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2021年1月30日8点,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委会学术会暨第二届卒中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成功召开。为使大会圆满成功,专委会主委高利教授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状况精心策划了学术内容。高利教授,宋海庆主任,宋珏娴副教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会场,其余专家于线上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后进行换届改选。
总结讲话
会议由宋珏娴副教授主持,宋海庆教授,龚涛教授,郭荣娟教授,张拥波教授分别进行发言,最后由主委高利教授进行总结讲话。
会议开始,宋珏娴副教授对专委会各位专家的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会议流程,参会人员及讲者名单。宋海庆教授首先进行讲解汇报: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新进展。宋教授总结了最新前沿文献,归纳出12点国内及国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涉及全球疾病负担,脑水肿机制,机械取栓,直接取栓,桥接治疗TNK最佳剂量,神经保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新证据,人工智能[1]产品,COVID-19改变卒中医疗体系,DNT时间缩短,后循环取栓等方面。
讲解汇报
接下来是龚涛教授进行讲解汇报:脑血管病临床科研发展的瓶颈。龚教授临床课题从临床课题着手,结合中医学科特色,靶点,辨证,中医思想理论体系,提出暂时缺少以中医思想为主导的科研设计。龚教授以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为例子,提出研究靶点要精确,要具有中医学科特色。并指出目前以中医思维为主导实验的瓶颈,如动物实验怎么设计,如何中医思想理论为基础科研设计,单药和复方合剂关系等。接着龚教授明确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概念(选题,原则,研究设计等),提出中医学特色下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和真实世界的观察研究的思路,并以丁苯酞改善侧枝循环的体外实验模型为例,再次指出目前困难所在,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努力突破瓶颈,完成创新。
第三位讲者是郭荣娟教授:中医药临床发展的瓶颈。郭教授以历史上代表性的四个医学模式:巫医医学模式,经验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合医学模式着手,分析中华文明的“象”思维,并总结了其特性:原创特性,完整特性,独特特性,类比特性,意会特征。郭教授指出,中医临床的意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同于西医,而引用西医的评价体系,导致中医进展困难。这便点出了中医药临床发展的瓶颈。而中西医之间各有利弊,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使医术提高,为患者造福。
第四位讲者是张拥波教授:脑血管病发展[2]展望。张教授从脑计划入手,点出共享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及AI辅助的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接着张教授承上启下,根据2019中国卒中报告回顾脑血管病发展方向,如中西结合如何降低卒中死亡率及致残率,如何降低卒中危险因素,如何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等。又根据2020卒中十大进展提出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如中西医结合如何降低卒中全球疾病负担,是否可以减轻脑水肿等,之后重点指出中西医结合需要面对的问题。
重要讲话
最后,主委高利教授总结讲话,为了使今后工作不偏离方向,他首先根据自身体会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基本定义,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将中西医放在同一基点上有机结合,不是中西医的叠加,这种叠加方式只是过渡阶段,中医药现代化也不等于中西医结合,因它的初衷是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完善自我,展示自我。
高利教授明确强调,从理论上说,在我国运行了数千年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应该属中国特色医学,但在全球大背景下占绝大部分的西医不理解,不理解就不易于交流;目前西方医学是主流,我国广大医生在某些领域可以与西方医学平起平坐,但归根结底这不是我国原创内容。将现代医学融入中医博大精深的原始内涵并形成新的医学模式才可能称之为中国特色医学,只有这种医学才有可能在世界医学舞台占有重要位置,才能与大国强国的战略目标相符合。
学术会议过后,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卒中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于10:30准时进行。
参考文献
- ↑ 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的概念简介 ,搜狐,2018-08-01
- ↑ 脑血管病趋向年轻化 ,搜狐,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