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亞語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亞語系

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 languages)南亞語系包括孟高棉語族、越芒語族、蒙達語族、尼科巴語族,使用人口約9500萬人,約占亞洲總人口的2.48%。分布於從東京灣往西南一直到馬來西亞半島的馬六甲海峽,往西一直到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河以南山區阿薩姆邦以及安得拉與奧里薩邦交界的地區。我國境內的南亞語系語言涉及孟高棉語族和越芒語族,使用人群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兩地。包括越南語、高棉語、孟語、蒙達語、尼科巴語等。在這些語言中,只有越南語和高棉語分別是越南和柬埔寨的官話,其他都是少數民族語言。卡西語僅在印度的梅加拉亞邦作為官話,而霍語、蒙達利語僅在印度的賈坎德邦作為官話。南亞語系的主要特點是輔音系統全面,清音、濁音和塞音區別明顯。

簡介

對南亞語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52年洛根著的《印度太平洋群島人類學》一書,涉及高棉語、孟語、占語和老撾、柬埔寨、越南的小語種及越南語。後來又有1881年福布斯的《印度支那語言比較語法》、1883年庫恩的《論恆河對面人民的來歷和語言》、1885年洛根的《安南緬甸和勃固的西喜馬拉雅或西藏部落》、1886年繆勒的《語言史》第四冊補遺和1889年庫恩斯的《印度支那語言學論文》等。這些文章和專著都對這些語言的內部關係進行了探討,肯定了孟高棉諸語言與蒙達語、尼克巴語以及馬六甲原始居民語言的更廣泛聯繫。對南亞語系進行深入比較研究和調查的是德國傳教士、人類學家W.施密特。他先後發表和出版了許多論文及專著,這些著作論述了孟高棉語族與蒙達語族、尼科巴語族的密切關係,並且將高棉語在東南亞的地位提到了應有的高度。1907年,施密特提出將這些語言命名為「南亞語系」。截至20世紀初,關於南亞語系的輪廓基本勾勒清楚。1973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召開了一次比較大型的南亞語系語言的國際性會議,並出版了會議論文集《南亞語系研究》,共收錄352篇論文,內容囊括對具體語言的描寫及對整個語族乃至整個語系歷史的比較研究

評價

語音方面,南亞語系諸語言的主要特點是輔音系統比較整齊。塞音清濁的對立比較普遍,有獨立的清音送氣系列。在孟-高棉語族的不少語言中,有內爆發音作為前聲門化鼻音和流音的情況。詞尾塞音常常是不除阻的。元音系統比較豐富,元音常區分為高、前、中、後4級。長元音很普遍,但鼻元音不常見。南亞語系諸語言通常都不是聲調語言。語法方面,句子的一般語序為主語—動詞—賓語,但蒙達諸語言卻是主語—賓語—動詞;形容詞通常跟在它所修飾的名詞後面;句法中也使用唯被動結構,常用前置詞而不用後置詞等等。詞彙方面,詞的結構通常是一個主要音節,有時前面可再加上一個次要音節。主要音節的組成是「(輔音)—輔音—元音—輔音」;次要音節是「輔音—元音」或一個音節輔音。大多數詞根都是單音節的。前綴和中綴較普遍,但後綴不普遍,蒙達諸語言和尼科巴諸語言例外。蒙達諸語言的形態變化比較複雜。南亞語系諸語言常常從鄰近的或有影響的大語種借詞,如孟語和高棉語向梵語和巴利語借詞,同時失去許多原先固有的詞。動物名稱往往是禁忌詞語,因而多使用別稱。通常以某個親屬詞,如「大叔」、「爺爺」之類來稱呼它們,後接描述該動物的雙關語。經過若干時間,別稱變成標準稱呼,正規名稱反而逐漸消失。[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