国总动员出征北魏,结果他在同年五月就病死了,北伐取消 [15] 。 === 少帝风波 ===<p style="text-indent:2em;">刘裕死后,年仅17岁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朝政由司空[[徐羡之]]、中书监尚书令[[傅亮]]和中书令[[谢晦]]等人主持。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徐羡之等人谏阻,并大肆调任以前的世子府与东宫的旧僚属官入职中央以及拉拢和调任有功勋的宗亲刘怀慎、刘遵考等人参掌禁卫军权 [16] ,又在宫中训练武士 [17] 。于是徐羡之、傅亮、谢晦等谋废少帝。同时,北魏趁刘裕逝世,大举发兵侵宋。 <p style="text-indent:2em;">此战过后,宋的北部防线退至秦岭—汝阳(今河南汝阳县北)—颍川南(今河南许昌南)—项城(今河南项城北)—淮阳(今河南周口东)—考城(今河南商丘东北)—济阴(今山东菏泽市)—东阿(今山东聊城东)—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武城(今山东德州西北)—新乐(今山东宁津东)—阳信(今山东滨州阳信、无棣境内)一线,但北魏兵马亦死伤甚重。 [9] [23] 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召另一位托孤大臣[[檀道济]]以及江州刺史[[王弘]]入京,征得二人同意后,以皇太后的名义,由檀道济“领兵居前”,闯入刘义符的寝宫,废刘义符为营阳王,不久将其杀害。 [24] 七月,朝臣迎立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 [25]  === 元嘉之治 ===<p style="text-indent:2em;">刘义隆即位之初,徐羡之、傅亮居中辅政,谢晦则率原领军府所统精兵出镇荆州,檀道济继续领军出镇广陵。 [26] 宋文帝最初隐忍不发,一面用其原荆州僚属王华为侍中,到彦之为中领军,以分徐羡之、傅亮的权势,接着又成功笼络到了王仲德、刘粹、张邵、赵伦之等开国元勋的支持 [27] ,策反参与废立的另外两位元勋王弘和檀道济 [28-29] ,还使心腹王华、孔宁子等人不断制造和散播针对徐傅谢三人弑君行为的舆论攻势 [30] ,逐步孤立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见时机已到,先后诛杀徐羡之和傅亮,又亲自督檀道济、到彦之、刘粹率军西进,将谢晦擒杀,将军政大权收归己有。 [31]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刘义隆即位后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 刘义隆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奖励垦荒,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发展生产。前期20多年间,战争较少,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元嘉之治”的繁荣景象。 <p style="text-indent:2em;">经过刘裕父子的努力,晋末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的状况有所改善。元嘉年间确实为南朝比较安稳的时期。 [9]  === 宋魏战争 ===<p style="text-indent:2em;">刘义隆继位后即谋划夺回北魏在景平元年(423年)占领的河南诸军事重镇。遂于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5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舟师入黄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1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3万监征讨诸军事。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魏人敛兵河北以避之,宋相继占领滑台、洛阳、虎牢等地,一度收复了河南北部。十一月,魏人大举南下,至元嘉八年(431年)二月下旬,虎牢、洛阳、碻傲、滑台等地再度被魏军攻破 [34] ,北魏军逼退前往救援的宋将檀道济 [35] ,宋所得之地复失,第一次元嘉北伐结束,宋魏恢复战前疆界。 <p style="text-indent:2em;">北魏在统一黄河以北后想继续向黄河以南深入。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自率步骑十万抄掠刘宋豫西诸郡县。同年十月,宋军遭到了北魏的反击,东路军败退,中路军溃散 [38] 。因此,刘义隆召还[[柳元景]]等西路军。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魏军乘胜攻彭城,徐州刺史刘骏(刘义隆子)决心坚守彭城,魏太武帝攻城不克,于是绕过彭城,率大军南行。刘骏派嵇玄敬率军提前进至留城,观察魏军的动向。魏军后攻留城,留城守军由于当地百姓协助,取得胜利,魏军遭到失败。魏太武帝于是又绕过留城,率军南行。攻寿阳,寿阳守将刘铄命将士烧掉寿阳四周庐舍,凭坚城固守,魏军迟迟不能攻克。于是拓跋焘又决定绕过寿阳,渡淮南进,兵锋直指长江。渡淮后得知盱眙(江苏盱眙县)城有储粮,便猛攻盱眙。盱眙守将臧质奋力抵抗,魏军攻城不下,又绕过盱眙 [39] ,率军南行直到瓜步(江苏六合县境),声言要横渡长江。宋沿江戒严,每户都得出丁男来服役,王公大臣家子弟也不能免。魏兵缺粮,前面有大江,后面又有宋兵坚守城镇,只好退走。 <p style="text-indent:2em;">北魏每次作战,总是驱迫汉民及丁零、氐、羌等族为马前卒,鲜卑骑兵在后面驰逐,马前卒跑慢一点就会被骑兵踏死,攻城时尤其避免用鲜卑人。不久,拓跋焘得知后方的宋彭城守军准备断其归路,宋文帝又遣水军自海入淮来攻,同时臧质还将拓跋焘给他的信,广为公开散播给城外的魏军中的丁零、匈奴、氐、羌等族士兵 [40] ,攻城的魏军军心大乱,拓跋焘遂撤盱眙之围,忍辱退走。 [10] 拓跋焘因南征失败,在回撤途中尽情放纵自己和部下的野性,见人就杀,刺婴儿在长矛上,舞矛以为戏乐,掳去生口一万多人,听说宋兵来追,把生口全部杀死。 [10] 宋朝江北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都遭到北魏破坏,房屋被烧毁,变成一片白地,“邑里萧条”,“元嘉之治”就此告终。但北魏远征军也损失惨重,当北魏远征军撤回境内时,六十万大军损失已过半,北魏经此一役“士马死伤过半,国人皆忧之” [41] 。 === 文帝被弑 ===<p style="text-indent:2em;">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在赐死其弟刘义康后,为保护太子安全,大力加强太子东宫军队的力量。 [43-44] 但不久就发现了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濬通过巫蛊咒死刘义隆的事,刘义隆欲废刘劭,赐刘濬死。但由于刘义隆迟迟决定不了新任的太子人选 [45] ,更将决定实行废太子和杀刘濬的计划告诉了刘濬的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密告给刘濬和刘劭。 [46] 于是刘劭利用东宫所统万余精兵,抢先一步,于当年二月二十日,趁夜起兵入宫杀了刘义隆 [47-48] ,当日便称帝,宠任和重用自己过去的东宫心腹将帅,更大肆清除和诛杀不归附自己和过去有宿怨的大臣和宗室。 <p style="text-indent:2em;">同年三月,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依靠元嘉后期在雍州境内招募流民组建的雍州地方伐蛮军的力量随即起兵讨伐刘劭,并获得各方军镇的支持,先后攻克南洲,栗州等地。四月,刘骏大军已至新亭修建营垒击败刘劭军直逼建康。到同年五月,刘骏率军攻下京城建康,杀刘劭及刘濬夺位,恢复元嘉年号,大赦天下,并派遣大使巡视地方各州郡,同时改立刘义隆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 [49]  === 孝武继立 ===<p style="text-indent:2em;">刘骏即位次年改元“孝建”,其私人生活极不检点,颇受后人诟病。但他在位时期也对当时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 <p style="text-indent:2em;">孝武帝的积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货币经济的深化。 [57] [67-68] 孝武帝在位期间虽有刘义宣、刘诞的叛乱,但都很快平定,同时孝武帝又于孝建三年(456年),实行“青冀并镇”巩固边防 [69] ,因此其统治的11年是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对外军事上,大明二年(458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遣兵进犯刘宋青、兖二州,孝武帝以[[颜师伯]]为青州刺史,调积射将军殷孝祖赶赴前线,又派遣司空参军卜天生率领大军等会师,一起抗击北魏大军,成功击溃魏军,并趁胜收复了济水以北的部分失地。 [70] [49] 此次宋魏青州之战,是宋自文帝的三次北伐失败以来对北魏取得的首场大胜。 <p style="text-indent:2em;">大明四年(460年),孝武帝又遣军在北阴平一带,再度击溃北魏军。 [71] 孝武帝虽在其在位期间,军事上几次小胜北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改革举措,但同时其本人生活上的骄奢腐败颇受传统史家诟病。虽然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为其死后十几年间宗室激烈内斗埋下隐患。 [73]  <p style="text-indent:2em;">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刘骏病死,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太子[[刘子业]]即位。 [74]  === 废帝之乱 ===<p style="text-indent:2em;">刘子业即位初期,朝政由顾命大臣[[刘义恭]]、[[沈庆之]]、[[柳元景]]、[[颜师伯]]、[[王玄谟]]五人和内廷中枢大臣戴法兴、巢尚之等人共同把持。但不久,沈庆之、王玄谟遭到辅政集团孤立排挤,戴法兴与刘义恭等人结成同盟,威福自专,更打压和贬黜吏部尚书蔡兴宗 [78] 。永光元年(465年),早已对辅政集团不满的刘子业借事赐死戴法兴 [79] ,转调巢尚之 [80] ,削夺和架空颜师伯等人的权力 [81] 。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等人暗中谋划废立 [82] ,却被沈庆之告发 [83] 。于是刘子业自率羽林兵讨杀他的叔祖太宰、江夏王刘义恭,并杀其四子,杀柳元景并其八子、六弟及诸侄,又杀颜师伯并其六子,又遣使诛杀江夏王刘义恭的世子湘州刺史刘伯禽。清除辅政集团后的刘子业不仅未能安定政局,反而日渐暴虐狂悖。永光元年(465年)十月,湘东王刘彧与其弟建安王刘休仁,心腹阮佃夫、李道儿、王道隆等共谋弑君,并暗中联络刘子业的左右侍卫寿寂之、王敬则、姜产之等人伺机发动政变。于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华林园趁刘子业在竹林堂前与巫师射鬼之际,将他弑杀,刘子业史称前废帝。刘休仁等人随即奉迎[[刘彧]]入宫即帝位,即宋明帝。 [85]  === 宗室内斗 ===<p style="text-indent:2em;">刘彧弑君称帝之前的一个月,江州长史邓琬和雍州刺史袁顗,以废昏立明的名义,拥戴孝武帝第三子,年幼的江州刺史[[刘子勋]],号召四方讨伐建康的刘子业。刘彧抢先一步杀掉刘子业称帝后,泰始二年(466年)二月七日,[[袁顗]]等人拥立刘子勋(时年十一岁)登基为帝,年号义嘉。刘子勋登基后,果然获得各地宗王、方镇的支持效忠(因为当时出镇地方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使得刘彧政权的号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险恶的是,刘子勋与各方镇都谴责刘彧篡位自立,纷纷出兵从四面八方讨伐建康。当时刘彧的弟弟们都在中央,支持兄长即位;孝武帝的儿子们则多在地方,支持刘子勋,宋朝宗室形成文帝系与孝武帝系两方内斗的局面 [3] 。 <p style="text-indent:2em;">刘彧即位时虽然领土、人口都不到刘子勋政权的十分之一,但经之前的孝武帝的集权改革后,此时宋的地方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央军力量空前强大。于是刘彧以伐乱为名,凭借量少质精的中央军,采取各种积极手段:一、采用才干名士蔡兴宗的意见;二、重用吴喜、沈攸之、张永、刘勔、萧道成等武将;三、放权给诸弟刘休仁等人积极平乱。于是上下一心、兵强将勇,先定浙东,打败刘子房;再西上攻陷江陵、寻阳,因此能成功消灭刘子勋政权并平定江南与淮南各地,最后全面诛杀孝武帝子孙。 === 末期衰亡 ===<p style="text-indent:2em;">刘彧即位后延续孝武帝用寒人操纵朝政,典签监视州镇的政策。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诛杀靠镇压刘子勋的功劳而执掌大政的弟弟刘休仁、刘休祐,其兄弟辈东海王刘袆、巴陵王刘休若也被杀,只有桂阳王刘休范因无才能而免于一死。到泰始五年(469年),宋在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于北魏,北部防线基本退至淮河,宋在淮北只剩下海州,此时宋与北魏基本以淮河为界,史称“泰始之祸”。刘彧晚年猜忌心极重,为了保证其子顺利接位,在死前大肆诛除有能力的皇弟宗室、朝廷功臣和高门士族,引起朝臣惶恐不安,造成宋末期中央和地方军镇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乱象。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刘彧病死,其子[[刘昱]]即位。 <p style="text-indent:2em;">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江州刺史[[刘休范]]据州起兵,率军2万东下进攻建康,右卫将军萧道成拒战有功,升任中领军,总帅禁军,[[上升为]]与宰相[[袁粲]]并列的“四贵”之一,更受到掌控宫中内外大权的权臣[[阮佃夫]]的倚重,因此他能够得以交结地方军镇都督,借此扩张势力。 [90] 元徽五年(477年),刘昱在杀掉权臣阮佃夫之后欲亲理朝政,试图将宫中内外大权悉数收回,准备剥夺萧道成禁军职权,遂与萧道成发生激烈冲突 [91] ,同年七月,萧道成收买刘昱的侍从抢先一步派人弑杀刘昱,立其弟[[刘凖]]为帝,自执朝政 [26] 。此时,仍忠于宋朝的大臣袁粲、刘秉、沈攸之、黄回等先后举兵讨伐在建康弑君废立的萧道成,但都被残酷镇压。 [90] [91]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扫除一切障碍的萧道成逼宋顺帝刘准禅让皇位,改国号为齐,刘宋灭亡。 [92]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