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大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南大洋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南大洋(南大洋)一般指南冰洋

南冰洋也叫南大洋或南極海,是世界第五個被確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南緯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緯55°-62°間的太平洋的海域。

以前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2021年6月9日,據美國《紐約郵報》報道,美國國家地理學會8日慶祝「世界海洋日」的到來,同時它宣布,南極洲周圍海域將被稱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

分類

南冰洋可以分成南極洋與亞南極洋。南極洋通常指輻合帶以南的海區;南極輻合帶在南緯55°附近,是世界各大洋中最重要的界線之一。亞南極洋則指南極輻合帶和亞南極輻合帶之間的海域。冬季,南極洋約有20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被海冰覆蓋,夏末時節海冰區域縮小為350萬平方千米。

南極大陸沿岸的近表層海流沿着大陸自東向西環流;在大洋中則相反,為自西向東環流,從而形成了以南極大陸為中心的同心圓的水團。向東流的海流的南邊與南極大陸近岸處向洗流的海流相接在南極輻合帶64°-65°處。南極大陸架面積不廣。幾乎自岸邊開始就是大陸坡。大洋盆地均沿緯線延伸,最深在5000米以下,形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最深水帶。也有一些面積很廣的隆起和水下山脈,班扎雷淺灘僅深188米。沿岸為冬夏寬度不一的陸緣冰和岸冰所環繞。表層海水低溫(由南部的-1.8-1.9℃到輻合線為0℃),鹽度34-34.5‰,其下則分別為暖深水層和底層水。冰山漂流的最北邊界,一般在南極輻合線附近。海洋生物以磷蝦、企鵝、鯨、海豹為代表。

形成

在3000萬年前,當南極洲和南美洲分離時,環繞南極洲的洋流才開始出現,因此南冰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大洋。南極洋流和北方暖水的匯合處,是南冰洋的天然邊界,南極洋流在新西蘭南部維持在60°S左右,在大西洋部分,由於強西風帶的作用,可到達48°S的地方。

地質地形

除威德爾海和羅斯海外,南極周圍的大陸架窄而深,常年承受厚達2000~2500米冰幔的重壓,致使大陸邊緣沉陷,陸架與陸坡間的「坡折」深達400~800米,較其他大洋坡折深度大。陸坡陡峭,坡度為5%。洋底很深,由三條海嶺分割成三大海盆。主要的海嶺為斯科舍海嶺,呈弧形,在海面下連接了南極大陸與南美洲,露出海面的部分形成斯科舍島弧,包括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南奧克尼群島和南設得蘭群島。其餘兩條是凱爾蓋朗海嶺和麥夸裏海嶺,都有露出海面的島嶼。三大海盆中的南極-大西洋-印度洋海盆(也稱瓦爾迪維亞海盆),最大深度6972米。其餘兩個海盆為南印度洋海盆(也稱諾克斯海盆)和東南太平洋海盆(也稱別林斯高晉海盆),最大深度分別為5455米和6414米。僅有的一條深海溝叫南桑威奇海溝,最深處8400米。洋底沉積結構比較簡單,幾乎呈同心圓狀繞極大陸分布:靠近大陸邊緣的內圈有大量卵石、礫石、冰磧石等冰川海岸沉積物,中圈以硅質軟泥為主,靠北界的外圈以鈣質軟泥為主。

氣候

洋區陸地少,氣溫水平差異小,等溫線平直,幾與緯線平行,氣壓場與風場接近行星風系。洋區大氣運動的主要特徵是強勁而穩定的緯向環流。除西北—東南向移動的過境低壓外,海洋上空沒有閉合的低壓區或高壓區。在副熱帶高壓帶與南極反氣旋之間有一繞極低壓槽,其軸線位於南緯60°~70°之間,所以大部分溫帶範圍內,氣壓梯度都指向南方,直至南緯60°以南,氣壓才開始向極地增加。氣壓梯度力與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使南大洋洋面上終年盛行西風。

南緯40°~60°,氣壓梯度大,風向穩定,風力強勁,平均風速達每小時33~44公里,構成威脅航行的「咆哮西風帶」。盛行西風在高緯區和低緯區之間形成「風壁」,阻擋低緯區暖空氣進入南極高原,使南極反氣旋保持恆定。冰原上空極其冷密的空氣會順坡而下,這種下降風風速很大,刮來大量鬆散雪,和沿岸區形成的流冰群一起,大量吸收海洋熱量。年降水量隨緯度增高而減少,在南緯40°~55°約為1000毫米,南緯70°~90°則在200毫米以下。夏季在南緯65°以南,冬季在南緯60°以南,只有冰晶或雪的固態降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