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朝墓群分布於磁縣的東部,墓葬密集區位於磁縣的東南部區域,南北綿延達15公里,東西約14公里,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為A級。北朝墓群文物檔案中有編號記錄的墓葬達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進,墓葬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國100處古遺址遺蹟保護範圍。[1]
簡介
位於邯鄲市南30公里處的磁縣境地內,這一帶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100多處。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墳,磨盤冢青冢等,一向誤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家」和曹軍糧墟。經發掘證實是東魏,北齊貴族墓葬群。(圖為:北朝墓群中俗稱「天子冢」的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墓) 經七十年代以後的考古發掘,這些墓分別為東魏昌樂王元誕墓,宜陽王元景植墓,司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齊蘭陵王高肅墓,北齊高以歡第九子武皇帝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潤墓等。
這些墓均用繩子紋青磚砌成,墓室結構為單室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外組成。墓道為斜坡狀,墓室外平面各呈方形四壁作弧狀外,墓道兩壁有紅,藍,黑,黃色彩繪。
出土文物有珍貴的壁畫和大批陶俑,瓷器金幣等。其中以出土的茹茹公主墓和最近發掘的高陽皇帝墓不僅出土了大面積的珍貴的壁畫而且出土陶俑1800餘件,排列成陣氣勢壯觀,有中國」小兵馬俑」之稱。
新中國建立後,經過批准,對其中幾座破壞嚴重的古墓進行了搶救發掘。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器物,如墓誌、壁畫、瓷器、陶俑、金幣等,從出土器物來看,隨葬器物以各類陶俑為主,僅對6座古墓的發掘,就出土陶俑6000多件。這些器物塑工精美,造型生動。尤其可貴的是在發掘的墓中,大多繪有彩色壁畫。這些文物除可補充正史外,對研究北朝雕塑、繪畫藝術、儀表服飾,以及民族的融合,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與影響都是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1974年以來,國家先後在磁縣發掘了北齊堯俊墓、東魏茹茹公主墓、北齊高潤墓、北齊文宣皇帝墓等,出土墓誌、陶俑及其他器物數千件,徹底推翻了歷史上「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1992年國務院正式將其更名為「北朝墓群」,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已發掘墓葬
東陳村東魏墓共有四座,當地俗稱「四美冢」。1974年發掘了其中的一座,據墓誌,墓主人為東魏堯氏趙君墓。繼發掘堯趙氏墓之後,1975年又發掘了一處堯趙氏三子堯峻墓。從發掘情況看,堯趙氏的墓被盜過,許多文物被毀,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生活的各類陶俑幾乎都有,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時文武侍從、奴婢、伎樂等前呼後擁的壯觀場面。
1975年對東槐樹村高潤墓進行了發掘整理。高潤墓誌記載為「北齊故侍中假黃鉞左丞相文昭王」,葬於武平七年(公元576年)。這座墓出土陶俑381件,墓室四壁有保存較好的彩色壁畫,其中墓室北壁壁畫較為完好,是一幅「舉哀圖」。高潤壁畫墓的發現,有着十分重要的價值,它形象、鮮明地展現了我國北齊時代的繪畫面貌和獨特風格,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頁空白。
1979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茹茹公主墓,這是東魏丞相高歡之子高湛之妻、諳羅辰可汗之女的墓。卒葬於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墓道兩側,各有長達21米的彩色壁畫,這是東魏畫跡的首次重大發現。從墓中出土了各種陶俑1056件及一些陶馬、陶駱駝,其數量之多,為全國各地發掘的北朝墓中所少見。在出土的八件金器中,有兩枚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金幣,對研究東魏時代中國和拜占庭帝國東西方交往關係,提供了新的珍貴材料。 1987年至1989年,在前灣漳村搶救發掘了一座陵墓,因沒有墓誌,難以斷定墓主人的具體身份,但就其墓葬規模看,可以斷定是一位北齊皇帝陵,極有可能是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或北齊武成帝高湛,或北齊後主高緯)的陵墓。這座墓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中有文吏、軍卒、鼓樂手、樂舞人、僕人俑等,有立姿、坐姿和騎馬俑等,形象逼真。墓道壁畫保存有320平方米,主要畫面為左右對稱的出行隊列,有人物106個,顯示了帝王葬儀的威嚴與隆重,是我國現存最大型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
墓葬類別
經文物部門調查核實,占地500多平方公里的北朝墓群皇陵區實有土堆134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東魏皇陵元氏墓地,以孝靖帝元善見的「西陵」及其父元宜陵墓為基點,其範圍在今岳城鎮、時村營鄉以東,講武城鎮以北的廣闊區域內; 第二類是北齊皇陵高氏墓地,以齊獻武帝高歡的義平陵為中心,分布在今講武城鎮以北,滏陽河以南,東至開河,西到槐樹一帶; 第三類為堯氏塋地及漢代墓葬,散亂分布於陵區內。
傳說
在漳河北岸講武城一帶廣闊的原野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古墓,大者封土高隆,巍峨壯觀,小者封土略存,近乎平地。這些墓冢便是被稱為魏齊遺蹟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縣北朝墓群。這些曠野中的荒冢,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風雨洗禮之後,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影響最廣的便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說。《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寫道:「(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壽六十六歲。」在州府、縣誌中,也有類似記載。
另有民間傳說云:漢朝末年,曹操與袁紹打仗,袁紹認為曹操糧盡草絕,乘勝追擊。曹操逃至磁縣一帶,偶生一計,指令三軍星夜將土收集成堆,用草蓆蓋好,偽以軍糧。袁紹遠觀糧堆遍地,以為中了曹操詭計,立即下令將士後退四十里,不戰而撤,從此便傳說這些土堆是曹操的虛糧堆。 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這些土丘的發掘有了突破性進展。期間,經文物部門對部分土丘的發掘證實:分布在漳河北岸的這些土丘其實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王公貴族聚族而葬的墓群。1988年,中國北朝史學術研討會在磁縣召開。1989年1月,被人們訛傳為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荒冢區正式被命名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縣北朝墓群。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