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少林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少林寺(福建省莆田市南少林寺)
WKgED1wwsrSAR-xvAAyn9Ly7oM475莆田南少林寺.jpg

来自 马蜂窝 的图片

中文名:南少林寺

地理位置: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 7:00-18:00

门票价格:免费

始建时间: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 保护单位入选第四届省非遗名录 

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源地,佛教禅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是中国宝贵的佛教禅宗文化遗产。 南少林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南少林寺前身名“林泉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 [1] 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昙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称为南少林寺。 1986年考古学家挖掘发现南少林寺遗址,1992年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1998年南少林寺重建竣工,2006年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市政府礼请时任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的学诚大和尚主持寺院工作。 2018年10月28日上午九点,参加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海内外高僧大德及各位嘉宾来到南少林寺参观。[1]

历史概况

发现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考察 1986年至1988年 ,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重建 1991年,当地政府联合中国武术学会、福建省体委、福建省武术学会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对南少林寺遗址进行科学论证。 最后宣布了论证结论:“基本判定: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寺。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 ,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暂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 ”的亲笔题词。 1992年8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并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为南少林寺方丈。 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正式向海内外开放。 2006年11月2日,莆田南少林寺隆重举行了“莆田市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场所交接仪式暨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法会”,莆田市政府恭请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学诚大和尚出任南少林寺住持。[2]

寺院来历

唐朝初年,少林十三棍僧中的道广、僧满、僧广三人带少林僧兵五百到福建平定海盗,他们在福建除暴安良、弘扬佛法、广度有情,当地居民更加安居乐业,深情挽留道广等人。唐王李世民念十三棍僧救驾之功,恩准就地另建少林分寺,史称“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赵扑初题额的“南少林”牌坊等。[3]

代表拳种

飞鹤、宿鹤、食鹤、白鹤、桂麟、韦陀、老鹰披翅等拳种

三十六宝 “三十六宝"传统拳术是莆田市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南少林。 “三十六宝"拳种的套路以劲力突出为特点,多用拳、掌、指。腿法篱单实用。基本功以指、腕、臂、腰、桩功为主,劲力可分为:粘、缠、弹、等劲。在技击方面,讲究短打、擒拿、击打穴位制敌。

鸣鹤二十八宿 鸣鹤二十八宿是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白鹤拳,后演变为飞、鸣、宿、食四类拳种。鸣鹤拳与自然门、五祖拳、太极拳、地术拳等被列为福建省代表性拳种。其代表性传承人戴义龙曾出版《南少林拳医汇宗》等专著,2003年被中国武协授予“六段拳师”。其家传的《南少林拳谱》是研究南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 对鸣鹤拳的抢救、保护、挖掘、传承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以其深厚的南少林文化内涵,承载着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情结; 二是以浓郁的南方特色,表现武术文化的精髓; 三是拓展南少林旅游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鸣鹤拳”应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韦陀拳 “韦陀拳”为南少林拳法,原为莆田南少林寺护法拳术,是典型的南少林传统拳种之一。 “韦陀拳”包含六套子拳,能以一敌众。该拳风格刚猛,步法稳健,套路练战结合,技击性强,技巧性突出。[4]

非遗价值

2011年12月14日,与河南嵩山北少林功夫遥相呼应的莆田南少林武术,入选第四届省非遗名录。 2013年-2014年,将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现最佳的全面保护目标。

莆田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在南方传播,并在民间植根、传承、发扬,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 莆田南少林武术自清代传入莆田民间已有300年历史,技艺灵巧,可应用于健身、防御,它涉及历史学、军事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对南少林武术的传承研究,将有力地促进南少林武术文化的弘扬光大,提高莆田的知名度,推动莆田及武术运动发展,对强身、防身也将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洪光荣会长表示,因莆田南少林武术在几百年传承历史中,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形式而存在,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许多独门绝技濒临失传。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必然造成失传或残传、误传的状况。

20多年来,以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为主体,对莆田南少林武术进行广泛的普查、搜集、抢救、发掘,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保护措施,如2011年-2012年将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重点扶持培养濒危拳种后继传承人36人;2013年-2014年,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现最佳的全面保护目标。“但这些都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洪光荣说,希望通过本次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名录,能让我市各界更加重视莆田南少林武术的挖掘和抢救工作,弘扬南少林文化,让这一有地方特色的拳种为海西建设和两岸的交流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2020年03月,南少林武术(莆田)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视频

探索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莆田南少林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