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東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介紹
前海东沿北起银锭桥[1] ,沿着什刹海前海向南,南到金锭桥与前海南沿连接,走向呈弧形,随后由金锭桥北侧向东到达万宁桥北侧,同地安门外大街连接。因临义溜胡同,故中华民国时称“义溜河沿”。“海”的边称“河”沿的原因是,历史上什刹海周围有外河,称为“套河”,用以调节水位。所以在什刹海,凡是临“海”的地方均称某某河沿,如“前海南河沿”、“前海北河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套河被填平,地名随之改变,将“河”字去掉,改为前海南沿、前海北沿等等。1965年,义溜河沿更名为“前海东沿”。
中华民国时期,义溜河沿设有小市,当时烤肉季曾在此处临时设摊售卖烤肉。如今,前海东沿有烤肉季、庆云楼、东兴顺爆肚张、火德真君庙、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碑记。
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碑记位于火德真君庙西侧的广场上。
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碑记
今之什刹海原为高梁河古道之一段,后渐形成湖泊。金代为白莲潭之北部水域。元代名为积水潭,或称海子。晚明后,始有什刹海之称。
公元一二六七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命营建大都城,历时多年告成。元大都左挽辽碣,右揽河东,北倚峻岭雄关,南临莽原沃野。京华繁庶,风光无限。积水潭正处于大都城之中心部位。元代通惠河建成后,成为京杭运河之北端大港。世界驰名之京杭运河北起元大都城积水潭,南抵杭州,迢迢三千里,为沟通南北交通之动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上溯金代白莲潭上游承接西山之水灌溉下游农田,为发展漕运之需,曾分别修建了南北两支运河即闸河和漕河。但始因水源不足而受制约。元初修建筑阜通七坝,漕粮经坝河可通抵大都光熙门之千斯仓,运输情况有所改进。但漕运水源仍不充沛。
公元一二九一年(至元二十八年),大科学家、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实施引昌平白浮泉及以下数个水源入瓮山泊,经长河入大都城内积水潭,复东南流至通州迤南李二寺附近,入白河以济漕运。
公元一二九三年(至元三十年)秋,工程告竣后,不久元世祖自上都返抵大都,过积水潭,见舢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京杭运河自此全线贯通。自南方而来的漕运船舶跨越长江、淮水、黄河、海河诸水,最后经过通惠河可直达大都城中积水潭港。
随着通惠河的通航,元大都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变,繁荣富庶、兴旺发达。万宁桥下百舸穿梭,积水潭上千帆云集,斜街一带之商家鳞次栉比,钟鼓楼畔之集市接踵摩肩,酒楼茶肆度曲放歌,画舫游船吟诗作画。如此盛况实乃京杭运河积水潭港其时之生动写照。
经过漫长的七百余年,时移代异、几阅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什刹海及其迤近一带屡次整治,着力进行保护,使其再度展新篇,焕发异彩。这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且景色优美之胜地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珍视和喜爱。今考京杭运河之史记,积水潭古港之实,撰文镌碑立什刹海之东畔,相期奋进继发取光于未来。