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女子師範學校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jpg

來自 新浪網站 的圖片

辦學性質:國立學校

創辦時間:1908年

又名: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堂

知名校友:劉和珍 楊德群

校長:楊蔭榆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成立於1908年,名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堂,1912年改名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5年改名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已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

發展歷史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御史黃瑞麟奏請設立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清學部在石駙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舊址建築校舍。直到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其中教學樓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包括走廊約1500平方米),禮堂建築面積約220平方米。這是一座由四座樓組成的校舍。 民國成立後,1913後學校改為教育部。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改稱北京女子師範。 1916年到1918年期間,積極籌建女高師,1919年秋招收國文部、圖畫專修科、家事科等科學生。 1924年改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反對校方鎮壓學生運動,學潮愈演愈烈。1925年8月7日,教育部竟然下令,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鬧學潮為藉口,予以解散並封閉其校舍。臨時僱傭三河縣的老媽子(今保姆)多人,每兩人挾一學生出校,強行登上汽車,押運到西四牌樓以北,分批又強令下車,並監視其回家,企圖使其不能再團聚。教育部又認為學潮是魯迅鼓動的,又下令免去魯迅在教育部的僉事、科長及其兼職。另組建北平女子大學,即在女師大原校址,招收新生。 魯迅於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兼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講師,講授中國小說史課;1925年8月任女師大校務維持會委員;1926年1月任女師大出席國立各校教職員聯席會議代表;1926年3月任女師大評議會成員等職。 被迫離校的女師大同學,經過聯繫最後在宗帽胡同租房上課,魯迅等人為她們義務上課。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建立大元帥府,把國立九院合併於京師大學校,改女子師範大學為京師大學校內的師範學校第二部。 國民黨時期,改北京為北平,學校稱北平女師大。 1928年7月設立北平大學,學校改為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 1926年3月12日,日本侵略者的軍艦侵入大沽口並開炮轟擊,打死打傷我軍人員10多人。事後日本帝國主義者竟聯合英美等8個帝國主義國家,向北京政府提出在津沽地區停止軍事行動和撤除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還狂妄地限48個小時內答覆。面對帝國主義的這侵略行徑,北京學生非常憤慨,紛紛集會抗議。

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下午,在中國共產黨及其創始人李大釗領導下,組織了北京各界群眾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遊行示威活動。遊行群眾數萬人先在天安門前集合開會,然後到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請願示威,要求拒絕8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理要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長劉和珍走在隊伍的前頭。但當遊行群眾剛到執政府門前,反動軍警竟開槍,當場槍殺遊行群眾,死47人,傷200多人。這就是歷史上駭人聽聞的「三一八慘案」。 劉和珍其人 劉和珍(1904——1926),生於江西省南昌市,社會主義青年團員。1923年入北京女師大英文系,後當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成為學生運動領袖之一。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進步學生的傑出代表,是反帝反封建的英勇女戰士。 楊德群其人 楊德群(1902——1926)湖南省湘陰縣人,1925年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後考入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預科。 1931年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師生籌資在校園的西小院為劉和珍、楊德群二烈士立碑。紀念碑高約2米,碑座由兩塊方形石基疊而成,上為正稜柱形碑身。紀念碑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群紀念碑」。背面刻有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士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碑的兩側,分別刻有「中華民國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和「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


參考資料

  1. 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